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后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即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后

天曆元年(1328年)朱元璋生長在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孤莊村的一個貧農家庭,其父為朱世珍,母為陳氏。家裡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後改名朱元璋。根據他自己寫的《朱氏世德碑》碑文記載:朱元璋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句容(今江蘇省句容市),家住朱家巷,地屬通德鄉,朱元璋以上幾代人都以農業為生。他的父親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數輩人都是拖欠稅款者,在淮河流域到處躲債,想找一個地方做佃戶,能過僅能餬口的生活。他在兄妹中是大難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餘孩子都因無力撫養而送人或嫁出。 由於家裡貧困無法讀書,朱元璋從小就給村裡的地主放牛為生。

元朝壓榨百姓,民分為四等,民族矛盾尖銳,蒙古人統治下明太祖朱元璋中年畫像的漢人、南人是賤民。蒙古人無需勞動就可以享有漢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財產;賦役沉重,再加上災荒不斷,廣大民眾在死亡線上掙扎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他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裡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兄弟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后

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覺寺的高彬和尚,剃度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裡每日掃地、上香、打鐘擊鼓、燒飯洗衣,還受到老和尚斥責。不久當地鬧饑荒,寺裡得不到施捨,住持只好打發和尚們雲遊化緣。這樣年僅17歲的朱元璋才也只好離開寺院託缽流浪。朱元璋邊走邊乞討,他從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後折向西進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陽,又往北走到汝州、陳州等地,東經鹿邑、亳州,於1348年又回到了皇覺寺。在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艱苦的流浪生活鑄就了朱元璋堅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變得殘忍、猜忌。這段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外雲遊的三年,也正是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時期。社會上廣泛流傳著“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說法,北方的白蓮教也在進行同樣的宣傳。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觸到這樣的宣傳。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后

民族矛盾以及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災頻繁,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鋌而走險。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揭竿而起,士兵們頭裹紅巾,號稱“紅巾軍”,並推韓山童為明王。接著,徐壽輝起於蘄州,李二、彭大、趙均用起于徐州。幾個月之間,各地紛紛響應。第二年正月十一日,定遠土豪郭子興聯合孫德崖等人起兵,數萬百姓起而響應。郭子興聚眾燒香,成為當地白蓮會的首領。二月二十七日,起義軍攻下濠州後,郭子興自稱元帥。隨後,郭子興據濠州而堅守,號令彰明。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后

朱元璋入伍後,作戰勇敢,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於是把朱元璋調到帥府當差,任命為親兵九夫長。 朱元璋精明能幹,處事得當,打仗時身先士卒,獲得的戰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興元帥,得了賞賜,又說功勞是大家的,就把賞賜分給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隊中的好名聲傳播開來。郭子興也把他視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總是和朱元璋商量。當時郭子興有一養女,是其至交馬公的女兒。馬公死後,他最小的女兒便由郭子興收養。郭子興見朱元璋是個人才,於是便把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從此軍中改稱他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國瑞。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后

至正二十年(1360年),劉基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朱元璋的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

完成了高築牆部署後,朱元璋便著手實行廣積糧。在初期,軍糧的解決主要是靠強徵,即徵收“寨糧”。但是長此以往,軍隊就會成為純粹的破壞力量,失去民心。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朱元璋除了動員百姓進行生產外,決定推行屯田法,大力開展軍隊屯田,任命元帥康茂才為都水營用使,負責興修水利,又分派諸將在各地開墾種田。幾年工夫,到處興屯,府庫充盈,軍糧充足。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徵收“寨糧”,以減輕農民負擔。為了積糧,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將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與別人違法犯禁,私自釀酒獲利,朱元璋知道後,下令殺了胡三舍,有人進諫說胡大海此時正在攻打紹興,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堅決嚴明軍紀,於是自己動手將胡三舍殺掉。在爭取民心的同時,朱元璋還不斷網羅人才,特別是知識分子,朱元璋在應天還專門修建了禮賢館來接待他們。這些人在朱元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召見儒生唐仲實,詢問漢高帝、漢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平定天下之道,這也表明朱元璋決心要開創一個新的皇朝。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后

朱元璋建立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在長江上游有陳友諒,下游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友定。方國珍、陳友定的目標在於保土割據,張士誠則對元朝首鼠兩端,沒有多大雄心;陳友諒最強,是朱元璋佔領應天后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

正在這時,中原紅巾軍發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張士誠乘人之危,派部將呂珍進攻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軍趕到安豐時,劉福通已被呂珍殺死, [99] 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韓林兒,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朱元璋率主力營救小明王時,陳友諒認為反攻時機已到,於是率兵進攻洪都,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領將士堅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統兵二十萬,進發洪都,陳友諒獲悉後,撤出圍軍,迎戰朱元璋,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鄱陽湖水戰從八月二十九日開始,至十月三日結束,進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軍隊充分發揮小船靈活的長處,火攻陳軍,最終取勝,陳友諒被亂箭射死。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舉為吳王,建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佈命令。因1363年張士誠早已自立為吳王,故歷史上稱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陳理最終出城投降。在吞併了陳友諒後,朱元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發表檄文聲討張士誠。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後投降朱元璋,平江成為孤城。於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圍平江,發動平江戰役。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后

平江戰役開始時,朱元璋築牆圍城,並造有三層的木塔樓,高過城牆,以弓弩、火銃向城內射擊,還設襄陽炮日夜轟擊。城內一片恐慌,張士誠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張士誠反覆無常,貪圖享受,對部下也十分放縱。平江被圍困的最後一天,張士誠弟弟張士信在城頭督戰,仍不忘享樂,坐在銀椅上飲酒,左右侍奉的人遞桃子給他,結果桃子還沒到口,恰好一炮打來,腦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勸降,都被張士誠拒絕。張士誠死守平江,糧盡後,以老鼠、枯草為食;箭盡後,以屋瓦為彈。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則展開巷戰相抵抗。最後,張士誠被俘,解往應天。朱元璋問話,他不搭理;李善長問他,他則破口謾罵。無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衛士以亂棍打死張士誠,東吳滅亡。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后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北伐中發佈《諭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朱元璋對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元朝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佔據它的門檻;然後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陝北、關中、甘肅可以席捲而下。北伐大軍按計而行。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粱,然後揮師潼關。朱元璋到汴梁坐鎮指揮。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后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大封諸將為公侯,部份追封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勳。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而後又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戰死的丁德興為濟國公,湯和為信國公、馮國用封郢國公。次年,朱元璋於雞鳴山立功臣廟,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后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二十七日進佔通州。八月,明軍進逼北京,元順帝帶領三宮后妃、皇太子等開健德門逃出大都,經居庸關逃奔上都。棄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草原。其餘庫庫帖木爾、李思齊等手握重兵勇於內戰的軍閥,在明軍攻來時,全部逃跑。蒙古在中原九十八年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中國再次迴歸到漢族建立的王朝的統治之下。同時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后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南京故宮),下遺詔:“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葬於紫金山明孝陵。洪武三十一年六月甲辰,上諡曰“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永樂元年(1403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諡“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一月朔,改諡“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后

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馬氏(1332年一1382年)八月初八,本名不詳,是歸德府宿州人,滁陽王郭子興的養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結髮妻子。1352年(至正十二年),在郭子興的主持下,馬氏嫁給了時為紅巾軍將領的朱元璋。馬氏婚後與朱元璋感情深厚。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創建帝業的歲月裡,馬氏和他患難與共。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后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於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氏為皇后。朱元璋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採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后勸止。對於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馬皇后總是婉言規勸,使朱元璋有所節制。馬氏保持節儉樸實的生活作風,冊後以後,仍親自帶領公主、嬪妃刺繡和紡織。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則,平時粗茶淡飯,縫補舊衣。嬪妃皆敬服,都將她比擬為東漢時的明德皇后。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后

1382年(洪武十五年)農曆四月,馬皇后突然抱病。八月,病逝,年51歲。同年農曆九月葬於明孝陵,諡號孝慈皇后。1403年(永樂元年)上尊諡號: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后。1538年(嘉靖十七年 [1] )加上尊諡號:孝慈貞化哲順仁徽成天育聖至德高皇后。馬皇后病逝後,朱元璋非常傷心,從此再也沒有立過一個皇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