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品官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

李輝148427839

清承明制,把職官的級別分為九等,每等又有正從之別,故而又稱九品十八級。不在十八級之中的,稱為未入流。那麼,官員的品級從高到低排序為:

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品,從二品,正三品,從三品,正四品,從四品,正五品,從五品,正六品,從六品,正七品,從七品,正八品,從八品,正九品,從九品,末入流。

我們今天覺得縣處級(縣長,縣委書記和省屬廳局的處長,地級市屬各局長)都算是權力很大的官了,但在清朝,他們的品級只有正七品,即所謂七品芝麻官。

回到題主所說的問題上來,清朝的四品官相當於相在的什麼級別呢。

先看從四品。

京官中,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國子監祭酒,他們都是從四品,但現在已經不好找相應的位置了;在地方上,知府和鹽運使司運同也屬於從四品;而知府,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的市長。

那麼,從四品就是現在的地廳級。國子監祭酒相當於國立大學校長,鹽運使司運同是省一級負責鹽業官員的副職,因古時鹽稅是國家重要收入,因而負責鹽運的官員級別也較高。另外,武職中,像二等護衛和宣撫使也屬於從四品。

再看正四品。

京官中大理寺少卿,太僕寺少卿,都察院六科給事中都屬於正四品。大理寺是國家司法機構,少卿是其副長官,可以理解為司法部副部長;太僕寺掌馬政,少卿也算是副部級;都察院的六科給事中相當於紀委駐各部的紀檢組長。那麼,正四品相當於現在的副省級。


聶作平

清代的官制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同一個職務的品級在不同時期也有微調。

先看地方官:

乾隆十八年,罷參政、參議、副使、僉事諸銜,特峻其品秩。初制,參政道從三品,副使道正四品,參議道從四品,僉事道正五品。至是俱定正四品。

府知府一人。初制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從四品。

即乾隆規範後的品級,地方官上,正四品為道員(俗稱道臺),從四品為知府。道員分為兩種,守道,分管幾個州府。巡道,分管某項重要事務。

今天地方建制中,從四品知府可理解為正廳級,即地級市市委書記,市長可參考正五品的同知。正四品的道臺,可理解為不是常委的副省長。

再看朝廷中樞官制,六部中各司的負責人品級情況:

郎中,初制三品。順治十六年改五品,尋升四品。康熙六年仍改三品,九年定正五品。各部同。

員外郎,初制四品。順治十六年改五品。康熙六年復故,九年定從五品。各部同。

堂主事,初制四品。順治十六年改六品。康熙六年升五品,九年定正六品。各部同。

郎中對應機構相當於今天的各部司長,但品級又比地方官低了些。

朝廷中,正四品官:通政使司副使、鴻臚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給事中。從四品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光祿寺少卿、國子監祭酒。都是非六部系統的。

這些可以籠統的理解為副部級機構的副職。

總之,沒有完全的對應關係,只能大致參考。同一朝代中,官制也有各種變化,同個職位名稱,可能權責、品級都有差異。


幾葦渡

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官制分為九品十九個級別,其中又分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類。 中樞部、佐理部和帝室部屬於中央官職。比如內閣、軍機處、六部等。地方官職則分文官、武官等幾類,如總督、將軍、提督、巡撫等。


清朝的四品官分為正四品和從四品,正四品包括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僕寺少卿、各省道員。而從四品包括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以下是各品級人員分佈。

簡單來說,從四品官員相當於現在的正廳級幹部,正四品相當於現在的省秘書長之類的職務。雖然清朝是距離我們現代最近的一個朝代,但是由於其官職改革導致幾百年來各有出入。



正四品位於從三品和從四品之間,也是古代嬪妃的品級,但是兩個人即便品級相同,所轄區域不同,所擁有的權力也不盡相同。為官弄權,還是要靠人脈。


歷史密探

四品官裡,也分正四品和從四品兩種級別,相當於現在的副部級到正廳級各個級別。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到了著名的知府這個級別上,在清代,勉強算是進入高級幹部序列了,知府在明代是正四品,到了清代,則是從四品級別。對應現代,就是主管一座地級市的市長,正廳級。

那假如這座城市是副省級城市,市長榮升副部級,對應清代,能不能提到三品?夠嗆,因為正四品恰是對應著現在的一些副部級職位。

比如,清代正四品中,文職京官都有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等各個職位。以上單位都屬清代中央單位,通政使司與現代的辦公廳職能接近,大理寺則是最高法院的前身,能做到這些中央直屬單位的副手,也無非才是正四品而已。


歷來現實



正四品:【大部分為廳級】

文職京官:

通政使司副使:職責為輔佐通政使審閱校閱題本,轄下有參議等從官。除此,也配置在處理冤情的登聞鼓廳。相當於中央辦公廳部分職能加信訪局局長,放現在來說是副部正廳左右。

大理寺少卿:相當於最高法院副院長,現在的級別是副部級,但是因為法制相對不受重視,所以價格也要降低,所以大理寺少卿相當於現在的廳級。

詹事府少詹事:詹事府是指掌管皇后,太子家族(東宮)事務的機構。詹事為正少詹事為副,現代無此類機構,無法比較。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職掌宗廟禮儀禮樂,卿正少卿為副,現在無此類機構,無法比較。但是作為最高音樂機構,應該相當於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廳局級。

太僕寺少卿:太僕寺職掌皇帝的輿馬和馬政,卿正少卿為副,現代無此類機構。

鴻臚寺卿:鴻臚寺原為朝廷主管外事接待、民族事務及兇喪之儀機構,但是鴻臚寺到了明清兩代掌管朝會、筵席、祭祀贊相禮儀的機構。已經喪失了外事職能。同樣,現代無此類機構。

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同監察御史合稱“科道”,同為言官,有進宮諫諍之現,職掌抄發題本,審核奏章,監察六部、諸寺、府、監公事,其封駁之權有名無實。相當於正廳級巡視員。

  

京職外官:

順天府丞:順天府是首都的最高地方行政機關,清代府尹一般由由尚書、侍郎級大臣兼管,尹正丞副。尚書從一品相當於副國級,侍郎從二品相當於副部級。所以順天府府丞在官制上是正四品,但是實際權力非常大,較副部稍低又高於正廳。

奉天府丞:奉天府情況大致和順天府相同,但是奉天府受盛京將軍節制,所以奉天府尹和奉天府丞也相對權力小一點,正廳。

各省守巡道員:道員(道臺)是省(巡撫、總督)與府(知府)之間的地方長官,是省級行政機構的衍派之物。相當於有省委常委兼任的地級市市長,稍高於正廳級。

鹽法道:負責食鹽機構,相當於現在的省糧食局部分職能加上食藥監局部分職能,正廳

武職京官:

二等侍衛:高級警衛員,中南海保鏢?

雲麾使:鑾儀衛下面各所的二把手,相當於中央警衛團副團長。

副護軍參領:護軍參領,是清代八旗兵護軍營軍事職官名稱。掌領護軍宿衛宮禁。中央警衛團副團長。

副前鋒參領:禁衛軍內的中級武將,也相當於警衛團副團長。

副驍騎參領:職能同副前鋒參領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負責駝馬事務,現代無此類官職。

貝勒府司儀長:負責諸貝勒府司儀,現代無此類官職。

  

武職外官:

防守尉:各省險要之地增派八旗兵分駐,各按專城設將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官,統率所屬旗兵。相當於現在軍分區司令,正師大校級別。

佐領:佐領所率的人數在200人左右,高於軍隊的正連編制人數,應屬於營,少校銜。但是因為是八旗內官制,地位升高,相當於應該是上校銜。

指揮僉事:明代為指揮使屬官,相當於軍分區參謀長。

宣慰使司同知 :為治理邊境少數民族,而在當地設立宣慰使司。設有宣慰使,相當於民族自治州市的副市長之類的

  

從四品:

文職京官:

內閣侍讀學士、

翰林院侍讀學士:職在為皇帝及太子講讀經史,備顧問應對。相當於政府高級智庫,中央政策研究室成員,正廳級。

翰林院侍講學士:職在典領奏章,不以翰林出身者充任。實任講書者需加經筵官之銜,侍講、侍讀學士升遷多為詹事府詹事,再遷即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由此侍郎、尚書,可按資而得,若調外任,可為佈政、按察兩使。所以可見,侍講學士為預備的中高級官員。

國子監祭酒:主要任務是掌大學之法與教學考試。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長兼任國家大學校長,放現在失望正部級,當時由於歷史原因,應該是副部級。

文職外官:

知府:市長

土知府:自治市市委書記

鹽運使司運同 :負責食鹽機構,相當於現在的省糧食局部分職能加上食藥監局部分職能,正廳

武職京官:

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四品典儀、二等護衛以上都是中級武將,因為都是禁衛軍加上滿人的性質,所以品軼自然比較高,

武職外官:

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以上二職都是管理少數民族機構的高級官員,相當於現在的自治州州長之類的。



綜述,清代的四品官員放現在來有很高的國子監祭酒,大理寺少卿,也有很低的佐領之類的。總之,時代在變,官制也在變,自己也可以去詳細瞭解。

我是虔雩志錄,一個喜歡歷史的年輕人。喜歡我的我可以關注評論哦。


虔雩志錄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王毅

(清代四品文官鴛鴦補服)

清代官品從一品到九品共分為三個層次:

一品至三品的官員構成第一等第,包括大學士、尚書、侍郎、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領侍衛內大臣、都統、提督、總兵,是中央主要部門的主、副官和省級的文武官員。這些官員,至少從唐代以來,就形成不同於其他官品的特殊地位,清代依然如此。

四品至七品的官員構成第二等第,包括中央部員的郎中、員外郎、主事、御史、給事中、學士、中書、編修、檢討,以及地方的道員、知府、同知、知州、知縣、清朝皇帝稱州縣官為微員,將其納入第二等第的原因在於:州縣官員是地方主管,所擁有的權力(如封贈)與五、六品多同,而與八、九品大異,歸入第二等第較為合適。

八至九品的官員組成第三等第,包括布政使照磨、庫大使、倉大使、按察司知事、司獄、府經歷、州吏目、縣丞、主簿、學正、教諭、訓導、學檢等。

清朝官分九品,每品又分正、從,故為十八級(綠營武職從一品到九品,分為十四級。),十八級之外的官員如縣典吏、驛丞,河伯所大使,閘官,府州縣的醫學、陰陽學、僧、道官員,他們是政府的職員,因無品級,稱為“未入流”,考慮到他們的官員地位,歸入第三等第。

由以上可知,清朝四品官屬於中等偏上的職位,或許我們從一些主要職官的對比中大致瞭解到與當今官職的匹配狀況。

(現行行政體系示意圖)

由以上簡單對比可知,清朝四品官員與當今現行的六至四級行政級別職能大致相同,按當今行政級別劃分,大致處於廳局級正職到省部級正職之間,屬於國家的高級幹部。如若按照官品層次劃分,也基本處於第二等第之中。


參考文獻:

1. 艾永明著. 清朝文官制度[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

2. 趙德馨. 中國經濟通史(第八卷)[M].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3. 徐珂. 清稗類鈔 第13冊·《服飾類·文武品官服飾》[M]. 北京:中華書局, 1986.

4. 王月. 清代武官選任制度研究[D]. 南開大學, 2011.


季我努學社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訪辦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長】、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外交部長】、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長】、奉天府丞【瀋陽市副市長】、各省守巡道員【地委專區書記】、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中央黨校校長】
文職外官:知府【市委書記】、土知府【自治州州委書記】、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總體來說,外任官員不如京官,武官不如文官,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各部門的權利也在發生變化,就好比以前閉關鎖國,自己玩自己的,老百姓吃飽就不會造反,所以農業是國之根本,皇帝喜歡把國家稱為社稷。現在外交是國家非常重視的大事,所以外交部排名靠前。



深圳小左

四品官其實分兩級。一個是正四品,一個是從四品。這兩級可以有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官職,正四品是道臺,從四品是知府。知府比較好理解,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的市長。比如蘇州府。道臺就比較難理解了。道臺是管轄幾個府的官,比如嘉松道,就是管轄嘉定府、松江府的官。現在是沒有這個地方等級了。早期,道臺是由省派出去代表省政府巡查,監督地方的官職,相當於辦事處,不算一級政府。後來,道臺逐漸就成為了省和府中的一級了。另外,道臺還可以派去辦理一些具體事務性的工作,比如清朝晚期辦理洋務,銅錢,機器局等事務。一般也是由道臺級別的人辦理的。

清朝講司道一體,即掌管民政的布政使和司法的按察司,雖然他們的級別都比道臺要高一點,但是總體上歸為一類。而從現在來看,布政使和按察司相當於常務副省長或者高級法院的院長,都是副省級幹部。道臺應該比副省級要低一點,但是又比知府的廳級幹部要高一點。所以,可以類似於省級常委,乾的是地級市市長或者省廳長的活,但是高配一級進常委。就是清朝的道臺也太多了一點。

四品當然還有其他官員,但是可以用這兩個職務來類比。


灰騰涼

應該是正廳級別吧。只是大概換算。過去官級比現在更瑣碎一些。比如過去一些大地方的知府才是正四品或從四品。一般也就是五品官。道臺是正四品。可是道臺就相當於現在的廳長級別。廳長與地級市的市長現在是同級別的。也就是現在的官級比過去壓縮了,尤其是地方官的權利也大了。現在的官沒有九品十八級一說了,只是套用過去的職能相對於的級別。現在是正國級常委,政治局委員,正部級,副部級,正廳級,副廳級,正處級,副處級,正科級,副科級,辦事員。共計十一個級別。


collyels

清朝的四品官 相當於現在的 正廳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