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疑似穿越者的人你知道幾個?他們的事蹟讓人匪夷所思

2001年,《尋秦記》播出,開啟了穿越劇的熱潮。而合理性的劇情讓人疑似歷史上還真有穿越者的存在,比如2010年的《神話》,最後劉邦消亡有關易小川的所有東西,這就不禁讓人懵懵懂懂似乎覺得真有穿越者的出現。而中國歷史上那些著名的預言,著名的李淳風、袁天罡《推背圖》、劉基《燒餅歌》、李淳風《藏頭詩》等等,無時無刻不在讓人想入非非,他們是不是歷史的穿越者?

中國歷史上疑似穿越者的人你知道幾個?他們的事蹟讓人匪夷所思

要說誰最有可能是穿越者,首當其衝的應該就要數王莽了吧。

中國歷史上疑似穿越者的人你知道幾個?他們的事蹟讓人匪夷所思

中國歷史上疑似穿越者的人你知道幾個?他們的事蹟讓人匪夷所思

王莽幼年坎坷,父兄先後去世,由叔父們撫養成人。王莽篡漢後建立新王朝,王莽進行了全面深刻的改革,科技上支持飛行器實驗,發明了遊標卡尺,還親手解剖人體;對外上仇視高麗和匈奴(把高句麗名字改成下句麗);經濟上土地改革,實行土地國有化,禁止私人買賣,人均土地一百畝,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思想,同時制定了貸款政策、貨幣政策和國家專賣的國企政策;政治上廢除了奴隸制度,頒佈法令強迫無業遊民必須勞動,沒有工作的遊民每年必須織一塊布或勞役工作,由國家承擔食宿。可以說王莽的政策跟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嚴重脫節,如此先進的思想更像是現在這個時代的產物。

諸如搞土改,搞計劃經濟,搞貸款,搞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搞廉租房等,以當時社會的認知和發展來看,這些思想根本不可能有誕生的土壤。而當時是封建社會,王莽作為統治階層的一員,完全沒有必要以這種“自殺”式行為以絕後路,自毀長城,這種瘋狂的想法和超前的意識作為一個在2000多年以前的封建貴族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解釋就是此人是穿越者。奈何王莽還是逆不過天,也敵不過位面之子劉秀, 最終功虧一簣,叫人嘆惜。

中國歷史上疑似穿越者的人你知道幾個?他們的事蹟讓人匪夷所思

劉伯溫,明朝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道家等,是明朝開國功臣,不僅文學創作上頗有成就,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還曾經幫助朱元璋謀劃佈局風水,也能帶兵打仗。不過最為神秘的還是他的先知先覺、料事如神。天下大定後,他製造藉口衣錦還鄉,躲過了朱元璋的清算。死前留下兩本書《百戰奇謀》和《郁離子》,還預測家裡五世之後會出現一個武官,從此香火綿延,結果後來他的五世嫡孫真被皇帝任命為處州指揮使。據傳他寫的《燒餅歌》《金陵塔碑文》都準確預言了未來,似乎也是穿越者的“可疑人選”。

中國歷史上疑似穿越者的人你知道幾個?他們的事蹟讓人匪夷所思

說起預言之精確不能不提唐朝的李淳風,袁天罡師徒二人了,傳說師徒二人一起寫下的《推背圖》更是一本神書,追卻預言到了歷史走向,因為《推背圖》其預言之精確,被很多朝代列為禁書。師徒二人這預測未來的本事,更像是現代人穿越到了古代。

李淳風《藏頭詩》曾留下預言:“武曌篡唐”:亂我朝之天下者,即在君側。三十年後,殺唐之子孫殆盡!其為人也,止戈不離身,兩目長在空,實如斯也!

預言“開元盛世與安史之亂”:前二十四年可媲美於堯舜,後二十四年又有亂天下者。危而不危。一人大口,逢楊而生,遇郭而止。

預言“朱棣的靖難之役”:此後大水在足,以有道之主生焉。然數年後,幽燕並起,皇孫遁去。

這是李淳風和袁正罡二人所著作,一共包含了60幅圖,而且每幅圖還有讖語和“頌曰”律詩一首。預言了自唐朝以後的歷史走向與將要發生的事情。師徒二人這預測未來的本事,更像是現代人穿越到了古代。

中國歷史上疑似穿越者的人你知道幾個?他們的事蹟讓人匪夷所思

中國歷史上疑似穿越者的人你知道幾個?他們的事蹟讓人匪夷所思

最後一位疑似穿越者的人應該就是“扯淡碑主人”了吧。光聽這名字不覺的有什麼,可你要知道此碑據稱為明朝墓碑,明朝出現了“扯談碑”,聽起來就像是穿越者的傑作啊。碑文正面大書:再不來了,扯淡,太極仙翁脫骨。這活脫脫一個現代人穿越到明朝無聊透頂的口氣。

再看下碑文大意:我仙翁是燕人,隱藏青龍之姓氏。明末,我來到雲夢山修成仙。我的事蹟已詳細載入史冊,像我的姓名我也不敢多說了。我生來不講自己的年齡,也沒仔細考證我具體活了多少年。突然有人對我說:你老已一百四十四歲了。我很吃驚,但最終還是回答他:是的。 活了這麼久,我已四大皆空,成了一名道教徒。但我很清白高尚,整天琴棋書畫與我相伴。現在我已成抱病老人,特立此碑。也不枉我在這世間走了一趟。

而碑文反面寫著:不負三光不負人,不欺鬼神不欺貧,有人問我修行法,只在虛靈自然間。另外還有“為善最樂”四字。

整個碑文意思大概是我有很多事想說但卻不能說,我不想改變這歷史的發展,也厭倦了這世間的紛擾,只想清風明月相伴,想想我這一生,真是扯淡,太無聊了,我再也不來了。 生動將一個穿越者內心的苦悶,彷徨,唏噓的心理刻畫的淋漓盡致。最終還是按捺不住的碑文出賣了他,也許他自己也想留下些什麼給後來人,以示記念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