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複製的“侏羅紀”

难以复制的“侏罗纪”

距第一部侏羅紀系列電影上映,已經過去25年。2015年,《侏羅紀世界》作為系列第四部在全球拉開帷幕。不管是否還記得它的劇情,觀眾們時隔3年又一次可以在銀幕上觀摩這些出現在中生代時期的巨型爬行動物。

难以复制的“侏罗纪”

系列第一部中經典的公園大門

上一部《侏羅紀世界》故事背景設定在1993年《侏羅紀公園》的22年之後。當時尚未完善的納布拉爾島已經建成為一個龐大的主題公園度假地。然後就像所有科幻電影固有的劇情發展模式,反派角色“馬斯拉尼國際企業”,吞併約翰·哈蒙德所創辦的“國際基因科技公司”之後,開始試圖組合不同恐龍的DNA,製造一種全新的掠食者恐龍。於是意外發生災難接連不斷。作為續作,《侏羅紀世界2》緊接上部劇情。主題公園遭到摧毀之後的4年,島上的火山活躍觸動了保護角色——既“馴龍師”歐文(克里斯·帕拉特 飾)與計劃原生負責人克萊爾(布萊絲·達拉斯·霍華德 飾)進行拯救恐龍計劃。

难以复制的“侏罗纪”

《侏羅紀世界2》劇照

如果有保護者,相對的就是計劃破壞者。於是故事就衍生成為保護者進行保護計劃,保護者與背叛者敵對,保護者遭到恐龍襲擊……的情節不斷重複上演。總是在“正邪”兩方之間作為“中部介質”的恐龍們,就作為被拋棄對象、恐慌製造者、共生者來回奔跑。不知道是近年來科幻陷入困難瓶頸期還是觀眾逐漸變得愈發挑食,科幻電影中的“變種生物”們漸漸開始承擔起驚嚇的重任。猶如鬼屋裡面的道具般,巨大身軀,不忍直視的外形,再標配上懸掛在嘴邊的透明淺色唾液,聚集在狹小閉塞空間裡面接連不斷地來個出其不意。把驚嚇當驚悚,好像已經變成慣用伎倆。在這部電影中恐龍們可以比肩新版《生化危機》中的喪屍,《新木乃伊》復活的“埃及公主”安瑪奈特,從暗處突然現身,而後化身吞食怪物。不過這也許本就是無可避免的事。畢竟這種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生物進化史上的謎團物種。電影對它的締造,也就只能止步於溫順的草食者和兇暴的肉食者兩種極端呈現概念上了。

但我們都不可否認的事實就是,經典電影的再現是非常困難的。如今20多年過去,“侏羅紀公園”這個IP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對於觀眾而言,也許在更大程度上就是情懷和懷舊而已。現在大多20歲+的觀眾群體,就算本身不是忠實電影愛好者或者當年斯皮爾伯格的粉絲,都或多或少聽過看過“侏羅紀公園”這個名字。更不要說,在這批觀眾還是幼稚兒童的年紀,cctv-6循環播放93版侏羅紀的耳燻目染作用還是異常強大的。再加上孩子對恐龍這種神奇物種的好奇心催使作用,使得第一部《侏羅紀公園》早已深入人心地稱為不可取代的經典。比這更重要的,當年尚且屬於科幻作品摸索發展的階段,現在看來或許略顯粗糙的《侏羅紀公園》特效工藝在當時的電影行業卻是標杆型的存在。包括後期修飾特技演員面部,使其貼近演員樣貌;完全電腦製作的那輛Ford Explorer;暴裂巨大的霸王龍形象都幾近成就時代記憶,使得電影直至《泰坦尼克號》上映之前都保持著最高的票房紀錄,更是引發了一陣學習古生物的思潮。正是因為如此,當年的《侏羅紀公園》也就愈發難以超越。即使在技術發達的當下科幻電影界。

难以复制的“侏罗纪”

《侏羅紀公園》中的福特轎車與霸王龍帶來的視覺震撼

無疑,《侏羅紀公園》是特別的,因為除此之外,在科幻電影扎堆出現的好萊塢,你可能就再也找不到另外一部完全復原白堊紀時代原生物種的電影了。大數量的不同種恐龍瘋狂奔跑在綠意茫茫和火光硝煙四處瀰漫的環境,後方是奔湧高溫熔岩散出拉曳和褶皺透出金黃與鮮紅。在這一點上,《侏羅紀世界2》完完全全展示了精細的特效技術。雖然後半電影場景侷限的控制,將動作與電影格局在無形中縮小,限制了“萬龍奔騰”的壯觀場面和恐龍本身被人類激怒之後飛揚跋扈的氣勢,不過要是你喜愛小空間的靈異和緊張感,也還是可以感受幾分的。

只是儘管導演J. A. Bayona可能竭盡所能的想要重現當年首部的商業特效場景,在影片中多處“致敬”93版,開篇暴風雨夜身著黃色防雨服的工作人員,火山爆發時野性呼喚和含淚訣別,完全複製當年主角躲在廚房暗處,恐龍敲動爪部,腕龍昂頭站立情節,雖然讓一批電影忠實觀眾們被十足催淚了一把,但薄弱老套的文戲情節和生硬轉折確確實實做得不太完備。

先不說正義凜然的主角和實力較弱的反派衝突牽強,西班牙導演J. A.堅持《當怪物來敲門》,《孤堡驚情》式樣的舊宅加怪物的空間哥特式驚悚,加上男女主角若有若無的感情戲,致敬場景的不斷故技重施穿插其間,部分情節邏輯說不通和過分誇大顯得牽強附會,完全沒有說服力。至於形式上的主角“暴虐迅猛龍”,外形設置上倒是足夠具備視覺短時震撼效果,但為主角“犧牲”而屈居二線般的戰鬥力還確實不如《侏羅紀公園》中霸王龍的技能來得驚喜。不過若是粉絲忠實於尋找不同種類恐龍所帶來的視覺衝擊,在這部電影中應該完全可以實現。全場所出現的恐龍類別完全超越了前部作品,數量上基本等同於前四部電影相加。在恢弘場面和細節處的特效都是侏羅紀毋庸置疑的亮點。

难以复制的“侏罗纪”

《侏羅紀世界2》劇照

在更深層意義上,當年的首部作品在新鮮的引導方式上,探討了人類與恐龍兩個不同物種的共生和毀滅議題。《侏羅紀世界2》作為續作,繼承了前作的鋪墊,主題公園毀壞之後面臨滅絕的生物族群困境,以及人類援救的共生大愛,在商業電影本身就顯薄弱的情節設置和思想主旨之上,顯得愈發狗尾續貂和故作煽情。不知道有多少觀眾會被男主歐文與他所馴化的迅猛龍Blue之間建立的信任情感所觸動。這段貫穿電影始終的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意義,作為主軸在情節敘述上雖顯得十分有必要,但在實際意義上帶給觀眾的感動有多少呢。這確實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其次就是影片自始至終想要藉以昇華的主要省思。片中一處情節設置,藉由幾場法庭討論取代旁白,從第三方視角在宏觀層面對影片的主要思想進行論證。人類作為造物主的統治性對恐龍物競天擇的生存,顛覆自然法則的同時必將自食惡果。當然影片單從故事發展上已經對這個方面進行了反映。包括正反派在立場上的衝突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態度。在人類慾望,與資源掠奪,經濟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現實大背景之下,被擠兌的生物族群在遭受困境之後反攻,反抗人類的論調早就是科幻電影中屢見不鮮的議題。

难以复制的“侏罗纪”

《侏羅紀世界2》劇照

其實單叢觀眾層面來說,在娛樂視角享受的同時,也許很難去主動思考這些在電影中“故作姿態”的手段,影片中的藉機談論或者結尾的昇華都顯得老調重彈。不過有意思的倒是,倘若我們在這裡假設:正派所扛起的拯救大旗,在救出物種之後,反而使人類再次遭到生存毀滅性的襲擊,這樣的結果又是好是壞呢?那豈不是正義和邪惡的絕對化概念在影片裡只能顯得前後矛盾了嗎?

說到底,上升的思想討論,也只是影片自己想要拔高深層含義的一種手段罷了,只是對於觀眾而言,尤其是那些追逐著“侏羅紀公園”名號的粉絲們來說,反效果就是他們更多在這種文戲中昏昏欲睡。畢竟他們想看的,就是那些火山噴發熔岩四射,恐龍被逼出逃,好不壯觀的大場面,他們大多所尋求的就是驚險刺激的無預警恐怖和突如其來的驚嚇,文戲是用來間歇性喘息和做好心理準備的機會。

那麼筆者也想說,如果你想尋求的是這樣的效果的話,那麼《侏羅紀世界2》確實是值得去看的。對了,順便一提,對於那些在《復聯3》中被“星爵”氣炸的粉絲們,你們可以在此部影片裡尋找到幾絲安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