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人大附中名师带你这样读《论语》

高考前,人大附中名师带你这样读《论语》

本文摘选自人大附中名师语文课丛书中《小强老师带你读》一书!

高考前,人大附中名师带你这样读《论语》

论为学

孔子之道以修身为本,修身之道则以学为本。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境界的提升,莫不由学。孔子本人就是一位好学的学者。《论语》一书以“学而时习之”开篇,正是要明确“学”的重要性。

《论语》论学的章节散见各篇,内容涉及学习的目的、学习的价值、学习的方法等等,本论共设六个小专题,对《论语》的为学之道予以讲解。学习本论内容若能抓住“为学三纲”这一核心,就可以纲举目张,融会贯通。

为学三纲

实践、亲仁、为己

子曰:“学①而时习②之,不亦说③乎?有朋④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乎?”(《学而》)

【注释】

①学:效法。②习:践习,实践。③说:通“悦”,愉悦。

④朋:志同道合的朋友。⑤愠:怨怒。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常常去实践,不也是一件愉悦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却无所怨,不也算得上君子了吗?”

学以致用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①,谨而信②,泛③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④。”(《学而》)

【注释】

①入则孝,出则悌:互文,即出入家中讲求孝悌。孝,孝敬父母。悌,敬爱兄长。②信:言出必行。③泛:广泛。④文:古代文献。

【译文】

孔子说:“子弟出入家中要孝顺父母、礼敬兄长。言行谨慎而讲信用,对众人要有广博的爱心,同时对仁人君子要格外亲近。如此行事还有余力,再去学习古代文献。”

子曰:“诵《诗》三百①,授之以政,不达;使②于四方,不能专对③。虽多,亦奚④以为?”(《子路》)

【注释】

①《诗》三百:《诗》为上古流传下来的诗集,孔子删定《诗》,保留三百零五首,谓之“《诗》三百”。②使:出使。③专对:专,独自。对,应答。④奚:何,代词。“奚以为”即“以之为奚”。

【译文】

孔子说:“记诵了《诗经》三百余首,授予他政务,他不能完成,派他出使四方,不能单独完成外交应对,(如此学习)虽然记诵得多,又有什么用呢?”

尚贤亲仁

曾子曰:“君子以①文会②友,以友辅③仁。”(《颜渊》)

【注释】

①以:凭借,通过……的方式。②会:交往。③辅:辅助。

【译文】

曾子说:“君子通过学问切磋交朋友,通过交朋友互相辅助道德的提升。”

子曰:“见贤①思齐②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③也。”(《里仁》)

【注释】

①贤:贤人。②齐:向……看齐。③省:反省。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有同样的问题。”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①焉!择其善者而从②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注释】

①师:学习。②从:跟随,这里引申为效法。

【译文】

孔子说:“多人相交往,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东西。选择他们的长处去效法,借鉴他们的不足而改正自己。”

子贡问为①仁,子曰:“

工②欲善③其事,必先利④其器。居是邦也,事其⑤大夫之贤者⑥,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注释】

①为:动词,此处可译为做到、实践。②工:工匠。③善:使……完善。④利:使……锋利。⑤其:其中。⑥大夫之贤者:定语后置,即贤能的大夫。“士之仁者”与此表述方式相同。

【译文】

子贡问怎样做到仁,孔子说:“工匠要做好一件事,必先打磨好他的工具。所以,你居住在这个国家,首先要做的就是跟随贤能的大夫做事,和仁德的君子交朋友。”

为己之学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译文】

孔子说:“古人为提升自身的修养而学习,今人为人前显耀而学习。”

子曰:“君子病①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注释】

①病:意动用法,以……为病,担忧。

【译文】

孔子说:“君子担心的是自己没有能力,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学而》)

【注释】

①己知:宾语前置,即“知己”,了解自己。

【译文】

孔子说:“不要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忧自己不了解别人。”

“为学三纲”疏解

“学而时习之”一章,是《学而》篇的纲领,朱熹甚至认为它是全书的纲领,熟读这一章,其余篇章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我们可以把这一章三句话看作三个层次。

首先,“学而时习之”,是孔子教导弟子们学习要重视运用,这个“习”字,是实践的意思。因而孔子提倡的学习,并不是一味攻书,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的学问品行。实践既是学习的方法,也是学习的目的。学以致用,才能切实地感受到知识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因此孔子才会“不亦说乎”。

比如古人学《诗》(《诗经》)的一个重要功用,就是在外交场合唱和对答。古代邦交活动是要唱《诗》的,不同的场合要唱不同的篇目,宾主之间还要借此展开问答。如果学习了《诗》而不能在外交场合对答如流,那么学得再多也没有意义。

另外,孔子还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似乎又把“行”的必要性提到了“学文”的前面,也就是说,实践较之于书本,对人的成长具有先决性的影响。

其次,“有朋自远方来”,这个“朋”指的是志同道合之人,否则不能谓之朋。有朋友自远方来与“我”切磋交流,自然可乐。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古人尊师敬友,为的是朋友之间互相切磋,相互砥砺,以人为镜,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所以,《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闭门读书,两耳不闻天下事,此孤陋寡闻之儒。一个人,他的良师益友越多,他就越容易健康迅速地成长起来;反之,则容易走入歧途,学问乃至性格偏狭怪僻。朋友是一个人成长的“利器”,选择好的朋友是提升自我的准备工作。

因此,孔子教导弟子们要“泛爱众,而亲仁”,对待众人要有一种广博的友爱,而对于贤者、仁者,要格外亲近,与对众人的“泛爱”自然不同。孔子甚至说:“无友不如己者。”这遭到很多后学的质疑和非议: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大家都这样做,岂不没有朋友可交?这样理解未免机械迂腐。如己还是不如己,岂能量化?孔子这样说,只是劝后学要亲近贤者,与贤者交朋友,有一颗进取之心,不要交狐朋狗友、酒肉朋友罢了。这一点,和道家“不尚贤”的思想恰恰相反。

最后,“人不知而不愠”说的是一种儒者的从容气度。当你学有所成,但别人还不能了解,把你看低了,不要急躁,这才是君子。为什么呢?因为学习是为自己有所提升,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论语》多次讲“不患人之不己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习应该是“为己之学”,即为了完善自我而学习,别人知不知并没有关系。“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自己的水平够不够高,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关心的。

能想明白这一点,治学之人就能够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了。然而生活中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活在别人的评价中的人却不少。为别人而学,为别人而活,这样的人很难做到宠辱不惊。在春秋战国的纷争之世,追名逐利者比比皆是,儒家的为己之学如同夜空的一轮孤月,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了。

这一章短短三句话,告诉我们儒家之学,是实践之学,是亲仁之学,是为己之学。儒家之学不是停留在书本纸面的学问,要对仁人有亲近敬爱之心,求学的意义在内不在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