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怎么才能做到意在笔先呢?

未央君一

何为“笔意”?

要明白什么是“意在笔先”,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笔意”!

“笔意”在一定程度上就属于专业范畴了,自然有些抽象,解释起来容易,理解起来就麻烦了一些。

每欲书字,喻如下管,稳思审之,方可用笔。笔者心也,墨者手也,书者意也,依此行之,自然妙矣。宋.陈思《秦汉魏四朝用笔法》

我们对笔意的了解,大多从别人的言论中开始的,某曰“此人作品有二王笔意,有孟津笔意,有元章笔意,深得坡仙笔意”云云。

那“笔意”,究竟是什么呢?

陈思言到“笔者心也,墨者手也,书者意也”,从中我们可以得知一二。

笔由心生,应以“心使笔”,说的就是对笔的控制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没有“信笔”的弊病。

而“信笔”就是我们常说的“下意识”“习惯”等不好的用笔习惯,统称为“信笔”。

大多人练字,都是按照习惯来的,没有在写字之前进行“刻意安排”,这就是“信笔”的一种表现。

练字是有顺数的,先要做到“刻意”才能求“无意”。

刻意就是不信笔,要在下笔之前就想好每一笔的形状,结构,以及大小,呼应等等。这在我们练字的过程中,算是“背帖”的过程。

每写一个字,要有出处,先回忆自己练习的过程,在下笔写出,才能达到“不信笔”。

去了“信笔”的恶习,才可谈用笔,笔意。

笔和意,都是通过心态表达出来的。

如果连习惯都控制不好,那无论怎么表达,都只是一种状态,只有控制住用笔的人,才能时二王,时颜柳,这个是不矛盾的,此为“笔者心也”。

至于“墨者手也”这是技巧层面,通过轻重,调锋等技法来实现,是手上功夫。当然,最高层次还是“出于自然”,依旧是建立在手上功夫成熟之上的。

而“书者意也”,则是说到了点子上,何为“书者意也”?难道书法是自己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吗?

非也。

书者意也指的就是“通篇的意境,格调”。“书”指的就是整篇作品也就是说,整篇的作品是通过一种意境来表现的。

这也就说明了,有些人单字写的不错,但是有人觉得“此字无神”,这是有原因的。

再有就是,当今很多传世名品,都有“意”上的表达,比如《兰亭》欢畅,《祭侄稿》悲愤,《寒食帖》凄凉,《韭花帖》惬意。

能在字中,表达出人的情感,心态,才是“意”。

所谓的笔意,就是说在写字,用笔时表达出自己的心态,匠心,情绪。

所谓的追求“二王笔意”指的就是追求,二王字的“风流倜傥”的风格,在起笔行笔收笔中非常干脆,流利,无拖沓之笔。

追求米芾笔意,就是寻那种风樯阵马,“刷”的感觉。

追求王铎笔意,就是求那种“跌宕起伏连绵不断”的用笔。

这就是笔意。

  • 对笔意的误解①:有谁的笔意,字就要像谁!

  • 这是错误的,有米芾风樯阵马的运笔,未必就要取米芾的字形,可只取运笔节奏和感觉。

  • 误解②:一篇作品只可有一家笔意!

  • 一幅作品,如有人能看出多家风格,是非常正常的,意是可以相容的。


笔意就是你想为整篇作品营造出什么样的感觉,为单个字营造出什么样的感觉。

如想让单字有风流之感,多应露锋入笔,笔势迅捷,如让字有雄浑之感,就应藏锋入笔,笔行缓慢而有力。

这个过程就是意在笔先。
意在笔先指的就是“思考”。

写字之前先要思考,做到心中有字的“成象”,谓之还未画竹便已“胸有成竹”。

对一字感觉之把握,对一篇字之把握,都是写字之前都要思考的。

有些人可能会说,如果古人都这么写字,没写一篇字都要思考半天,还不得累死?

事实就是这样,古人写字是成手,意在笔先不用思考,当时什么心态,写出来的作品就是什么心态的感觉。

所以王羲之写兰亭是文稿,颜真卿写祭侄稿是书稿,苏轼写寒食帖是诗稿。

我们想做到意在笔先,就是要学习古人用笔与心情的关系,不学会,如何能控制?

这和“信笔”是异曲同工的,不做到临帖多,乃至背过来的阶段,如何能做到“控制”?


相信大家一定看到过一种人这样写字,在写字之前,手拿着笔一直在空中“晃悠”,然后突然下笔入纸。

这其实就是已经完成了“意在笔先”的过程,他已经想好了作品要什么感觉,所以就开始发出动作,叫“笔势”。

笔势与笔意的关系很大,以后有机会在谈。就说这个在空中晃悠的动作,是“雄鹰捉兔”,现在空中盘旋,然后突然一下就下笔,这是一种笔势。

完成整个字以后,这种“刷字”或者风樯阵马的感觉,就是“意”。这就是所谓的“意”在笔先。先思考到,然后才能施行,最后才能完成。

为什么之前要引用宋朝陈思那段话呢?

如果不用那段话其实也可以解释的清,甚至用不了二百字就可以解释。

用那段话,只是想说明,用笔和意。

都是要通过“心”来控制的。

一定是建立在大量临习古碑帖的基础上才有的,熟悉了各家风格,想要用的时候,就用出来。

熟知了各种用笔,知道何样的用笔才能表现出那样的意境,随时可用出来。

这才是关键。

意在笔先,其实并不是初学者该思考的额问题,初学者应该先搞清“笔”,再搞清“意”。

最后才能谈一家之笔意,乃至多家笔意,直至达到“意在笔先”。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经验,如果对大家有帮助,点下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谢谢。


梁宇航


书画家姚建文

看了大部分书友谈的意在笔先,都很有道理。从笔意和谋篇布局,章法的高度,做了很多的论述,挺有启发的。

不过我想从较操作性的微观层面,谈两三点∶

第一,你在写的一个字,它应该是怎么样的意?意象,笔意?应该怎么样?蔡邕和索靖都有极精彩论述,此不展开啦。

第二,你即将要写的下一笔,和你正在写的这这一笔,以及前一笔,是什么关系?能否做到提前半笔把趋势整合起来,而不是每一笔孤立。否则,意从何来?一字无意,何来整篇之意?一笔无意,何来一字之意?没有前瞻一笔半笔,又怎能连绵成势?



第三,这个字和上下字,又是什么关系?角度,俯仰,大小,正歪,肥瘦,牵连?

我想意在笔先,既有宏观的一面,也有微观的一面,宏观看章法笔意,这个有专门的考究,不是意在笔先一句话能讲清楚的,古典章法有很严谨的体系和规则。其实,很多人对古人的意在笔先的原意,做了拔高,拔的太高了,就“大而无当”,搞得自己都糊涂了,别人也糊涂了,完全不具操作性。

不过,从操作性的层面,我想说的意思,就是一句话,你现在,能否控制到尚未发生的下一笔。能,就OK。若不能,一切高大上,都是泡影。

卫夫人的阐述如下,老前辈说的,其实是没那么高大上,但很实在,主要谈执笔法和轻重徐疾,不能出笔太草率,要心中有谱,悠着点来: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败。

其实,王羲之笔势论,说的意在笔先,也没有拔高到章法层面那么高,也是和卫夫人大致一样的意思,偏微观,只是,恰好放在章法预谋的章节,人们以为意在笔先是讲章法哈。




神秘烙剑许建锋

意在笔先,最早出现在蔡邕所作的《笔论》当中。他这样写道: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迷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老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苦利剑长戈,若强弩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谓之书矣。


蔡邕把作书之前,把字的形态神彩,预先设想成形,依形据势,然后书之,则无不达意。

如果写字不做思考,笔在意前,任笔游走。不先设想字形字势,笔过去了,才知道点画位置不在它们应该在的地方,完全凭空书写,便无法度。


卫夫人所著《笔阵图》,对意在笔前的方法是这样描述的: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败。


心急而手缓,不及想而动手,心手不能协调运作,肯定不能写好字。笔未动之前,先把要写的字构思设想,然后再写,则无不佳。


子衿tjk

这个问题提的非常中肯。我们知道,书法讲究胸有成竹,忌任笔成行,所以必须做到先有知和识,以知和识做为心挥手运的心挥之源,也就是郑板桥所说的胸中之“竹”。书法创作中的意在笔先的“意”就是胸中之竹的“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书法之法的“法”。有了这个“法”也就有了意在笔先的“意”。说到这里,我们不难理解,就是通过临摹学习获得的书法理论知识及书法技法知识。这里的技法一方面包括执笔、用笔、结构技法,也有点画的造型与规律,另一方面还有单个字形与通篇作品的章法知识。


当我们通过描红、临摹(对临、背临和意临)掌握了丰富的书法理论知识、技法已经实践经验,还有通过学习艺术、文化知识获得的艺术观念,审美情趣、理念,加上自己的情思,就完成了书法艺术创作意在笔先之“意”的基础。如此以来,创作书法作品就可以做到意在笔先了。





翰墨书道

齐白石作画有向纸三日的传说,创作非易事,面对一张纸画家已经无数次的在脑中画过了。书法也如此,古人言不可信笔。创作须先会欣赏,学习前辈的字法、章法,当你创作几个字或一首诗,首先脑中已经有了古人经典,然后根据创作的起、承、转、合与情感的步步深化,作品也就随之而出,既在意中也会有出出乎意外的佳作!


乾坤堂主

在中华武术中,有一种功夫叫意念功。

望梅止渴的故事,说是曹操带兵打仗,到了半路没有水了。曹操灵机一动,告诉所有的士兵说,前面有一个梅林,大家听到这个,口水都流了出来,一下子大家都精神起来。

书法中的“意在笔先”也是同样的道理。下笔之前,想一下所写笔画的长短,字的形态到底是正方形的,长方形的还是扁方的,做到心中有数,写起来就能够游刃有余。



这个所谓的意念,如果运用在战争中就叫做,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京东千里行书法

心照不宣这位友好。问,书法怎样才能做到意在笔先? 试问这位友,你喜欢吃玉米棒子吗? 你如果喜欢并有所尝试,这一问题就不难解了。玉米棒子,固然是没有老去,而且甘甜香可。玉米棒子你打算怎么吃,烧吃还是煮熟吃,这个你在心里早就有底了。无论两种吃法,大众都很喜爱的一种美食。书法的意在笔先,也就是以上同样的道理。你在未落笔之前,如果没有思想,没有通过千辛万苦对书法的励练及体会,你是下不了笔的。假如,笔先意在后,这是涂鸦的字,不叫书法。书法的意在笔先,也就是这样的道理。


郁香墨

跟据我自己的体会,“意在笔先”至少应该有四层意思,一是指经过反复练习之后的“熟”;二是指应有的变化全在可掌控的范围之内;三是指对“出乎意外”的适时“承接”和“补救”;四是对诗文的深刻理解和体悟,以及情绪的配合。反正,不管怎么说都不是提前设计、安排或形成固定模式。


史介鸿

对于这个问题不用想得神乎其神,你只要做到一点就够了,那就是对一个字的结构烂熟于心,所谓"熟"就是要对每一个笔画位置、顺序、型态完全了解,这样你就能在写的时候气息畅通,写得多了自然意在笔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