清明:宜追思,宜祭祖,宜踏青

清明:宜追思,宜祭祖,宜踏青

清明節氣在春分之後,此時天氣已暖,寒冷消退,天地明淨如新,處處洋溢著一派春意,蓬勃的活力在空氣中彌散。所以,在清明時節除了追思先祖、祭奠亡人之外,老百姓們還會出門踏青或者遠遊。在上巳節、清明節期間外出踏青,不僅是為了參加各種節日活動,而且也是為了充分感受一下遍野的春光。

清明節插柳的習俗是為了紀念神農氏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我們經常聽到“神農氏”這個名字,這位神農氏也就是炎帝,我們經常說“炎黃子孫”,其中的這個“炎”就指的是他,“黃”自然指的就是黃帝咯。

據說這位神農氏的長相十分稀奇古怪,他一出生就長著個透明的肚子,身體內部的五臟六腑都能看得見。

神農氏不僅教給人們耕種農作物,而且還遍嘗百草,找到每種植物的藥性,對治什麼病症,這樣就能給人醫病了。

正因為神農氏對人類有這樣大的功績,所以人們尊稱他為“農神”,年年都要在炎帝故里舉行祭祀活動。清明節插柳種樹的習俗便是為紀念炎帝神農氏而來。

還有一種說法,據說當年晉文公為了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燒山,沒想到,介子推與老母親抱著一棵大柳樹被燒死了。後來晉文公帶領群臣祭拜介子推時,發現那棵被大火燒燬的柳樹還能死而復生,又長出新枝嫩芽,晉文公給它起了“清明柳”的名字,還折下一枝柳條別在髮髻上,以此來紀念一帶忠臣介子推,朝中群臣紛紛學著晉文公的樣子,也折下柳條戴在頭上,追思介子推的忠孝仁義。由此,清明節插柳的習俗便流傳開來。

清明:宜追思,宜祭祖,宜踏青

清明:宜追思,宜祭祖,宜踏青

古人是如何過清明節的?

有人也許會生出這樣的疑問:在古代肯定沒有現代化的遊樂設施,他們不能上網,也不能看電影,那麼古人是怎樣度過清明節的呢?

其實,古代人在清明節這天的遊樂活動還是蠻豐富的,比如我們都很熟悉的賽龍舟、盪鞦韆、放風箏等,此外還有拔河、踢球。鬥雞、打馬球等等,而且清明期間,男子們多參與植樹活動,婦女們則忙於刺繡針線活兒。可見,清明節的內容並不全是掃墓祭祖、追思先人。

清明:宜追思,宜祭祖,宜踏青

史料中對清明節活動內容的記載

明代有一部名叫《帝京景物略》的著作,它詳細記載了古人在清明時節的活動內容。在清明節期間,男女老幼掃墓完畢後便會相約結伴出遊。其時春光融融,春風宜人,正是郊遊的好時節。

對於古人來說,清明節也是一個盛大的節日。雖然在現代人看來清明節要祭拜先祖、追思亡人,這是一件很悲痛的事,可古人卻不這麼認為。古人覺得,人本來就是出自於黃土之中,人能死後歸於黃土,這是件好事啊。只要不是未長成而早早夭亡,那便算不得特別悲痛的事。清明節固然是要表達自己對先輩的孝敬和追念,可這並不意味著就要人人都掛著一臉哀傷才算是過清明節。

《宛署雜記》的作者沈榜就記錄下了明代北京人是如何過清明節的:“清明日,小民男婦盛服攜盒酒祭其先墓,祭畢野坐,醉飽而歸。”在清明節那天不論男女長幼,都會身著盛裝,攜帶著酒食祭掃先人陵墓,之後大家圍坐在郊外,大吃大喝一頓之後便各自回家了。這哪裡能看出悲痛哀傷,分明是在一片春光中人們歡樂暢遊的場景。

北方的清明節,人們習慣“爬橋”,不過這通常是老年人才有的風俗。村子裡的老年人們在清明節一大清早就要來到村外橋頭,大家慢慢地彎下腰,然後手扶著橋面爬過去。爬橋之後就要去田地裡,老人們說這叫“踩苗青”。據說,老人們普遍認為清明這天爬橋可以保持腰腿靈活不說,還能讓老人延年益壽,使莊稼獲得豐收。

清明:宜追思,宜祭祖,宜踏青

古人過清明節,也喜歡搞點體育小遊戲,在晏殊的《破陣子》中就對清明節大家熱衷的一種名叫“鬥草”的遊戲進行了詳細描寫:“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巧笑東鄰女伴,採香徑裡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原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對於現代人來說,清明節就意味著小長假,可以呼朋引伴、到處遊玩,對於古人來說也是如此。雖然一說到清明節,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掃墓祭祖,可其實古人在清明這天的活動還真是豐富多彩呢!

清明:宜追思,宜祭祖,宜踏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