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究竟是指什么?

夢醒時分-月兒moon

东周时期,各家学派繁杂,被统称为“百家”。其中“儒家”是百家中最早出现,也是影响力最大的学派。所谓的“家”,可以理解为一个学术思想集中营;或者一股流行的文化风气。它肯定不是少数几个人就能独木成林的,一定是有大量的追随此风的学者,来拥护,来扎根此文化土壤,形成一片逻辑自洽的绿洲。

儒家的前身是西周时期,王室里的官员。西周从周公旦制礼作乐后,将近三百年的时间,贵族的文化教育就是“六艺”,分别是六门课:1.礼(思想政治)2.乐(声乐);3.射(射箭)4.御(开车);5.书(写字)6.数(数学)。这些知识,都是贵族上等人所专有的。劳苦大众是没有享受教育的机会的。而教授“六艺”的老师,不是别人,就是对应部门的“主任”,例如思想政治老师是“礼部主任”。

而到了东周时期,周王室失权,礼乐法典虽在,却徒有虚名。周王成了象征性的摆设,发不起官员俸禄了。官员一个个下岗回家洗了睡。但为了供养八十老母和襁褓中的婴孩,也只能放下身家和面子,散落到群众中去,开设个人兴趣班。例如曾经的“礼官”就讲“做人的道理”;“乐官”就开办“东周好声音”.......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礼官”,因为是精通“六艺中礼”的专家,所以在私人兴趣班外,还可以参加民间的祭礼丧礼,来赚点外快生活。他们就是最早的“儒者”。这些“儒者”的学术思想就是“西周的道德荣辱观”。而早期“儒家”的中心思想就是“恢复西周的一套制度”。

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实际上是古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维护者。他试图用伦理的言辞,来证明其合理性和正当性。

战国时期,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并不要“维护古制”了,而是顺应“天下分久必合”的规律,提倡“王道”。此时的儒者期待统一,集中。但孟子尊王,却是想象中的王,如孟子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时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王”。它的儒家思想不过是脱离地心的海市蜃楼,经不起推敲。

西汉时,汉武帝后,因为政治原因,百家大多融入了“儒家”。此时的儒家,经过了历代侯王和儒者之手的洗礼,早已不是孔子创立的“一心复古”的儒家了。而是以“儒”为表的“杂家”;更准确说,汉后,王权统一,王就是最大的地主,是至尊的象征,需要阴阳家的“天命论”和儒家的“王最大论”来维护王权。于是儒家思想参入了阴阳家思想;汉武帝时,穷兵黩武。需要法家的富国强兵思想渲染,于是儒家和阴阳家,法家一同成了皇帝的左膀右臂。此时的“儒家”可以说是“儒表,法里,阴阳围绕”的“精神武器”

到了宋明清三代,儒家和道家,释家形成了大杂烩。此时的儒家估计孔子也不知所云了。

当年文化,当年历史,听当年青山,娓娓道来!欢迎朋友们交流和关注!

当年青山

儒家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需要从生命本质上去谈。

生命是什么?如果把生命仅仅看成是身体活着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说生命的标志……躯体存在,能发挥眼耳鼻舌身意的功能就是活着,未免太简单了。

我们可以比较躯体和汽车,如果汽车的一个部件坏了,就更换掉。躯体也是一样。但是,如果汽车没有驾驶员,汽车就是一堆物质。同样,躯体没有驾驶员,躯体同样是一堆物质。驾驶汽车和躯体的是什么?

驾驶员就是意识!那么意识从哪里来?一部电脑如果没有使用软件,你去用吗?如果有一个物质,你是第一次见到,你知道名字吗?你只有从认识这个物质人的口中了解到它名字是什么,下一次遇到这个物质,你就知道了这个物质名字是什么,从而还可以告诉你旁边的人。知道名字这个过程就是意识产生,存储的过程。

所以,意识就是先识别,存储,后掉出使用。

意识属于精神层面上的内容,而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你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比如你不认识的一个人站在你的面前,你能知道他有什么能力,可以处理什么问题吗?显然是不行的。

人活在世界上,有入世,出世之分。入世就是生活在人群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取生存的条件。出世是以修心为主,可能隐居山林,也可能杂居人群,但是心的反思非常频繁。

绕了一大圈,再来说儒家。

儒家把人从大面上分成君子和小人。君子与小人是中性词,不是恭维和贬低的说法。君子是明理的人,是出世的人。小人是入世的人,是知道一些事理却很少知道道理的人,是眼前利益高的人。

从人活着的状态上分,包括国王以下每种状态的人。

那么,儒家告诉我们的,就是小人该如何做事,如何看待问题,如何处理问题,最终目的就是成为君子。

所以,儒家把一个小人,也就是凡人安身立命的准则告诉我们,要我们建立起这种意识。

但是儒家没有告诉你,如果你不这么做,会怎么样!

同时,也没有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意思就是前面因没有告诉你,后面果也没有告诉你。需要你去感悟。

比如一个小孩,你告诉他,在上课的时候要坐直,双手交叉放在桌面,两眼看着黑板。但是你没有告诉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以后会怎么样,不这么做又会怎么样!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也就是用身体去试验,你就是身体的主宰者。

也就是说你和你的身体是二元的,却又是统一体。

可是汽车不能用了,你可以换一部汽车,哪躯体坏掉不能用了怎么办?

这就是儒家没有告诉你的,需要你去感悟。

仁,义,致良知,高度上一步一步降下来,其都是方便巧说,最终都是一个意思:

做好入世之人,感悟世间,明理,小人(凡人)成为君子!

至于君子到底是怎么样的,你做到了儒家所说的,你就知道了!


餐具清洗专家

儒家思想的發源人是孔子,春秋時期列國征伐不斷,周國制定的禮儀崩壞。孔子周遊列國的目的是說服列國君王恢復周禮,君臣之道,父子之禮,兄弟手足之情,朋友之誠,所以才有了禮儀人倫的道德標準。後期列國君王開始重視禮儀,而後期周禮當時並不太符合治國安邦的策略,而孔子推行的禮儀更符合治國便被很多君王制定為治國國策。孔子的各個弟子在為官的時候都是極力推薦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所以發揚光大。儒家文化的最終目的始終沒變過。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古臻叄裎

礼 教化众人的礼 孔子认为人是需要引导教化 的 每个人做人做事都要有个规范 这样天下才会太平 人民会富足 家庭会和睦 领导者会好管理 所以礼在儒家是目的 但是却不是核心 因为孔子认为要达到礼的境界时约束教化是不够的需要以仁释礼 所以在儒家其实是正真的核心是仁 然随后推崇君子论九思四不里进一步的树立为人的标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