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新疆——不得不說的手抓飯

新疆,很多人旅遊的目的地,最吸引人的,除了美景、異域的風土人情就是各類美食了。提到新疆的美食,除了大塊的烤肉,就是新疆的手抓飯了,手抓飯在新疆,一般叫做抓飯。抓飯是突厥語系民族的菜品,在我國是新疆少數民族維吾爾,哈薩克,烏茲別克等少數民族的主食。

舌尖上的新疆——不得不說的手抓飯

抓飯營養豐富,具有食補的功效,是維吾爾民族過節、待客的必備食品之一。因為最初是用手抓食的,故得此名。不過現在大家吃抓飯都改用筷子或勺子,不再直接下手抓啦。

舌尖上的新疆——不得不說的手抓飯

舌尖上的新疆——不得不說的手抓飯

舌尖上的新疆——不得不說的手抓飯

關於抓飯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相傳在一千多年前,有個叫阿布艾裡.依比西納醫生,在他晚年的時候,身體很虛弱,吃了很多藥也無濟於事,後來他研究了一種飯,進行食療。他選用了羊肉、胡蘿蔔、洋蔥、清油、羊油和大米加水加鹽後小火燜熟。這種飯具有色、味、香俱全的特點,很能引起人們的食慾。於是他早晚各吃一小碗,半月後,身體漸漸地恢復了健康,周圍的人都非常驚奇,以為他吃了什麼靈丹妙藥。後來,他把這種“藥方”傳給了大家,一傳十,十傳百,便成為現在的維吾爾族人普遍吃的抓飯了。

舌尖上的新疆——不得不說的手抓飯

舌尖上的新疆——不得不說的手抓飯

舌尖上的新疆——不得不說的手抓飯

這個傳說是否真實,我們且不去考究,但抓飯是一種營養十分豐富的食品,卻是實實在在的。清油、黃油、洋蔥、胡蘿蔔和大米都是含多種維生素的補品,特別是胡蘿蔔被人們稱為“小人參”和“地參”。用這樣的原料做的飯,當然補人了。

舌尖上的新疆——不得不說的手抓飯

抓飯的原料是用新鮮羊肉,胡蘿蔔、洋蔥、清油、羊油和大米。做法是先將羊肉剁成小塊用清油炸,然後再放洋蔥和胡蘿蔔在鍋裡炒,並酌情放些鹽加水,等二十分鐘後,再反洗泡好的大米放入鍋內,不要攪動,四十分鐘後,抓飯即熟。做熟的抓飯油亮生輝,味香可口。

舌尖上的新疆——不得不說的手抓飯

一鍋家常的手抓飯,是對一年忙碌最好的慶祝。新疆特有的黃蘿蔔切條,羊肉的油脂可以幫助胡蘿蔔素在腸道中更好的溶解,在酶的作用下,轉變成人體能夠吸收的維生素A。西紅柿將大米染成鮮亮的橙黃色,小火燜到湯汁收幹,葡萄的酸甜中和了羊肉的厚重,不僅去油解膩,更為抓飯帶來了豐富的味覺層次。

舌尖上的新疆——不得不說的手抓飯

在新疆,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的日子裡,都必備“抓飯”待客。他們的傳統習慣是先請客人們圍坐在炕上,當中鋪上一塊乾淨餐布。隨後主人一手端盆,一手執壺,請客人逐個淋洗淨手,並遞給乾淨毛巾擦乾。待客人們全部洗淨手坐好後,主人端來幾盤“抓飯”,置餐布上,請客人直接用手從盤中抓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