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造人”VS “無人”?解放雙手的盛宴或是無用階級的喪鐘

“造人”VS“無人”

5月8日,繼微軟的Build 2018之後,另一科技巨頭谷歌也召開了Google I/O 2018開發者大會,而核心則不約而同地切向一個詞——“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即AI. 大會上,谷歌推出的Google Assistant顛覆了人們日常認知的語音助手形象,能夠更人性化地協助人類工作、生活,甚至能邏輯清晰、語氣高度擬人化地完成對話,有媒體稱,谷歌這是在“造人”。

無獨有偶,去年在沙特首都利雅得舉辦的“未來投資大會”上,沙特政府授予了機器人“索菲亞”國籍。索菲亞的皮膚十分逼真,臉上甚至有4-40毫微米的毛孔,AI技術使她能夠與人類無障礙溝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索菲亞的誕生更接近了“造人”的定義。

AI“造人”VS “無人”?解放雙手的盛宴或是無用階級的喪鐘

世界上第一個被授予公民身份的機器人——索菲亞

其實,近年來AI正踏在高速發展的快車道上,速度或許將遠超你的想象。自2017年,人工智能第一次被寫進政府報告,新一輪技術革命風暴勢在必行;AI與各種商業模式相結合而催生的新機會引發了巨大的市場動力,吸引資本大量湧入;同時,國際高精尖人才不斷湧入人工智能領域,為AI的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基礎。除國外科技巨頭已取得一定進展外,國內企業如阿里、京東、蘇寧等都在AI上進行了科研與應用的佈局,具體更多地體現在無人超市、無人物流、無人駕駛等方面。

可以說,無人行業是未來AI技術應用的主流方向,能夠更好地解放雙手,降低人力成本。但,“無人”必然意味著總有一部分人類被科技所取代,如李開復大膽預測的那樣,“10-15年之後,也許50%的人類可能都要面臨工作部分或全部被取代”。

無人行業VS無用階級

可以預想到,AI無人技術首先衝擊的必然是簡單性重複勞動為主的行業。教授卡普蘭曾統計道,美國註冊在案的720個職業中,將有47%被AI取代;在那些以低端技術、體力工作為主的國家,比例很可能超過70%。同時,如金融、醫療等行業亦不能倖免,近年來由於科技在金融領域上的發展,高盛、花旗等職員們都面臨著嚴重的裁員危機。

AI“造人”VS “無人”?解放雙手的盛宴或是無用階級的喪鐘

近年來體力勞動者、製造業工人、職員等失業率上升(1979-2012)

整體而言,高精尖行業的失業壓力都較小,儘管技術水平不夠高的人會被淘汰,但裁員幅度不大。同時,AI能協助他們進行海量數據收集分析,完成前期準備工作,把寶貴時間節約在核心業務上,使高收入人群工作效率更高,並創造更大的收益。由此,可能失業人群的收入愈低,替代性小的從業人群收入愈高,社會的貧富差距將被拉大。

AI“造人”VS “無人”?解放雙手的盛宴或是無用階級的喪鐘

世界各國總體貧富差距拉大(1993-2010)

從人口結構的角度看,AI發展快速的近十幾年,社會也將面臨人口紅利基本消失的困境,養老負擔會成為空前嚴重的問題。那時的世界可能會出現這兩個主要群體:老人與機器人。

AI“造人”VS “無人”?解放雙手的盛宴或是無用階級的喪鐘

2030年中國人口結構逐漸偏向倒三角模式

幾十年後的世界,AI在技術層面能通過無人行業的深化緩解人類勞動力缺失的尷尬,但硬幣的另一面,是它大大沖擊了原有的社會結構,使還無法跟上時代潮流的人們無所適從。從自我實現需求無法滿足帶來的身份認知焦慮,到技能成分無法與新行業匹配的黔驢技窮,再到高端擠壓低端的階層性失業,從而引發貧困、發展不平衡再擴大、社會動盪等問題,甚至也包括了人類的情感缺失。最可怕的是一種退化為“無用階級”的恐慌感及無力感。


馬斯洛需求層次定理曾把“自我實現需要”放在了人類需求金字塔的最頂層,但AI無人技術的發展或許正在逐漸覆蓋這種自我實現的機會。因為AI能做得比人更好,那為什麼還需要人呢?這不難使我們聯想到工業革命時期失業工人砸機器的極端行為。AI的發展本質上是不可阻擋的,但我們是否能找到途徑,去防止墜入逆時代的恐慌深淵,找到科技與情感的平衡點呢?

與未知的AI預謀一場完美博弈

從擴大就業供給側的基本層面來看,孕育新行業、改造舊行業勢在必行。AI發展無疑將帶來新一輪的產業革命,並帶動相關產業的出現和興起。如AI管理員、AI系統跟蹤維修工人、機器人外觀設計師等,將成為新的領域,並吸收涵蓋著工程、管理、藝術等多方位的人員就業。而已有的處於生命週期末端的行業,將由於AI的滲透煥發新的活力,衝破原有天花板。如處於剛需的傳統服務業,將實現更深層次的信息化、個性化,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深化的消費需求。

除了解決失業問題,調控AI發展併成立監管策略體系更是迴歸與技術共處層面的主要手段。實際上,日本是最先發明二維碼的國家,但日本如今在二維碼應用的移動支付等方面,卻遠遠滯後於中國。這看似是中國的應用技術高速發展,但實則也體現出了在科技運用層面的一種剋制。由此可設想,AI的發展一旦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成立一個相關的部門,如智能發展監管局,來對其進行有力的調控、管理就變得極為必要。只要能科學地規劃AI的發展速度及運用,就能減少人類面對的威脅及由此產生的社會問題。

當然,展現人的力量,是人類永恆的命題,因此最重要的依然是堅持推動文化教育的發展。由於人文的精神力量是AI難以在幾十年內取代的,並且在經濟基礎提高的同時,上層建築方面也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流入,以匹配和促進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在人與人工智能界限日益模糊的時代中,支撐人的獨特性便是人的精神文明。手握文明,心懷信仰,人類便依然會是眾弦俱寂中,唯一的高音。

AI“造人”VS “無人”?解放雙手的盛宴或是無用階級的喪鐘

2018年穀歌I/O大會

約翰多恩曾寫道:“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而鳴。”如今,乃至很近或很遠的未來,AI發展的歷程是便民,卻也是侵襲,並且是由下而上,逐層淘汰人工的侵襲,任何人都不可避免,任何人都難以自全。或許我們能尋找到道路,讓我們更為安全地擁抱它,但卻永遠不可能只從極好或極壞的一面去窺探它。只有運用專屬於人的智慧,人類才有可能在這場精彩的博弈中,笑到最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