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中學老師:初中化學酸鹼鹽很重要,背會這一篇中考就夠了

初中化學方程式之酸的化學性質

(1)酸 + 金屬 -------- 鹽 + 氫氣(見上)

(2)酸 + 金屬氧化物-------- 鹽 + 水

氧化鐵和稀鹽酸反應: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氧化鐵和稀硫酸反應: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氧化銅和稀鹽酸反應:CuO + 2HCl ==CuCl2 + H2O

氧化銅和稀硫酸反應:CuO + H2SO4 == CuSO4 + H2O

(3)酸 + 鹼 -------- 鹽 + 水(中和反應)

鹽酸和燒鹼起反應:HCl + NaOH == NaCl +H2O

鹽酸和氫氧化鈣反應: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硫酸和燒鹼反應: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4)酸 + 鹽 -------- 另一種酸 + 另一種鹽

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碳酸氫鈉與稀鹽酸反應: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硫酸和氯化鋇溶液反應: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明星中學老師:初中化學酸鹼鹽很重要,背會這一篇中考就夠了

初中化學方程式之鹼的化學性質

初中化學方程式:鹼的化學性質

(1) 鹼 + 非金屬氧化物 -------- 鹽 + 水

苛性鈉暴露在空氣中變質:2NaOH + CO2 == Na2CO3 + H2O

苛性鈉吸收二氧化硫氣體:2NaOH + SO2 == Na2SO3 + H2O

苛性鈉吸收三氧化硫氣體:2NaOH + SO3 == Na2SO4 + H2O

消石灰放在空氣中變質:Ca(OH)2 + CO2 == CaCO3 ↓+ H2O

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 + SO2 == CaSO3 ↓+ H2O

(2)鹼 + 酸-------- 鹽 + 水(中和反應,方程式見上)

氫氧化鈣與碳酸鈉: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明星中學老師:初中化學酸鹼鹽很重要,背會這一篇中考就夠了

初中化學方程式之鹽的化學性質

(1)鹽(溶液) + 金屬單質------- 另一種金屬 + 另一種鹽

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Fe + CuSO4 == FeSO4 + Cu

(2)鹽 + 酸-------- 另一種酸 + 另一種鹽

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碳酸氫鈉與稀鹽酸反應: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3)鹽 + 鹼 -------- 另一種鹼 + 另一種鹽

氫氧化鈣與碳酸鈉: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4)鹽 + 鹽 ----- 兩種新鹽

氯化鈉溶液和硝酸銀溶液: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硫酸鈉和氯化鋇: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明星中學老師:初中化學酸鹼鹽很重要,背會這一篇中考就夠了

酸、鹼、鹽的溶解性記憶口訣:

鹼中氨、鉀、鈉、鋇、鈣可溶

鉀鈉銨鹽硝酸鹽, 全部都屬可溶鹽。

硫酸鹽不溶鋇和鉛;

氯化物不溶銀亞汞, 碳酸鹽除鉀鈉銨溶,其它不溶。

幾個常見離子的檢驗

1.Cl-離子的檢驗

(分別為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化學方程式)

取少量樣品於試管中,滴加AgNO3溶液和稀HNO3

有不溶於稀硝酸的白色沉澱生成

樣品含有Cl-

AgNO3+KCl=AgCl↓+KNO3

2.SO42-離子的檢驗

取少量樣品於試管中,滴加Ba(NO3)2溶液和稀HNO3

有不溶於稀硝酸的白色沉澱生成

樣品含有SO42-

Ba(NO3)2+H2SO4=BaSO4↓+2HNO3

3. CO32-離子的檢驗

取少量樣品於試管中,滴加稀HCl,將生成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

有無色氣體生成,該氣體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樣品含有CO32-

K2CO3+2HCl=2KCl+ CO2↑+H2O

CO2+Ca(OH)2= CaCO3↓+ H2O

4.檢驗NH4+

取少量待檢物於潔淨的試管中,滴入適量NaOH溶液並加熱,有使溼的紅色石蕊試紙變成藍色的氣體產生。

5.鑑別稀鹽酸和稀硫酸

分別取少量待檢液體於兩支潔淨的試管中,各滴入幾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澱產生的原溶液是稀硫酸,無現象產生的原溶液是稀鹽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