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系列

深度解讀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系列

6月15日,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監製、西班牙導演胡安·安東尼奧·巴亞納導演的電影《侏羅紀世界2》在中國率先上映。中國的觀眾比北美觀眾提前一週觀看到這部精心打造的視效大片,在電影院與侏羅紀的恐龍來個約會。

深度解讀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系列

就在整整25年前的1993年6月11日,電影《侏羅紀公園》正式上映。恐龍,這個遠古時代的龐然大物,第一次以非常具體的形象呈現在大銀幕上,伴著震天的怒吼與女主角戳破天際的尖叫聲一起,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

如今,歷經25年的時光,“侏羅紀”依然有著強大的號召力。是什麼讓一個IP歷經將近1/4個世紀之後,依然經久不衰?

01

童年最深的夢魘

依稀記得,《侏羅紀公園1》在中國上映的時候,致遠君還在幼兒園。當時只在幼兒園的畫冊上接觸過恐龍,一種青面獠牙的遠古巨獸,當然恐龍也有慈眉善目的,畢竟是少數。尤其對於霸王龍印象極其深刻。

後來,聽說《正大劇場》要播放《侏羅紀世界1》,裡面有恐龍。小朋友們不惜逃課不寫作業,也要在週日的下午守在電視機前等著電影開演。好奇心驅使,誰也沒有見過真正的恐龍是什麼樣子的。

那一年,內地觀眾第一次在小屏幕上邂逅了恐龍。

你永遠也忘不了電影中霸王龍伴著驚天怒吼出場的震撼,

深度解讀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系列

完全沉浸在侏羅紀的世界裡,感受著主角們被遠古巨獸追逐的驚慌失措。

伴隨著電影的腳步,跟著主角們四處奔跑,

深度解讀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系列

凝神屏氣的躲在櫃子後面,提心吊膽地擔心著突然被獵食者發現,對著腦袋就是一口。

深度解讀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系列

看完之後,你甚至會做噩夢,在夢裡被恐龍追逐。但是,你還是會中了毒一樣繼續跟進電影的第二部。

不止是在中國,在1993年的這一年的暑假裡,整個美國的觀眾都被霸王龍的震天怒吼吸引進了電影院,共收下票房將近5億美元。這在當年的電影市場,無疑是一枚驚天炸彈。全世界就像中了毒一樣湧進影院感受頂尖視覺效果帶來的刺激。

人們就是會喜歡這種龐然大物,也喜歡這種凝神靜氣帶來的驚聲尖叫。

我們對自然的恐懼,從出生開始就一直跟隨著我們。其深層原因,就是人類對未知的恐懼,造成的不安全感。因為,無論人如何強大,自然都比人類要強大得多。人們害怕地震,害怕海嘯,害怕颱風,同時也害怕強大的未知生物,它們有時候甚至強大到足以摧毀一個文明。

深度解讀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系列

人類當然害怕被摧毀,所以戰勝這種恐懼就是必然。但是要戰勝它,必須先了解它。強大的好奇心,促使人們越過恐懼去挑戰自己。

《侏羅紀公園》抓住了我們對強大自然最深層次的恐懼,讓我們刺激並享受著這種恐懼帶來的滿足感。

好萊塢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恐龍成為了一代人童年的夢魘。

02

“魔鬼聖手”斯皮爾伯格

電影《侏羅紀公園》改編自邁克爾·克萊頓於1990年發表的同名小說。小說在當時的美國非常轟動,很多家好萊塢製片方都在搶這部小說的改編權。當時有兩位著名導演競爭最為激烈,一位是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另一位就是斯皮爾伯格。

兩位導演當時在商業片拍攝上都有很高的造詣,他們的代表作品在這裡不必詳說。或許是命中註定,在卡梅隆來回周旋的時候,斯皮爾伯格以150w美元的高價中標。

每一個導演都有自己的標籤,而斯皮爾伯格的標籤就是——精益求精。

在傳統特效的時代,斯皮爾伯格做到了無人能及的高度。

深度解讀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系列

早在1975年,斯皮爾伯格拍攝電影《大白鯊》的時候,好萊塢現有的特效就已經不能滿足電影的拍攝要求。當時,模型製作是完成電影特效的主要方式,但是在斯皮爾伯格看來,這些電影特效模型都十分粗糙,不能入眼,於是自己另闢蹊徑,研究了重新制作模型的方法。

深度解讀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系列

影片劇組共製作了3條機械鯊魚:一條是完整模型,用於拍攝水下鏡頭;其餘兩條則分別暴露出兩側內部的機械結構,用於拍攝側面鏡頭。

深度解讀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系列

麥特伊參考了生物館的大量鯊魚標本,將其放大為長7.6米、重達12噸的等比例機械模型,用金屬骨架支撐起黏土的外殼,內部則裝有電子機械裝置;考慮到模型要在海底驅動,他選用了氣壓而不是更常見的油壓驅動。

這樣大型的機械裝置用來拍攝一部B級片,當時在好萊塢是非常少見的。三條鯊魚,燒掉了幾乎全部的製作預算。

然而最後,斯皮爾伯格又提出了一個要求,要求鯊魚要有真實皮膚的質感,這樣在鏡頭前不會穿幫。於是為了模仿鯊魚皮膚質感,最後在模型上覆上了一層聚氨酯。

另外,如果你仔細的研究《大白鯊》這部電影,你會發現它的分鏡非常的講究。大量的第一視角鏡頭,營造出一種鯊魚口中的既視感。

深度解讀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系列

在B級片中,這樣的鏡頭是第一次出現,無疑是開創性的。

這樣逼真的特效,這樣的精益求精的精神,讓我們完全的沉浸在斯皮爾伯格營造出的電影世界裡。

到了《侏羅紀公園》系列,斯皮爾伯格的特效製作更加純熟。

但是,斯皮爾伯格需要完成的是從一到多的挑戰。

這一次,斯皮爾伯格預算更充足了,他不僅大量的運用了機械製作,更將整個特效製作拉上了一個新臺階。

後來,盧卡斯影業的主席凱瑟琳·肯尼迪將當年做的事情稱為“原子分裂”

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斯皮爾伯格在電影中首次將傳統特效與CGI結合,創造出了一種新型的特效製作模式,到今天為止,大部分的電影依然是採用這樣的方式完成特效的。

深度解讀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系列

首先,做成了一個模型讓人穿上它,模仿恐龍的姿態與動作。然後,用CGI技術替換掉演員的腿部。

深度解讀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系列

深度解讀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系列

時任《侏羅紀公園》特效製片和剪輯協調的小夥 David Tanaka,當時工業光魔兩位大佬 Steve Williams 和 Mark Dippe 站在顯示器後面,看著屏幕上一隻CG的大恐龍搔首弄姿,當時就驚呆了,問他們說:“你們這是在做啥呢?”

深度解讀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系列

深度解讀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系列

David說:“那天我一整天都盯著屏幕上一條霸王龍的大腿模型,還沒有上貼圖,但是它完全是計算機生成的,可以抬腿上下運動。那是我們在做肌肉測試,考察能不能得到正確的肌肉緊繃時的抖動效果——它像是被屠夫切掉了上下兩端,卻自行抖動著。我盯著它看了足足有10分鐘,老天爺,這太神奇了。我從來沒見過這種鬼東西。那時候我正目睹著工業光魔平地而起,見證這個偉大公司的起源。”

深度解讀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系列

如今,影迷們把《侏羅紀公園》視為CGI技術的發端,但是並不十分明白其真正意義所在。如果沒有斯皮爾伯格和他的《侏羅紀公園》,這些技術將晚誕生5~6年。

深度解讀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系列

換句話說,斯皮爾伯格將整個特效製作發展推進了至少5年時間。

這個系列的成功,既讓斯皮爾伯格重回巔峰期,同時也讓凱瑟琳·肯尼迪在電影行業正式站穩了腳跟。

03

成熟的IP運作經驗:凱瑟琳·肯尼迪

讓《侏羅紀公園》能夠在全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還有一位功臣不得不提,那就是時任盧卡斯影業主席的知名製片人——凱瑟琳·肯尼迪。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從做喬治·盧卡斯秘書起家的女人,最後會有如此高的地位。

是她一手將《侏羅紀公園》這個IP推向了全球。

深度解讀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系列

如果說斯皮爾伯格是“侏羅紀之父”,那麼凱瑟琳·肯尼迪無疑就是當之無愧的“侏羅紀之母”。身為“侏羅紀系列”老三部曲總製片人的她,如今在影迷圈有著一個更為響亮的稱號,那就是“星戰之母”。

作為一個製片人,眼光是非常重要的,而這正是凱瑟琳·肯尼迪制勝的法寶。翻翻她的履歷,《星球大戰4—8》、《侏羅紀公園》、《E.T.》、《辛德勒名單》、《廊橋遺夢》、《返老還童》……她總能敏銳的捕捉到一部作品的商業價值。

電影的後續運作,才是電影能夠成為IP並且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深度解讀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系列

深度解讀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系列

隨著電影的大火,各種手辦隨之開始風靡。直到今天,說到侏羅紀公園,美國的孩子還能回憶起童年為了能夠獲得一件恐龍手辦而不得不幫助父母做家務、賺錢的日子。

《侏羅紀公園》大紅之後,有著《星戰》系列成功經驗在前,盧卡斯影業再次嗅到了商機,順勢推出了《侏羅紀公園2、3》兩部,讓侏羅紀的故事得以延續到了今天。

而一切的幕後推手,正是凱瑟琳·肯尼迪。

作為斯皮爾伯格的老搭檔,凱瑟琳·肯尼迪如今已經退出了“侏羅紀”系列的製作,專攻“星戰”。但是我們依舊不能忘記,她才是將這個系列推向成功的那個人。

“故事——劇本——拍攝——後期——上映——後續——再開發——再製作——再上映”,形成了一整套系列電影的運作循環,這個循環能夠讓電影形成文化的一部分,從而得以延續下去。她的一整套成熟的IP運作經驗,成為了好萊塢製片人爭相學習的榜樣。

深度解讀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系列

電影,既是文化的體現,同時也能引領文化發展。《侏羅紀公園》之所以能夠大火,與觀眾、導演、製片人,每一個環節都分不開。如今,《侏羅紀世界2》在中國率先上映,這個系列會不斷的延續下去,前人打下的基礎,後人將不斷的獲益,這就是一個成熟IP的魔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