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事班的“戰鬥”,從“過橋米線”到“羊肉燴麵”的“蛻變”!

都說“吃飽飯,不想家”。今年雲南森林總隊新兵都是清一色北方漢子,千里迢迢來到雲貴高原這片紅土地,首先在飲食上就給新兵大隊出了個難題——習慣了做川滇菜系的廚師們,怎麼能讓這些“寶貝們”吃飽吃好呢?那就得“認輸”!

炊事班的“戰鬥”,從“過橋米線”到“羊肉燴麵”的“蛻變”!

“香辣”輸給了“鹹鮮”


雲貴川菜講究的是香辣和麻辣,與豫冀皖地區的菜最本質區別應該就在這“辣椒”上。雲南的廚師有個特點,沒有辣椒就不會做菜,每道菜裡多多少少都得放上那麼兩顆紅辣椒,有些菜還得撒上些花椒麻一下,否則總感覺這菜看起來沒食慾,吃起來沒味道。在新兵到隊之前,炊事班為這個事費勁心思,集體研究北方菜系特點,通過上網和翻閱圖書蒐集資料,改以往的麻辣油香,變五味調和、質味適中的基本傳統,保持菜味平和不刺激,各種口味相融、相和,不偏鹹、不偏甜、不偏辣、也不偏酸,反覆試做魚香肉絲、茄子炒肉、老廚白菜等北方家常菜。讓新兵從口味上先適應部隊,才能順利度過第一適應期,安心參加教育訓練。

炊事班的“戰鬥”,從“過橋米線”到“羊肉燴麵”的“蛻變”!

炊事班的“戰鬥”,從“過橋米線”到“羊肉燴麵”的“蛻變”!

“米飯”輸給了“饅頭”


雲南人的主食是米飯,連日常的麵條也是用大米做的,就是那有名的米線,很少吃麵食。新兵大隊早就考慮到了這一點,提前著手從全總隊各單位瞭解會做麵食的廚師,遺憾的是竟然一個也沒找到。總隊後勤部軍需科非常重視這一情況,專門到新兵大隊現場辦公,聘請地方廚師培訓學校的老師到部隊進行教學,連續一週蹲點新兵大隊幫扶指導,直到新兵大隊的“饅頭工廠”能夠正式開張。利用這個機會,饅頭、花捲、麵包、月餅通通學了個遍,不僅掌握了製作方法,僅饅頭就能做出白麵、兩色、硬麵、軟面、甜味、原味、雜糧、紅糖等不同樣式。看著新兵們一到隊就能吃上和家裡一樣的饅頭,炊事員們感到沒有“白忙活兒”。

炊事班的“戰鬥”,從“過橋米線”到“羊肉燴麵”的“蛻變”!

炊事班的“戰鬥”,從“過橋米線”到“羊肉燴麵”的“蛻變”!

“傳統”輸給了“革新”


人變了、口味變了、飲食習慣變了,老一套和老方法就得跟著變,不能再一味的憑經驗原地踏步。跟不上新變化、掌握不了新特點、處理不了新情況,那就意味著服務保障上要脫鉤,保障就沒法到位。新兵大隊伙食保障的特點是人多、口味多。除了在改變菜的平和口味、以麵食為主食以外,還在增設菜品種類、調節營養均衡等方面進行了創新。在“6211、1126”的基礎上,大隊後勤保障組制定計劃每週推出一道新菜,計劃購買包子機滿足一次性製作1500個以上的包子需求,中秋到來之時能夠自制月餅,在秋冬到來之後確保飯菜溫度。這一切的革新靠的就是心裡想著新兵,靠的就是行動上不斷學習和研究。

炊事班的“戰鬥”,從“過橋米線”到“羊肉燴麵”的“蛻變”!

炊事班的“戰鬥”,從“過橋米線”到“羊肉燴麵”的“蛻變”!

炊事班的“戰鬥”,從“過橋米線”到“羊肉燴麵”的“蛻變”!

“老兵”輸給了“新兵”


在第一次經濟民主生活會上,新兵們是名副其實的“主角”,而且都還如願以償了,幹部班長們卻心照不宣地“一言不發”。並不是這些老兵們對伙食沒意見,意見最大的應該就是他們,而是為了照顧剛剛離家的新兵,都保持了沉默。在副食庫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自從新兵到隊後辣椒油下的特別快,幾乎是平常的5倍。炊事班不忍看見這些班長們如此可憐,特意泡製“小米辣”,增購了“老乾媽”等辣椒調味品,老兵們每餐在“食之無味”的無奈下就靠這些個來“打起精神”。在這場關於口味的“戰鬥”中,老兵們各個主動認輸,而且輸的是心服口服。其實他們並沒有輸,看到新兵們吃的可口才是他們真正的勝利。

炊事班的“戰鬥”,從“過橋米線”到“羊肉燴麵”的“蛻變”!

炊事班的“戰鬥”,從“過橋米線”到“羊肉燴麵”的“蛻變”!

鄭健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