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抵达呼伦贝尔,是在寒冷刺骨的冬,在皑皑白雪之中,带着一本《额尔古纳河右岸》,穿越森林,穿越草原,最后,抵达传说中的敖鲁古雅。大兴安岭密林深处,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或许是因为早已在书中相见,刚走进,便觉得熟悉、亲切。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本意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敖鲁古雅”是鄂温克语,意为“杨树和桦树林茂盛的地方”。敖鲁古雅猎民是鄂温克族最远也是最神秘的一个支系,在森林中游牧了上千年,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辗转多处,历经多次迁徙,300年前进入我国境内,穿行在大兴安岭的密林中,以驯鹿代步,靠游猎为生。

明清时期,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被称为“使鹿部”。自从鄂伦春族学会使用马匹后,就不再使鹿,鄂温克族便成为我国最后驯养、役使驯鹿的民族。

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敖鲁古雅,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初,俄罗斯境内勒拿河流域的部分鄂温克人,不堪俄罗斯人和雅库特人的凌迫,陆续向南迁移。最大的一次迁移中,他们从鄂罗涅克等地出发,向东南方向迁移,十几个氏族,约800人,驯鹿驮物,经过腾底河,再经过威吕河上游,顺着勒拿河,穿越东西伯利亚进入石勒喀河流域,来到额尔古纳河与石勒喀河交汇处的阿穆尔河流域;之后,有4个氏族、75户300多人,驯鹿600多头越过阿穆尔河迁入清帝国漠河一带的森林中游猎生活。

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鄂温克族猎民仍然保持着原始社会末期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吃兽肉、穿兽皮,信奉“萨满”拜祭树神,用桦树皮制作生活用具,住在随时可搬迁的“撮罗子”中。1965年,鄂温克猎民搬迁到敖鲁古雅,过着半定居半游猎的生活。

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2003年,鄂温克族猎民放下猎枪,从森林的梭罗子里搬出来,定居在根河市郊的新定居点,城市与森林的交界处。然而,离开森林,驯鹿接二连三的病倒;猎民们也不适应定居点的新生活,更不忍心见到自己的伙伴倒下,一批批的,带着驯鹿重返森林。政府就在其居住地270公里范围内的大兴安岭密林中保留着几处较原始的猎民点,使他们依然保留原始自然的放牧生活方式,使独特的民俗文化不流失、不消亡。

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城市与森林,出走与回归。还未走进,却似乎理解了他们的纠葛。年轻的一代,喜欢城市的便捷,却也忘不了森林的星空;不喜欢城市的喧嚣,却又不适应森林的孤独。年老的猎民,回归了森林,却丢失了猎枪。随着 “现代文明”的入侵,林木越来越稀疏,动物也越来越少,森林似乎已经成为他们回不去的故乡。

幸而,驯鹿还在。在《右岸》的最后,驯鹿回来了,“我抬头看了看月亮,觉得它就像朝我们跑来的白色驯鹿;而我再看那只离我们越来越近的驯鹿时,觉得它就是掉在地上的那半轮淡白的月亮……”在现实中,驯鹿,也回到了大兴安岭的密林深处。

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原本想要去探访阿龙山原始的猎民点,奈何深山中积雪太厚,大兴安岭隐匿在最漫长的冬季,无法抵达。最终来到了根河市郊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鄂温克现居点,虽然不能真正走进鄂温克猎民的生活,甚至,没能真正遇见一个鄂温克猎民,穿梭在森林间,却依旧,有了初见的印象。

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林海之舟,鄂温克猎民的现实图腾

只是远远的望了一眼现居点整齐的房子,远远的看了一眼鄂温克族驯鹿文化博物馆,便走进了森林中驯鹿生活的地方。打猎、迁徙,鄂温克人的生活离不开驯鹿,看见驯鹿,也便看见了他们。

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还未见到驯鹿,便已经感觉到它的存在。森林中燃烧着白烟,这是用桦树皮、木柴、鹿粪和一种叫拉日不卡的草混合点燃,为驯鹿驱赶蚊虫的。夏天时,驯鹿群在太阳升起时,会自动成群地从密林中返回营地,在白烟四周躲避蚊虫。冬天,蚊虫相对较少,白烟的实际作用不是很大,似乎多了一点象征的意味,纪念着鄂温克人与驯鹿数百年间的依存。

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驯鹿,鄂温克语称“鄂伦”,是一种中型鹿,一般体长2米左右,高1米多,体重100至150公斤,属于北极圈生物。驯鹿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驴而非驴,因而俗称“四不像”。驯鹿腿长有力,善于踏深雪行走和长途迁徙,是鄂温克猎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也是传说中圣诞老人的坐骑。

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中国原本没有驯鹿,300年前,鄂温克猎民带着驯鹿从更北方的西伯利亚来到大兴安岭密林中,摸索出了一套适应大兴安岭气候、食物、温度、湿度的方法,使驯鹿在远离北极苔原区的地方得以存活。被称为“林海之舟”的驯鹿能够在森林沼泽来去自如,曾是鄂温克猎民在森林狩猎、迁徙时唯一的交通工具。

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冬天,更多的驯鹿已经被放养,去往森林的更深处,穿越在大兴安岭的林海雪原中,在积雪中寻吃苔藓。等到开春,鄂温克猎民再翻山越岭把它们找回来。在森林的边缘寻觅了许久,终于见到驯鹿的身影。虽然驯鹿的形象在我的心里闪现了多次,可当真正见到驯鹿,见到驯鹿头顶巨大的鹿角时,依旧被一种原始与神秘的力量震撼,仿佛看见了远古的神兽。

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事实上,对于鄂温克猎民,驯鹿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他们的吉祥物,是他们的现实图腾,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承载着他们关于民族的记忆。

驯鹿是这片森林的主人,在林中自由行走,觅食苔藓。而我们,只是这片森林的闯入者,只是短时间的走进,依旧受不了森林的寒冷,完全没有驯鹿的优雅自如。

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此时,驯鹿处于发情期,时不时的便会茬架,头上长长的鹿角,相互碰撞,却总不见输赢。然而,哪怕是最暴躁的时候,驯鹿依旧是温顺的,它不仅是鄂温克猎民的伙伴,面对慕名而来的陌生人,同样会温柔以待,有时,还会淘气的用鹿角表达自己的欢迎。虚惊一场后,放下心中的畏惧,慢慢靠近,触摸驯鹿的原始与神秘。

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在森林的寒冷中流连许久,想要跟深的走进驯鹿的生活,想要仔细的看看它的模样。然而,无论停留多久,离去时,依旧不舍,不断的回望,朝着驯鹿的方向。我想,我还会再来,在下一个秋天,驶向森林更深处,寻觅驯鹿,寻觅中国唯一的使鹿部落。

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