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了,居然还有人聊天喜欢问「在吗」?

2018年了,居然还有人聊天喜欢问「在吗」?

2018年了,居然还有人聊天喜欢问「在吗」?

有个朋友问我借钱,当时说下个月就还。

一个月后,他问我:「在吗?」

我以为他要还钱呢,兴冲冲地说:「在!」

他说:「我手机快停机了,现在支付宝没钱,能不能帮我充个话费。」

我心里的脏话快要穿透屏幕喷在他脸上了。

我相信每一个在北上广深漂着的人,都会在某个深夜,收到一条来自千里之外的同学、朋友发来的亲切问候:「在吗?」

根据经验,一旦你回复了,有很大概率会出现如下对话:

1、我在XX酒店举办婚礼,你可一定要出席呀。

(不好意思,跟你不熟。)

2、我最近手头有点紧,周转不开,能不能借我点钱啊,下个月有钱了就还你。

(不用下个月了,这个月我就跟你绝交。)

这种人最讨厌的是,你不回答,他就不往下说。

每次我都要衡量半天,我是在呢?还是不在呢?

说在,要是借钱的怎么整。说不在,他说要请我吃饭怎么办!

说在,没好事怎么办!我说不在,有好事落下了怎么办!

遇到这种情况,我很想扛着我的青龙偃月刀,走到他面前问:

有事儿直接说事儿,这样我也好知道我是该在还是不该在!

朋友就算了,同事突然问你一句「在吗」才更惊悚好不好!

- 在吗?

- 在。

- 可以帮我个忙吗?

- 你倒是先说是什么呀!

- 那我说了你帮不帮我?

- ……

我就不信你看到这样的对话不生气!

2018年了,居然还有人聊天喜欢问「在吗」?

互联网虽然提高了沟通效率,但是有两个字一直在拖后腿,那就是——「在吗?」

我曾经很严肃地给朋友提意见:「以后有事直接说,不要问我在不在。」

她很委屈:「我是怕你不方便,打扰到你。」

我的脏话又要按奈不住了——

你都知道你的事会打扰到我了,那你干脆就不要开口好了!

如果说喜欢给自己加戏的人叫戏精,喜欢跟别人抬杠的叫杠精。

那么,这种喜欢开口先问在吗的人,应该叫「在吗精」!

大家为什么讨厌「在吗精」,让它不但入选年度十大惹人反感的网络词,甚至还研发出了反击套路——

- 在吗?

- 在。

- 可以借我点钱吗?

- 你说什么?

- 可以借我点钱吗?

- 不是这句,上一句。

- 在吗?

- 不在。

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

1、这种问候充满了冰冷不真诚的套路。

喜欢用「在吗」作为聊天的开头,一般说明这俩人的关系并不太熟。

我跟关系好的人都说「滚出来,帮老子个忙。」

明明不熟还硬要找你帮忙,怕被你拒绝,只能先偷偷问一句:在吗?

你无法获得任何有效信息,只能回答一个:在。

这就给了他一个再次开口提请求的机会。

这种程序化的套路有一种把人逼到墙角的压迫感。

而且,他明明都意识到他的事对你来说一个麻烦,但还是不顾你死活硬要麻烦你,还用这么咄咄逼人的态度对你,你能开心得起来?

2、浪费时间。

我知道,有一种人是从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过来的。

那个时候,家里没电脑的人,要上QQ只能去网吧,其他时间都是不在线的。

所以那个年代的人要聊天,只能先试探着问一句「在吗」?

问题是!现在是2018年了啊!1998年的坏毛病就不要带过来了好吗?

现在大家都随时带着手机,你还要问在吗?

有时候我都怀疑,你是不是单纯想问我「还活着没?」

有人说,开头问「在吗」是我们讲礼貌,就像你进别人家门之前要先敲门一样。

但如果有人来你家,你把门打开了,他还一直敲,还一边敲一边看着你不说话,这种行为是不是也挺没礼貌的?

也有人反对,如果别人有求于你,连「在吗」都不问,一上来直接提要求,你是不是会更生气?

大家都是成年人,你有求于人的时候也不要只利用仅存的那一点交情,发个红包来回报别人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好不好?

跟「在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对了」以及「跟你说个事」。

2018年了,居然还有人聊天喜欢问「在吗」?

「对了」是你们聊天的转折,这意味着接下来我要说正事了。

说完了这两个字,到下面的话发送成功之前那段时间,对于等待的人来说简直度秒如年。

「跟你说个事」后面接的,往往更不是什么好事。

总之,以上这些废话统统都是无用社交,请不要再出现在2018年的聊天记录里好嘛?大家的时间都挺宝贵的。

有事儿您就直接留言,要钱我可以借你,有事我可以帮你,有问题我可以回答你…

但是请千万不要羞答答一句「在吗」,就没下文了。这种行为特别容易勾起我想要打人的冲动。

这也算一个基本的网络社交礼仪吧!

望周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