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產之四川攀枝花——鹽邊桑蠶繭

鹽邊發展蠶桑產業具有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生產的蠶繭繭絲長、解舒率高,絲質居全省之首,是出口的免檢產品。

蠶桑作為鹽邊縣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之一,公元四世紀,“南方絲綢之路”途經現在的涼山、攀枝花地區,帶來桑樹種源,沿線人民受其影響開始栽植。

90年代初,鹽邊縣委、縣政府確定了五大產業,即:“黑、白、綠、色、電”,正式將蠶桑生產作為鹽邊縣經濟發展的五大支柱產業之一,生產的蠶繭繭絲長達1200米、解舒率達80%以上,絲質居全省之首,並全部外銷出口,是全國外銷出口免檢的“16號”蠶繭。90年代中期,鹽邊縣委縣政府又提出打造“桑、菜、果、畜、漁、煙、茶”七大基地的農業發展戰略目標,並且,桑蠶繭絲產業在一段時間內作為全縣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中國特產之四川攀枝花——鹽邊桑蠶繭

2003年,技術上逐步推廣果葉兼用桑,在發展蠶桑產業的同時,又發展桑椹產業,蠶桑產品除蠶繭外,又新增了桑椹、蠶絲被等。2006年,鹽邊蠶桑絲綢產業鏈進一步得到延伸,形成了“桑——繭——絲——被”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2012年,鹽邊的“鹽邊桑椹”通過國家農業部產品地理標誌登記,“天晨錦”牌蠶絲被獲得“2012年全國農洽會金獎”,並列入“四川省2013年度名優產品目錄”。

2014年,鹽邊縣獲得了“四川省蠶桑產業重點基地縣”的稱號,其惠民鄉、漁門鎮分別被國家蠶桑產業技術中心確定為“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項目蠶桑資源基地”和“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蠶桑多元化開發示範基地”。

中國特產之四川攀枝花——鹽邊桑蠶繭

鹽邊縣蠶桑產業初具規模起始於清朝初年,發展至今,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艱苦努力,現已逐步走向標準化、規模化之路,為群眾致富開闢了一條道路。

鹽邊桑蠶繭

棉麻蠶桑

地域範圍

鹽邊桑蠶繭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包括攀枝花市鹽邊縣漁門鎮、永興鎮、惠民鄉、國勝鄉、鱤魚鄉、箐河鄉、溫泉鄉、紅寶鄉、格薩拉鄉、共和鄉、紅果鄉、桐子林鎮、益民鄉、紅格鎮、新九鄉、和愛鄉等16個鄉(鎮)。地理座標為東經101°06′17″-101°47′45″,北緯26°47′46″-27°07′35″,東到共和鄉東界,南到和愛鄉南界,西到溫泉鄉西界,北到紅寶鄉北界。保護面積265000公頃,年產量10000噸

產品品質特性特徵

外在感官特徵:鹽邊桑蠶繭繭形大且勻整,繭層厚實、繭色潔白、繭衣蓬鬆、外觀無汙物。2、內在品質指標:鹽邊桑蠶繭解舒絲長≥900米,清潔≥96.5分,潔淨≥94.5分,毛繭出絲率≥37.5%,萬米吊糙≤2.5次。3、質量安全規定:鹽邊桑蠶繭執行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有關標準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