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宰相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有時是一人,有時十來人

在昨天發表的《宰相劉羅鍋歷史上真的與和珅鬥了一輩子嗎?請看真實的宰相劉羅鍋》一文中,有讀者評論說稱“清朝哪來的宰相。連題目都是錯的”,也有讀者反駁,所以本店家連夜寫文章,介紹一下中國歷史上的宰相制度。

中國歷史上的宰相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有時是一人,有時十來人

明代首輔張文忠公張居正是千古名相

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是一個機構,一般情況下並不是具體的官名(只有遼代以其為正式官名)。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具體名稱多達幾十種,歷代有所不同:如秦漢之丞相、三公, 唐宋之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長官及同平章事, 明清之內閣大學士等。

宰相一稱源於《韓非子·顯學》:“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起於卒伍。”,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郡縣官吏,宰相作為官制首次確定下來,隨著封建國家的發展,宰相制一直沿襲了兩千年。

中國歷史上的宰相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有時是一人,有時十來人

劉羅鍋之父劉統勳,東閣大學士

丞相與宰相不同,丞相是正式的宰相官名,商代的伊尹,春秋戰國時代時的管仲、藺相如,都是比較出名的相,但那時還沒出現丞相這一正式官職名稱,秦朝正式設置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廢丞相的1600年間,丞相的設置斷斷續續,作為正式官名的丞相在歷史上存在時間並不長。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左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

漢承秦制,也設丞相,後設大司馬、大司空、丞相為三公,旨在分散丞相權力,三公實際上是三個宰相。

中國歷史上的宰相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有時是一人,有時十來人

少年得志的和 珅,文華殿大學士,大學士中排名第一

晉朝建立尚書省、門下省,開始執行多相制,三省長官開始具有宰相地位,與三公都被稱為宰相。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

唐朝的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侍中,參議政事的中書侍郎、門下侍郎是宰相,後來參議朝政的百官加參議政事、參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加銜的也是宰相,這個宰相就多了。

中國歷史上的宰相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有時是一人,有時十來人

紀文達公紀曉嵐,最高職務是協辦大學士

五代的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襲唐代,不過開始出現了首席宰相的制度,並被沿襲下來。

宋朝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為副。

元朝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下為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副職左右丞及參知政事皆是宰相,最多至十多人,這個宰相就多了。

中國歷史上的宰相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有時是一人,有時十來人

曾文正公,武英殿大學士

明初亦設左右丞相,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廢丞相,宰相制度遂廢。後因國務繁重,皇帝設內閣大學士協助,內閣大學士開始只是皇帝的私人秘書,後來演變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出名的首輔有三楊、劉大夏、李東陽、嚴蒿、徐階、高拱、張居正等。

明世宗之後內閣地位和權力空前提高,逐漸成為了能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政府,張居正改革之後讓內閣成為了政府運轉的中樞,內閣權力達到極盛,成為了最高政府權力機構,政令由內閣出,還可以駁回皇帝旨意,至此明朝內閣制已與現代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內閣制極為相似,所以明末皇帝大多荒唐無為,就是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也不影響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

中國歷史上的宰相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有時是一人,有時十來人

湖南騾子左文襄公,東閣大學士

清沿明制設內閣大學士,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不過內閣權力在清初受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限制,後來又受軍機處分權,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內閣成為閒曹,內閣大學士如果不入軍機,只可以辦些尋常事務,沒有多少實權。不過有清一代,正式詔書等還是由內閣擬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遞交內閣,所以內閣仍是清代名義上正式的宰相機構(其實和現在也非常相似)。

內閣大學士的名稱前要改加殿、閣銜,數目為六人。最初明朝大學士共“四殿”、“兩閣”,四殿為中極殿(即清代中和殿),建極殿(即清代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清朝稱“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

中國歷史上的宰相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有時是一人,有時十來人

背了上百年黑鍋的李鴻章是文華殿大學士

在清代,六位大學士均為正一品,但地位有差別,其排名從高到低為: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增加體仁閣,此後以保和殿地位最高,後僅傅恆一人擔任,傅恆死後,保和殿大學士亦不再設,從此之後就變成: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外加一個協辦大學士就是六人了,大學士的遷轉也大多按體仁閣至文華殿這樣的順序遷轉,當然並不一定要從體仁閣開始作為起步,平時四個大學士同朝最常見。

中國歷史上的宰相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有時是一人,有時十來人

張文襄公張之洞是體仁閣大學士

晚清實施新政,仿日製設內閣總理大臣為行政機關首長,稱閣揆,副總理大臣稱為協揆,臺灣現在還常有這種稱呼。

在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而且那時候的宰相與現在的宰相不同,能上也能下,今天是宰相,明天說不定就罷官為民了,後天說不定就起復為某地地方官或者某部尚書大臣了。

中國歷史上的宰相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有時是一人,有時十來人

劉羅鍋劉墉是體仁閣大學士

明清著名的宰相的名號有:

嚴 嵩,華蓋殿大學士(即中極殿大學士)

徐 階,建極殿大學士

高 拱,中極殿大學士

張居正,中極殿大學士

張廷玉,保和殿大學士

劉統勳,東 閣大學士

傅 恆,保和殿大學士

和 珅,文華殿大學士

劉 墉,體仁閣大學士

紀曉嵐,協 辦大學士

曾國藩,武英殿大學士

左宗棠,東 閣大學士

李鴻章,文華殿大學士

張之洞,體仁閣大學士

後面這四位號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其中湖南人兩位,安徽一位,直隸一位!

最後附一近,中國封建社會的一位好學生也設立了宰相,不過他們叫太政官,也有三公,這個學生的宰相以後再寫,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