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週年慶」寧夏區域演變——曾頻臨邊界,兩倍於現有面積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地處中國西北部,滔滔黃河蜿蜒而過,鑄造了“塞上江南”之寧夏平原。

寧夏整體輪廓南北長、東西短,呈十字形。

陸地總面積6.64萬平方公里,僅高於港澳特別行政區、京津滬3市及海南、臺灣兩省。

寧夏是回族聚居地,古老的伊斯蘭文化在這裡傳承,其中回族佔全區總數的近35%,佔全國回族總數的近20%。

依靠賀蘭山,暢飲黃河水的寧夏,締造了得天獨厚的特產,其中寧夏五寶尤為珍貴——紅寶枸杞、黃寶甘草、藍寶賀蘭硯、白寶二毛皮、黑寶髮菜。

新中國成立後的1949年12月23日,寧夏省人民政府成立,駐銀川市。

1954年4月,寧夏省河東回族自治區問世,轄吳忠市、靈武等縣。

然時日不久,當年9月,寧夏省建制消失,併入甘肅省。

「60週年慶」寧夏區域演變——曾頻臨邊界,兩倍於現有面積

1954年的寧夏省

依據中央關於在甘肅省境內回族人口較集中的地區建立省一級自治區的倡議,1957年6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決議。

後經反覆協商,確定劃出甘肅省的19個市、縣(銀川市等,包括吳忠、固原回族自治州)作為新自治區地界。

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總面積約6.6萬平方公里。

「60週年慶」寧夏區域演變——曾頻臨邊界,兩倍於現有面積

1968年的寧夏自治區

1969年,內蒙古自治區所屬阿拉善左旗,及阿拉善右旗的巴音毛道等地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經此最大規模的一次擴界後,自治區面積成倍增加,至17萬平方公里。

1972年,為加強城鄉協作,設銀北、銀南地區。其中銀南地區領導原自治區直轄的吳忠、青銅峽、靈武、鹽池、中衛、中寧、同心7縣。

1975年,撤銷銀北地區,石嘴山市升級為地級市,轄原銀北地區的平羅、陶樂2縣。

「60週年慶」寧夏區域演變——曾頻臨邊界,兩倍於現有面積

1978年的寧夏自治區

1979年將自治區直轄的阿拉善左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由此寧夏又回到了十年前的地界範圍。

1998年,撤銷銀南地區和縣級吳忠市,設立地級吳忠市和利通區。

「60週年慶」寧夏區域演變——曾頻臨邊界,兩倍於現有面積

1999年的寧夏自治區

2001年7月,固原地區和固原縣作古,新設地級固原市和原州區。

2003年12月,撤銷中衛縣,設立地級中衛市,轄沙坡頭區、中寧縣和海原縣。

現寧夏回族自治區下設5個地級市(銀川市、石嘴山市、吳忠市、中衛市、固原市)、9個市轄區、2兩縣級市(靈武市、青銅峽市)和11個縣。

「60週年慶」寧夏區域演變——曾頻臨邊界,兩倍於現有面積

2013年的寧夏自治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