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鰲拜,對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為何被康熙除掉?

順治皇帝福臨臨終的時候,他的兒子玄燁年僅8歲,還沒有親政的能力。所以,福臨在指定玄燁為皇太子的同時,選派了4名親信大臣,輔佐幼帝。

這4位大臣依次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

歷史上真實的鰲拜,對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為何被康熙除掉?

上圖少年康熙

索尼隸屬正黃旗,內大臣、一等伯;蘇克薩哈隸屬正白旗,侍衛內大臣、二等子;遏必隆隸屬鑲黃旗,侍衛內大臣、一等公;鰲拜也隸屬鑲黃旗,侍衛內大臣、二等公。4人當中,索尼雖居首位,總掌啟奏批紅等大權,但年老力衰。蘇克薩哈居第二位,富有才幹,但爵位卻不如排在後面的遏必隆和鰲拜。遏必隆為人圓滑,遇事隨聲附和,不與人爭鋒。4人中權力慾望最強的是位於最後的鰲拜。在鰲拜眼裡,索尼是不能與之相爭的。索尼從一等侍衛累升至內大臣,是四朝元老,深受太后信任和賞識。問題是,一旦索尼歸天,按照現有的排列順序,蘇克薩哈就可能取代索尼,這是他所不願意看到的。為了防止蘇克薩哈取代索尼,鰲拜竭力拉攏與之同旗的遏必隆,製造事端,打擊蘇克薩哈。

製造事端,假傳聖旨,專橫跋扈

康熙五年(1666 ),鰲拜蓄意製造了一起黃、白旗互換圈地的事件。這件事的起因可追溯到順治初年。這年,當清朝統治者頒詔實行圈地的時候,攝政王多爾袞利用權勢,將原定分配給鑲黃旗的永平府一帶好地分給了自己的正白旗,而將保定、河間等府低窪劣地撥給了鑲黃旗。這種歧視和壓制鑲黃旗的做法,曾激起黃旗旗民的強烈不滿,黃、白旗之間因此而產生了矛盾。

但時隔20多年,兩旗旗民已各安生業,舊日的恩恩怨怨已經逐漸淡忘了。鰲拜為了打擊蘇克薩哈,又將此事重新提起,主張將兩旗的旗地換回。這一計謀果然奏效,立即引起兩黃旗大臣的共鳴。遏必隆站到了鰲拜一邊,表示支持換地,索尼也對換地頗感興趣。鰲拜得到索尼、遏必隆的支持後,氣焰更加囂張了。康熙五年(1666)正月,鰲拜指使兩黃旗部分將領上疏戶部,要求換地,挑起了互換圈地的事端。

歷史上真實的鰲拜,對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為何被康熙除掉?

上圖鰲拜

更換圈地的提議首先遭到了戶部尚書、正白旗大臣蘇納海的反對。蘇納海認為,康熙三年(1664)朝廷已發佈過不許再圈地的法令,現在再來討論和處理關於圈地的事,不太適宜。為了排除蘇納海等的阻力,鰲拜於同年三月稱旨支持鑲黃旗圈換土地,並開始著手換地,試圖造成既成事實。正在丈量土地時,直隸、山東、河南總督朱昌祚,直隸巡撫王登聯又同時上疏,反對圈換,理由是旗民已不願意圈換土地,且自丈量以來,土地皆拋棄不耕,荒涼不堪。

鰲拜面對日益增大的反對勢力,感到不施以武力,強制換地,目的就難以達到。於是,他假傳聖旨,命吏、兵兩部將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等革職拿問,欲置3人於死地。玄燁知事態嚴重,親自出面調停,召集四大輔臣共議此事。商議中四大輔臣出現了三比一的對立局面,即兩黃旗站在一邊,主張對蘇納海等應置重典,惟獨正白旗蘇克薩哈堅決反對。玄燁雖不同意重處蘇納海,但因年幼言輕,最後蘇納海3人還是依照鰲拜等人的意見被處死。這次事件中,鰲拜的專橫表現得淋漓盡致,使玄燁對鰲拜有了十分清醒的認識,對他的言行倍加警惕。

康熙親政,鰲拜不得不除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去世。玄燁鑑於四大臣輔政體制已不能發揮積極作用,便上奏祖母太皇太后,請求親政。祖母對四大輔臣的情況瞭如指掌,更知孫子其間的苦衷,立即允准。七月七日,玄燁舉行親政大典,從此,14歲的玄燁開始躬親大政。

玄燁雖然親政,但輔臣所轄的內三院及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政治體制並未立即改變。為了使朝政儘早地歸還年輕的皇帝,在玄燁親政後的第六天,輔臣蘇克薩哈上疏請求隱退。

歷史上真實的鰲拜,對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為何被康熙除掉?

上圖《少年康熙》劇照

蘇克薩哈的用意:其一,表明鰲拜專橫,自己不願與其同流合汙;其二,用自己的隱退,來迫使鰲拜、遏必隆辭職交權。鰲拜對蘇克薩哈的用心是非常清楚的,因此對其更是恨之入骨。在玄燁還沒有對此做出反應之前,鰲拜便大做文章,陷害蘇克薩哈,誣稱蘇克薩哈隱退是假,“不欲歸政”是真,並編織了24條罪狀,欲置之於死地。玄燁知兩人積怨甚深,“堅持不允所請”,但是耐不住鰲拜攘臂強奏,數日不休,最後僅將蘇克薩哈從磔刑改為絞刑,其他均按其原議行刑。

清除了蘇克薩哈以後,鰲拜更加肆無忌憚了。本來,按照排列順序,他列於遏必隆之後,但這時起坐班行,他居然列於遏必隆之前;朝廷所有的政事,他都先在家裡商量好,然後再施行;如果有誰在奏事之前,未向他請示,就會遭到他的“嗔怒”。不僅如此,對於玄燁的有些詔令,他也敢抗旨準拜。鰲拜的這些行徑使玄燁感到:鰲拜已經到了不得不除掉時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