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郭沫若挖掘的万历陵后来怎么样了?

孤客生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大考古悲剧就是明定陵事件。



明定陵事件始终绕不过的一个人就是郭沫若,在当时而言,国家的考古技术根本就是一片空白,所以很多人都持有反对意见,但是在郭沫若和吴晗等人的坚持下,最终在1956年由郭沫若带领考古队,开始了对明定陵的发掘。



到了1956年的5月,经过了半年的研究开始了动工,之后又经过近一年的挖掘,终于找到了墙高8.8米、厚1.6米的金刚墙。当打开这座封闭了几百年的墓葬时,随之而来的便是文物的巨大损失。大量的有机质随葬品在接触到了空气之后迅速产生了霉变板结,许多的珍贵字画、丝织品瞬间灰飞烟灭。



在历时两年的挖掘之后,1958年7月清理工作结束,之后在9月万历皇帝的所有陪葬品走出了地宫,而现在定陵的所有文物都是复制品。

之后万历帝的金丝楠木棺椁被刀砍斧劈,损坏之后被扔进了深山之中,然而有关人员在去寻找之时已经被附近的村民捡拾一空。



到了1966年的,定陵再次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浩劫,红卫兵兴致勃勃的进入了地宫之中,开始了对定陵内的破坏,之后焚毁了万历皇帝和其两个皇后的尸骨,并且把帝王的画像和当时的拍摄的大量珍贵照片一同摧毁。



种种的一切导致了明定陵在挖掘33年后的1990年才有了第一份的学术报告。

考古不是盗墓,更不是破坏。所有的考古应该是以保护文物为出发点,不应该是以好奇为出发点。


我是越关

被郭沫若挖掘后的万历陵寝定陵,经过整整一年的发掘,终于看到了梦寐已久的地下玄宫大门的入口处-金刚墙,下图就是当年拍摄的金刚墙老照片,在人们毫无经验的撬开了金刚墙的第一块墙砖的那一刻,宣告中国考古史最惨烈的考古悲剧即将发生了。

当墙砖一块一块的去除。地宫的大门慢慢的显露在人们眼前之时,人们推开了这座已经封闭了几百年的皇家帝陵的玄宫之门。

但进到了存放万历帝棺椁和随葬品的寝宫时候,令人遗憾的事情发生了,已经失传的明代皇家织锦在没有任何技术能力保存的考古队员的眼前迅速的碳化变黑,最后成为了渣滓。还有一些明代的木俑,也因为没有经验能力处理保存而全军覆没。全都被糟蹋了,剩下来的只有那些金器和瓷器。

跟让人扼腕叹息的还在后面,当这些所剩不多的珍宝和万历皇帝的金丝楠木棺都需要进一步保护和清理的时候,一场众所周知的风暴席卷了神州大地,这些正在清理考古工作的专家们被下放劳动,使得这些文物竟然一时间无专业人员的管理保护,就扔在了民房之中,在高潮的事件是在六六年八月份,最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万历帝和皇后的遗骸,以及画像等物件,竟然被疯狂的年轻人拖到了定陵大红门前面的广场上,被一把火烧掉并挫骨扬灰,就连珍贵的楠木棺木也被扔进了附近的山沟里。。。


老猪的碎碎念

郭沫若是四大甲骨文大家之一,从小就在他的文章下长大。也读过他的《甲申三百年祭》,被其文采所折服。随着对他了解的加深,发现郭沫若并不是自己所想。


正如鲁迅先生评价他一样“远看是条狗,近看郭沫若”。 郭沫若是做过不少好事,诸如发展甲骨文、巩固中国文坛。但是坏事也不少,抛妻弃子、谄媚巴结,最严重的就是挖掘明十三陵中的定陵。

挖掘前的诸多考虑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一项关于明十三陵挖掘的计划被多方翻阅。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率先提出该计划。后又联合郭沫若、沈雁冰、张苏等人联合担保,向上级提交了《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

事关重大这份文件被转给了周总理敲定,还没来得及最后定夺,就被当时另外几位历史学家郑振铎、夏鼐等极力反对,他们认为时机还不够成熟。最后还是向上申请意见,终于在上面的点头下,才写下了“原则同意”四字。


夏鼐仍然不放心,周总理便让其担任技术指导,他的学生赵其昌做前后调研。 后来经过商讨准备先挖掘献陵,积累经验再对长陵下手。但是吴晗认为挖掘献陵对与长陵的贡献不大,就把目光转到永陵。然而此举被夏鼐极力反对,因为他认为这与长陵无异。

最后终于是把板砖拍在了定陵之上,因为定陵是十三陵当中修建比较晚的一座。很多建筑保存比较完好,以后修复起来也比较容易。而且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文物可能比较多。

历经一年才找到的入口

1956年5月份,挖掘工作正式开始。考古人员先是在定陵一块城砖脱落的位置开始,向里面挖掘第一条探沟。 刚刚挖掘了一米多的距离,就在宝城的石壁上面发现了镶嵌在墙面上的石条,上面写着“隧道门”几个字,这里就是地宫的隧道位置。



为了减轻工作量,考古队同时开始了第二条探沟挖掘。但是挖了一个月时间,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发现,之前找到的隧道墙也消失了踪影。一直到了同年九月份,考古才出现了转机。

就在第二条探沟的最深处,挖掘工人发现了一块刻有字迹的石碑,上面写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根据明朝历史记载,明人通常把陵墓的墓墙叫做“金刚墙”,这也意味着找到了万历皇帝的具体位置。

考古队在这个时候准备开始了第三条探沟的挖掘,在历时半年多时间,终于是挖出了整座金刚墙。在这面金刚墙上,考古人员发现了通往地宫的三角形入口。


万历摇身一变成地主

经过了两个多月时间清理,万历陵墓终于清扫完成。而万历皇帝的尸骨也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眼前,其呈怪异的七星状放置。之所以如此,我们这里不再细说。而如今的任务转变成了修补骸骨,刚刚挖掘出来的是万历皇帝与两位妃子三具骸骨。

当时正在中国工作的苏联专家格拉西莫夫毛遂自荐参加修复工作,他之前已经为北京博物馆修复过古人类头骨。但是考虑到怕中间出现差错,我们婉拒了这个要求。而是在国内找到两位雕塑专家,进行最后的修补工作。


当时那种氛围情况下,万历皇帝“理所当然”被带上旧地主阶级的帽子,模型的制作也完全是按照地主的模子刻出来。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万历皇帝被“复原”。

只见他头戴瓜皮金丝小帽,两眼睁如牛瞳,鹰钩鼻子下是一张血盆大口,似乎要一口将人吃下一般。 其身体造型也被恶化,两条腿一长一短。手握一根长条皮鞭,似乎是在鞭打干活的苦力,十足是上世纪初的大地主模样。他的两个妃子也完全是按照地主婆样子刻画,浓妆艳抹、花红柳绿。

众多文物遭到破坏

由于挖掘过程中太过急于求成,再加上当时的技术条件落后。深埋在地下几百年之久的文玩、字画、丝绸,在遇到空气后被立即氧化。 尤其是其中的一件龙袍,被工作人员用塑料制品加入软化剂,涂抹在了衣物上。因此在几个月之后,这些衣物变脆变黑。


研究古代服饰的专家沈从文,听到万历皇陵中挖掘出来的众多文物,闻讯赶来希望可以研究一二。奇怪的发现装裱起来的丝质文物竟然都是丝织品的反面的疑问时,旁边的工作人员竟然解释道“研究丝织品不都是从反面看吗?”

这句话差点点燃了沈从文的怒火,但是还是要忍着怒气说道“研究丝织品确实要从反面看,但是更需要的是从正面。反面只需要留几厘米就好,这完全是装裱错误。”周围人员满脸尴尬之色,而沈老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当传出发掘出的文物被破坏后,身处北京的夏鼐与郑择铎深感痛心。而此时全国各地竟然掀起了挖掘帝王陵墓热潮,说是为了拉动本地旅游经济。两人认为如此发展下去,中国将没有任何一座陵墓可以保存下来。于是立刻上上级,要求对于这种风气制止。


▲出土文物

而这一请求也很快被周总理批准,文件很快被下发到全国各地。一场关于古代帝陵的浩劫,也得以避免。而已经被开掘出来的定陵,也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修缮结束。

帝后棺椁消失,厄运悄现

就在定陵博物馆成立的当天,一场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曾经挖下第一铲的民工王启发,接到了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的命令“复制的棺椁已经准备结束,原来留下的没有多大用处了。你找几个人把他劈了,然后扔到后面悬崖下”。

打造棺椁用的是上等的楠木,被扔到悬崖下面后由几名村民捡走。一对年迈的夫妻将其加工成两幅上好棺材,准备以后留给自己百年后。但是刚刚打造完成还没有半个月,原来身子骨一直硬朗的两人相继去世。


另外一户人家将其打造成一台立柜,但是厄运也悄悄地降临到这户人家。他的四个孩子都在立柜当中窒息而亡,刚刚出生的第五个孩子也早早的夭折。

一把大火烧光了所有

博物馆成立没有几年时间,文化开始了,帝陵里迎来了一批新的客人。这批年轻人先是把定陵内外游览了一番,然后雄赳赳气昂昂的冲进了地宫深处,扬言要砸碎这里所有物件。并且抓来了仓库保管员李亚娟,强制要求其交出钥匙。

这些年轻人从仓库当中拉出了万历皇后三人的尸骨,以及一些被保护着的文玩、字画、古董。他们把这些东西杂乱的堆在定陵前的广场之上,周围站着黑压压的一群人。

旁边时不时传来一些叫嚣声“砸烂它,砸烂它,烧了他”。“打倒这个地主,烧了这些罪证。” 万历皇帝三人的骸骨,先是经过这几百个年轻人的批斗后,接着更是有人提出将其挫骨扬灰。


这一建议很快被被许多人附和,先是几名大汉从人群中走出。用手中的石头将修复好的万历骸骨砸碎,被修复完成的字画也被撕碎。这些人似乎还不满意,又有人找到了火把,一把火就点燃了这堆骸骨、字画。

在熊熊的大火之中,万历皇帝的骸骨与字画似乎传出了“劈啪、劈啪”的声音,在诉说着内心的不甘。不久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浇散了围观的众人,但是万历皇帝也早已找不到到哪了。

雨越下越大,广场上只有孤零零的一堆灰烬,似乎还验证着之前这里发生的一切。没有人前来为万历收尸,而老天似乎在可怜他这个“儿子”一般。


只见这堆灰烬顺着雨水越流越远,渐渐的与地面融为一体,似乎这是老天对他最后的帮助。 尘归尘土归土,定陵挖掘出来的一切,也几乎全部消失在这场浩劫之中。如今在博物馆看到的,其实都是复制品。


史之策

现在去北京看十三陵就知道了,定陵除了一个空荡荡的地宫,里面没有一件文物是真货,全部都是仿制品。参观过的人都觉得自己看了个假景点。

万历皇帝的遗体呢?在某个特殊时期里被批斗呗。批斗完之后,万历皇帝和孝靖、孝端两位皇后的遗体还当众用火焚烧。

后殿上摆着的三口巨大的棺椁,也不是原来的金丝楠木,而是用白灰和水泥的复制品。因为当时所有的陪葬品都被拿去焚烧了,棺木也被劈开扔掉了。

什么都没保存下来,后期根本没有办法进行复原。

从定陵开始挖掘到文革结束,过了整整二十多年,考古发掘报告才正式开始撰写。定陵考古发掘报告的正式出版时间是在1990年。

考古发掘报告,是考古发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可以说,考古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将辛辛苦苦发掘出来的实物资料,编写成考古发掘报告。因为后人会将这些发掘报告当作历史资料进行学术研究。

所以说,考古发掘报告不能带有主观意识地乱写。它不是将文物描述一遍这么简单,它还需要通过这些文物来联系时代发展,反映当下社会历史,揭示社会生产规律。在报告内容中,必须包含了当时观察资料时所发现的问题,并就此提出解决建议。

编写考古发掘报告一般需要用上几年不等的时间,可是像定陵这样,发掘出来后过了二十多年才完成考古发掘报告的,实属罕见。

再说回文物。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很多文物被保护保存不当,它们从地宫被搬离出来后,大多数被堆放在一些普通的库房里。

库房的存放条件很差,比不上在地宫里相对稳定的环境,温度、湿度、光照随时发生变化,加上库房角落还漏风,风化十分严重,一大批国宝褪色的褪色,变形的变形。

最后能存活至今展示给众人看的,寥寥无几。

总之,发掘定陵,绝对是大错。


奇异机器

郭沫若是近代有名的文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在建国之后他最为我们所知的,就是他考古学家的身份。

他人生有三大梦想发掘的帝陵,分别是秦皇陵、唐乾陵、以及明长陵。

秦皇陵的神秘宏伟世人皆知,但凡有些了解的人都会对其向往无比,所以秦皇陵成为郭沫若的第一个目标是很正常的。

李治、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之所以会成为郭沫若的目标,是因为里面可能埋藏着天下第一书《兰亭集序》,作为一个有着极高文学素养的人,兰亭集序自然成为了郭沫若的终极目标之一。

永乐大帝长陵里面的永乐大典正本则是许多历史学家梦寐以求的绝世珍品,所以长陵在郭沫若的目标之中也毫不为奇。


在这三大帝陵中挖掘难度最高的是秦皇陵以及乾陵,秦皇陵里面有着水银的山河,内部结构复杂无比,想要不破坏里面的文物,发掘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困难指数排在了三大陵中的首位。

乾陵的整体就是一座山,铁水浇灌,在历代帝皇的皇陵中,复杂程度仅次于秦皇陵,坚固程度甚至超过了秦皇陵,难倒了历代的盗墓贼们。


虽然永乐大帝的陵墓在明朝众帝的陵墓中,是最复杂、规模最宏大的,但是相比于前二者却简单了很多,于是作为当时文化部领导、考古方面负责人的郭沫若把开头箭瞄在了永乐帝的陵墓上。

但是当时考古技术有限,还没有挖掘帝陵方面的经验,所以决定挑选一个规模小一点的帝陵发掘练练手,万历帝的定陵就成为了首要的目标,于是郭沫若联合当时各界的负责人,以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为牵头人,开始申请挖掘定陵,刚申请的时候有不少有识之士深知国内考古技术的不成熟,所以出来言正制止,但是没有什么用,几天过后,挖掘定陵的申请被通过了。

悲剧就这样发生了,由于考古发掘技术非常不稳定、不成熟,所以刚挖通定陵的时候里面的很多绫罗绸缎衣物、以及各种抗氧性不好的文物被瞬间氧化,顷刻间发黑、破碎,很多里面珍贵的文物就这样生生被毁了。


永历帝以及两位皇后的棺椁在数年后,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被人当众焚毁。

在挖掘过定陵之后,郭沫若以为自己找到了挖掘的诀窍,于是他又向上申请挖掘永乐帝的陵墓,但是因为定陵的前车之鉴,马上被拒绝了,郭沫若不甘心,于是他又申请了挖掘乾陵、秦皇陵,但都一一被拒绝了,定陵的教训实在太惨痛了,以至于上层。决定在技术未成熟之前不准再挖掘任何帝陵。


万历帝的定陵静静地沉睡在历史岁月中数百年,因为郭沫若的发掘暴露在了世间,一切美好繁华不抵时间的摧磨,倾刻间变为飞灰,无辜的万历帝本该在自己的陵墓中永世长眠,却因人的一己私欲被公之于众,最终被愤怒无知的人群当作柴火一般点燃烧毁,真正地化为了飞灰消散于世间。



孤客生

郭沫若这个人在历史上的争议是非常大的,此人做人风格被大多人所厌恶,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此人在文学上面的造诣是非常高的,这是公认的,即使很多人讨厌他,但他的文学水平是大家都认可的。

郭沫若还有个爱好便是考古,他同时也是一位考古学家,他当时非常想挖开武则天的乾陵和秦始皇陵,当然这么重要的陵墓,自然不被许可,于是乎他打算先挖定陵来练练手,定陵说实话挺倒霉的,自从建造好之后,史料记载有三次起了大火,其中一次方圆四十里都能看到烟火。

后来的定陵可以说只有地宫是完好的了,可惜的是又碰到了郭沫若,他和一帮考古学家一起请求要挖掘定陵,最后耐不住他们的软磨硬泡,国家同意挖掘。实际上这次挖掘是郭沫若的私心,他想挖定陵练练手,只要成功他便会请求挖掘武则天墓。

万历皇帝是真的倒霉,这次挖掘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悲剧,根据记载,墓中很多的丝织品宛如新的一般,可惜都只是昙花一现,当接触到空气没一会,全部化为了飞灰。一年的考古工作结束之后,考古队撤出,这个时候正好赶上一段特殊时期,万历的墓被糟蹋的简直不成样子,很多东西都被村民一扫而光,或者是直接给砸了。

就连万历的棺椁都被当地农民给劈开扔入了深山,该墓是一片狼藉,如今大家看到的都是后来人收拾好的。值得一提的是,万历的棺椁还间接的害死了四个孩子,有家人捡了棺材打造成了柜子,结果家里的四个孩子钻进去玩,全部在里面窒息而亡。村里人都说那是皇帝的东西,普通人是无福享受的,敢捡回来用搭上性命很正常。除此之外还发生了不少怪事,定陵地宫刚刚打开,定陵的坐兽直接被雷劈掉,同时两个守陵人也直接被劈死。

挖掘后的定陵是被糟蹋的不成样子,同时挖掘定陵的人,除了郭沫若以外,没有一个是善终的,尤其是联名要求挖掘定陵的人,全部死于非命。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答:

发掘明陵,吳晗决心己下。搬兵请将,上书总理。郑振铎、夏鼐提出异议,双方争执。

1969.10.10日夜,一股粛杀气氛缠绕着北京某监狱。吳晗快死了,身边无一人⋯

明陵发掘是他大学时代的宿願,也是他建国以来鼎力促成的一件事。但自从万历帝后一人多高的三口金丝楠木棺材连同三具骨架被腾飞的烈焰倾刻化为灰烬的消息传到他耳中时,他才清楚的认识到,在十年前那場争论中,郑振铎夏鼐两位铮友的远见⋯

吳晗腸子都悔青了,但是,流逝的时光不会再来,一失足成千古恨,今天,属于他的只有悲愤和无尽悔恨⋯⋯


令人意外的是1955年10月4日给政务院的发掘报告却是"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

报告领先签名的是:郭沫若,沈雁冰,吳晗,邓拓,范文澜,张苏。

长陵就是朱元璋第四子朱棣的陵寑。幸运的是朱棣生前与他老爸模样相似,作风、性格相差无几,其陵庞大、隐秘、坚固,寻找几个月均无法下手,只好转向地面建筑已破坏,年代较晩的定陵。

1955年12月初在吳晗鼎力主持下,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成员为:郭沫若,沈雁冰,吴晗等九人委员会。


历尽千辛万苦,1957年定陵终于完成发掘。

1958年定陵内部开放。定陵发掘引起世界轰动,这是政府主持的第一次对皇帝陵的发掘,世界目光都聚焦应该具有的发掘报告,然而三十年过去了,报告不见公布。

文革到来,三口一人高的金丝楠木和三具尸骨毁于大火。

1958年,越南政府胡志明主席第一个参观定陵。但是未在留言纸上留下任何字迹。


1965年9月,周总理陪同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参观定陵,来宾对十三陵的规模宏大所震撼,赞不绝口,总理接过话说,我们每一座陵墓都是这样,这时吴晗接过话说:"长陵比这规模还要大,要是发掘,一定更为壮观,研究价值也大于定陵。"总理没有说话,向停放不
远的汽车走去,吳晗着急的问:"总理,你看这发掘定陵的事?

周总理沉思片刻说道:"我对死人不感兴趣"。也正因为这句话,明成祖朱棣才在他的陵寝安睡至今。中国文化瑰宝又免遭一次劫难。幸甚朱棣皇上,幸甚整个华夏民族。

从此,政府不允许发掘任何皇陵!


良人执戟2

定陵的挖掘失败,不但对当时的挖掘起到了警示作用,也为后世敲响了警钟。没有第一个吃葡萄的,也就没有人知道葡萄酸了,挖掘是失败了,但是得到的经验教训是宝贵的,郭沫若在这方面也算有了功劳。但是过大于功,在定陵失败的情况下和当时挖掘条件不成熟的状况下,还要继续挖掘长陵(永乐朱棣陵寝),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陵寝),甚至还主张挖掘秦始皇宫寑,这个真就有点过了,秦始皇陵甚至乾陵,就是当代科技年代也不主张挖掘。那么那个年代,连个电棒都稀缺的情况下,就要挖掘帝王陵,甚至遭到举国反对,还要继续,是不是真的就只为了一饱眼福呀,如果这样,真的就是历史的败笔了。



定陵在那个年代,要技术没技术,要人员没有人员,甚至经费也不足,仓促就挖掘了,里面需要保护的字画、丝织品(说是失传的明代织锦技术)、金丝楠木棺椁、遗骸、书籍等等自然不会保存下来了。也就有一些瓷器、金银用器罢了,可谓损失惨重。连文物都没法保存,更别说陵宫的护理了,基本上就成了无人看护的废弃地了,想一想,一个富丽堂皇的堂堂大明万历皇帝的陵寝,就这样连一个垃圾站都不如了,很叫人痛心疾首呀。




所以后来周总理规定:十年内不动帝王陵。


诗词尚品

前车之鉴之,定陵,考古一大悲哀!

被郭沫若挖掘的万历陵后来怎么样了呢?2017年,本人有幸参观过定陵,多年以后,让我们站在客观的角度,了解下万历陵目前的状况。

事件回顾:

万历陵即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的陵墓。1955年,经吴晗、郭沫若、沈雁冰、邓拓等人申请,虽经国家批准,被发掘的一座帝陵。由于当时发掘技术水平不足,又缺乏考古经验,且后期保护工作未考虑周全,导致陵墓开启后,短时间内珍贵精美的古字画、丝绸等文物,包括最为珍贵的龙袍,在突遇氧分子后迅速碳化,全部毁于一旦,整个古墓遭到毁灭性的破坏。1966年,WG时,万历皇帝尸骨又被砸碎、烧毁。

目前情况:

目前定陵已经为5A级景区,供世界各地游人参观,有价值的文物已经得到保管。

事件延伸:

也正是由于定陵的前车之鉴,国务院于1997年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再次重申:“由于文物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手段等条件尚不具备,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也表明着我国对帝王陵墓的重视和尊重!


linux每日谈

评价历史事件,尽量少带偏见吧。

万历陵结果前面很多描述,不重复了。

应该说既有收获,也有很大的遗憾。前面大多说的遗憾吧?我个人认为,最大的收获,就是让业界明白,没有万全的技术,挖掘总会有损失,也许牺牲一个万历,才能换来其它的保全。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有想法很正常,人总是有局限性的吧?作为一个能入史的学者,总免不了后世的评价,不管是好评还是差评,都只是部分人的感受。

我不太相信郭沫若会主动申请去发掘乾陵,因为那时候根本就不知道具体位置,而且史载温涛有详细记录,没有找到墓道,动用了几十万人,最后是放弃了的吧?据介绍,乾陵的发现是当地村民放炮开山采石,偶然发现,应该没有最后确定,只能说可能性很大而已。

考古永远会面临两难的选择,我个人不相信中国大地上的挖掘出土文物,会有万全的技术手段能实施保护。再说了,考古不是寻宝,文化价值虽不可估量,但巨大的前期、后期投入也是非常巨大的。慎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