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酷紀錄片《偶像》詮釋獨立音樂人的匠心

前段時間,網上被歌手鄭鈞一段心直口快的言論刷了屏。在節目《今晚九點見》裡他感嘆:現在所有的排行榜公信力都崩了,榜上的歌,十首裡面有九首聽不下去,聽完簡直懷疑人生,“就覺得我幹這行幹嘛”。

優酷紀錄片《偶像》詮釋獨立音樂人的匠心

這個搖滾老炮兒的這句話也深深說進了小編的心裡——歌,是有自己的生命力的。

優酷紀錄片《偶像》詮釋獨立音樂人的匠心

在這個一切節奏都在加快,所有人都慢慢變得急躁的時代,還有真正靜下來追求熱愛的人嗎?最近,優酷上線的一部紀錄片,為我們講述了一群獨立音樂人的熱愛。

片名其實挺“俗”的,叫做《偶像》。用第四集主人公馮翔的話來說,就是“聽說片名叫《偶像》,我也覺得奇怪。偶像是被塑造出來,讓人崇拜的對象,我又不是個偶像。”

優酷紀錄片《偶像》詮釋獨立音樂人的匠心

但依然堅持用這個做名字,製作團隊自有其講究——導演王大維在專訪中說過自己的思考:

“我去年看了一檔網絡選秀節目,有些選手一夜之間成為了全民追捧的偶像,這很瘋狂,當時我在想,到底什麼是偶像?是顏值還是作品,是堅持還是媒體炒作,是勇敢表達自己還是做市場的歡喜蟲?我喜歡的那麼多獨立音樂人,他們的作品那麼有力量,到現在依然是個窮光蛋,偶像的定義應該是什麼?”

帶著這個思考,一部“表達真實”的紀錄片,最終以一種平實卻有力量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獨立音樂人很勇敢,他們只是表達的真實露骨一些,我想記錄真實,記錄那些勇敢的人,勇敢背後也一定有故事。”

優酷紀錄片《偶像》詮釋獨立音樂人的匠心

小編一開始是被第三集節目吸引的,這期節目的主人公,是京城民謠圈有名的LiveHouse——“蝸牛的家”。線下打卡過幾次,裡面的氛圍是真的好,而這次在《偶像》拍攝團隊的鏡頭下,作為觀眾的小編也重新認識了它。

北京大興衚衕一個不起眼的位置,趙照、陳鴻宇成名的地方,從小咖啡館到小酒館,《偶像》探尋到的,是“蝸牛的家”之所以成為讓獨立音樂人表達、讓疲憊靈魂休息之地背後的故事。

優酷紀錄片《偶像》詮釋獨立音樂人的匠心

尤其打動我的,是《偶像》鏡頭下的主理人小偉。

帶著病,他對著鏡頭雀躍而詳盡地講述自己對場地裝修的下一步構思,言談間,你能輕易感受到他把這裡當做事業,也當做夢想。

優酷紀錄片《偶像》詮釋獨立音樂人的匠心

看到他們為了舞臺的奔波,觀眾驚喜地發現,原來這些幕後的故事,和臺前的演出一樣精彩。

優酷紀錄片《偶像》詮釋獨立音樂人的匠心

一集結束,小編意猶未盡地點開下一集,再次被不同的故事擁有的同一種情懷所吸引。

《偶像》第四集,講的是棄醫從音的武漢獨立音樂人馮翔的故事。都是文藝範的大夢想家,在《偶像》的鏡頭裡,他以魯迅棄醫從文的故事做類比,談起以前有關“文學可以救人”的信仰,談及如今發現“救不了人”的神傷,讓人感慨萬千。

優酷紀錄片《偶像》詮釋獨立音樂人的匠心

節目給他的標籤,是從“獨立音樂人”到“治癒系大叔”,在第四集裡,觀眾也確實能輕易被很多點滴細節所“治癒”。

前一秒,他揹著吉他走在街頭形單影隻,嘴上唸叨著“誰也不知道我是誰”;

優酷紀錄片《偶像》詮釋獨立音樂人的匠心

下一秒,就有激動的大叔超有反差萌地對馮翔說“我聽你的歌聽得哭起來了”。

優酷紀錄片《偶像》詮釋獨立音樂人的匠心

在街頭巷尾,他以音樂做人際交往與生活的調劑;

優酷紀錄片《偶像》詮釋獨立音樂人的匠心

有時候,也會因自己的“無能為力”而兀自哭泣。

優酷紀錄片《偶像》詮釋獨立音樂人的匠心

這個曾經在北京待了十年的音樂人,有一首特別有名的歌,也是小編私心想分享給大家的——《漢陽門花園》,唱的是他在漂泊期間對外公外婆以及對家鄉的感情。

“十年沒回家,天天都想家,哪天能回家……”春節前夕聽這首歌,格外有感覺,不回家的第幾個年頭,這位音樂人輕輕幾句就能挑撥起人的無限愁思。鄭鈞所謂的“歌的生命力”,大抵如此。

優酷紀錄片《偶像》詮釋獨立音樂人的匠心

幾集看下來就能發現,《偶像》這部紀錄片,正如它所記錄的人一樣,都是在踏踏實實,以匠心,以情懷做事。這群音樂人當然不是世俗意義上的“偶像”,但是《偶像》讓人看到,中國確實有這麼一群獨立音樂人,在用他們追求音樂和證明音樂人的態度,散發光芒,展現存在價值,堅定地走在自己選擇的路上。

對觀眾而言,速食社會的笑料永遠無法帶來心靈的震撼,更無法引起他們的深刻共鳴。因此有人說,紀錄長片《偶像》的出現,也是對感官層級節目以外的一種稀缺性補充,是觀眾們精神領域的一種滌盪。

這群偶像的故事,也許並不轟轟烈烈,但這才是生活本來的樣子。有時間,記得來優酷,一起定義真正的《偶像》!

優酷紀錄片《偶像》詮釋獨立音樂人的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