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大潮,《最優的我們》用“男女對抗”模式探索原創革新

文|秦明(珞思影視研究組)

半年前,一群男孩女孩走在大街上,普普通通,帶不起風;半年之後,微博熱搜、機場應援、粉絲打call對他們來說已屬日常。這巨大的變化背後,與其說是互聯網時代下的造星魔法,不如說是“偶像”這座富礦終於褪去層層沙礫顯露出耀眼光芒。諸如“2018年是中國偶像元年”的觀點不斷被放大,圍繞偶像藝人煉成的節目也綻放出日新月異的玩法。

偶像大潮,《最優的我們》用“男女對抗”模式探索原創革新

從命名上不難發現,《最優的我們》儼然是《天生是優我》的一版“更新換代”。相較前兩次女團修煉,《最優的我們》於模式上又踩在了超前節奏:集合23位素人青年男女學員,在“不淘汰”的前提下拉開男團與女團的激烈對抗,以賽代練,呈現一個流行團體如何變成更好的自己。

偶像大潮,《最優的我們》用“男女對抗”模式探索原創革新

偶像賽道並非互聯網專場

《最優的我們》於模式更新中專注“改變自己”

偶像來了。相信不管是飯圈死忠,還是無感局外人,都在今年真真切切感受到這股男團女團奔襲而來的青春旋風。各種人氣榜單,他們名列前茅;各大時尚快銷大牌,他們攻城掠地;各類社交場合,他們承包談資。兩年前還顯得前途未卜的偶像養成類節目,2018年剛剛近半,就一口氣爆了兩次。

回溯偶像養成綜藝的花路,儘管如今看起來好像是互聯網風頭無兩,但真論起這條賽道的頭號玩家,應該屬於2015年11月就推出《燃燒吧少年》的浙江衛視。中國藍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一年又一年把有限的綜藝配額留一席給“青春偶像”。2016組建《蜜蜂少女隊》,2017吶喊《天生是優我》,直到夏風拂面的2018年6月,浙江衛視依然念念不忘“偶像的誕生”。在“優我女團”專注“一個隊伍的成長”基礎上,升級而成《最優的我們》:從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精選23位素人男女青年,以男女兩支團隊進行集體和個人對抗的模式,呈現一支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流行團體。

偶像大潮,《最優的我們》用“男女對抗”模式探索原創革新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數次以幕後者姿態參與“女團養成系”節目的華少,這次以“優我經紀公司主理人”的身份,站到了《最優的我們》臺前。這已經是華少第三度和偶像養成類節目“較上勁”。做完《蜜蜂少女隊》後,他曾帶著節目模式赴韓國與同業分享經驗;參與《天生是優我》,寄託的是他對展現一支隊伍成長的執著;再到《最優的我們》,華少又在全新模式中輸出他對這一命題的升級理解。

偶像大潮,《最優的我們》用“男女對抗”模式探索原創革新

對比去年叫板國際女團的修煉方式,節目把重點放在“如何讓學員自我優化”上,優化手段則是將23位素人學員按性別劃分,以少年隊對抗少女隊,從而實現一步步成長進階。

與互聯網模式主張的出道、爭取C位等結果導向不同,《最優的我們》保留了《天生是優我》起就提倡的“不淘汰”理念,強調過程與蛻變;同時增加總教頭的數量,引進蕭敬騰、潘瑋柏兩大明星教頭,豐富團體對抗中的可看維度;此外節目進一步強化觀眾的參與感與決定權,被稱為“

優我經紀人”的觀眾,擁有左右哪支團隊表現更優秀的權利。除了隊伍勝負的歸屬,“優我經紀人”還握有個體成員的“發展大權”,如獲得優+評定的學員,會獲得更多宣傳資源的加持。

偶像大潮,《最優的我們》用“男女對抗”模式探索原創革新

偶像大潮,《最優的我們》用“男女對抗”模式探索原創革新

過程不設淘汰但競爭並不缺位

業務能力出眾的偶像更吸引年輕人嚮往

“我們也在思考,是不是淘汰是唯一能夠激發觀眾的興趣,或者說是最吸引觀眾的手段?”《最優的我們》導演徐捷在接受採訪時提到的這點,也正是行業及圍觀者內心的疑問——沒有淘汰的舞臺,我們能看什麼?

比起幾年前偶像養成類節目立志出圈的掙扎,現今的“偶像養成”無疑見到了整個行業的曙光。更大範圍內的受眾熱衷於探討這些可鹽可甜的小哥哥小姐姐,形形色色的品牌越來越看重被年輕人選擇的力量,很多平時不關注娛樂的公知大V開始給偶像附加社會解讀。而吸引我們“pick”一個男孩或一個女孩的,當然不是淘汰人的賽制,而是從他們身上讀出的自己和慾望。

偶像大潮,《最優的我們》用“男女對抗”模式探索原創革新

《最優的我們》不設淘汰,卻更注重放大團隊作戰過程裡的競爭。首期節目中,男女兩隊學員通過自薦的方式競爭“預備種子”,為團隊爭取更好的成績。輸掉首輪競演的女隊,僅獲得一個“種子”名額,而這一環節裡,有六位學員都選擇自薦。率先被蕭敬騰潘瑋柏認可的徐苡桉自信滿滿表示“我很強”,另一候選女孩彭馨也不甘示弱,坦誠“很討厭別人從我的手上把我的東西搶走”。

更精彩的是,當蕭敬騰詢問沒有參與競爭的四位女孩“為什麼不上前”時,趙小棠的回答語驚四座:“導師們剛剛沒有說我的名字,其實我有一點心存芥蒂。但是我覺得,既然已經有人出來了,我們沒必要說都出來,而且好的並不一定要站出來。”一番表態既表明自己實力不俗,又流露對導師未能慧眼識英的不服,成功引起了蕭敬騰的注意,並說服潘瑋柏一起將趙小棠選為“預備種子”,而最終她也的確不負眾望,戰勝兩名男隊候選種子,成為第一期“最優種子”。

偶像大潮,《最優的我們》用“男女對抗”模式探索原創革新

能說這樣的競爭不比淘汰激烈嗎?可以看到,觀眾和粉絲對“偶像養成”的需求越來越清晰。演出要炸要燃,外表要甜要帥,性格要好要強,僅有一張精緻的容顏或一個出位的人設,都不足以吸引粉絲們長情的陪伴。業務能力被更多的人視為偶像出圈的必備素質,勢均力敵、都不認輸的競爭就是展現業務能力的最佳舞臺

火花四濺的競爭源於這些個性鮮明、敢於掏出內心野望的青春面孔。從全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網羅共23名“優我學員”,風格各異,佤族的娜日、維吾爾族的艾克和夏衣旦等少數民族選手的加入,令節目的偶像氣質獨具一格:平均年齡20歲左右的這群少年少女,很難將現下流行的“人設”套在他們身上,言談舉止自帶年輕人的頑皮和衝撞,別有一番動人。

偶像大潮,《最優的我們》用“男女對抗”模式探索原創革新

偶像大潮,《最優的我們》用“男女對抗”模式探索原創革新

“男女對抗”模式的看點在哪?

集體對戰之外還有彼此提升的成長默契

放眼國內外已出道男團和女團,很容易被認為是各自為戰的存在。首先,女團比較容易在較短的時間內創造收入,相較於男團而言,女團成員更容易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從組合中脫穎而出,然後出演綜藝同時獲得廣告商青睞。與女團相比,男團單個成員想要彰顯出個性並不容易。但男團的優勢在於,等人氣上升到了一定的程度,會走得比女團更長久。

過去兩三年間,在勵志青春養成這一類型,男偶像、女偶像、男團、女團輪番登臺,但還從來沒有一檔節目同時將男團、女團放到一個賽場上正面對剛。如此看來,《最優的我們》模式腦洞似乎開得有點大:男團和女團競爭,小姐姐和小哥哥哪方更有勝算?“男女對抗”模式的看點又在哪裡?

偶像大潮,《最優的我們》用“男女對抗”模式探索原創革新

首期節目聚焦男隊和女隊團體競演,火藥味滿分,男孩不退讓,女孩不服輸,各有各的競爭姿態。第二期節目轉換頻道,男孩女孩合體演出主題曲公演,兩種色彩融為一致的白色,化對抗為團結。成為對手時,彼此都不手軟,鬥志昂揚誓要分個高低;合作主題曲公演,又讓人看到一支男女混搭流行團體的和諧默契,華少總結如此安排的目的,就是要看看他們能否“在競爭當中彼此提升,面對外部抗爭的時候,又能不能團結一致”。

偶像大潮,《最優的我們》用“男女對抗”模式探索原創革新

潛藏在競爭與合作模式之外,《最優的我們》最明顯的特質就是團體間的性別差異。偶像產業說到底還是粉絲經濟,既然無須競爭所謂的出道名額,那麼圍繞“優我經紀人”定勝負的規則,爭奪人氣就是這場“男女對抗”的核心。第二期節目,女隊成員彭馨曾向潘瑋柏指出女團的優勢,“女生可以做到讓你感覺你好像又帶了男生又帶了女生,但是男生不行”。這個在第一期節目裡張揚過“野心”的姑娘,對偶像的認知並不膚淺,清醒捕捉到在當前時代審美下,女生的性別優勢。

偶像大潮,《最優的我們》用“男女對抗”模式探索原創革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