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流动社会的秩序》一书读书笔记及读后心得要点

点击上方“蓑翁论书

”蓝字,即可关注本公号。

论书|《流动社会的秩序》一书读书笔记及读后心得要点

读书笔记:

序言P3对工人工头经济强制的人身依附关系的质疑,对领工制的深入分析,P4彝族农民工对用工的适应,有路径依赖,也有对传统的发扬与创新,P5对合法程序的质疑,P6对解决用工群体性事件的建议,P8古今民族融合与隔离问题的对比分析。

P2对领工制的界定与引入,P2-3媒体的想象性煽动与真实情况的调查,P5南都将领工制与奴隶社会体制的错误勾连,P6用工企业眼中的彝人优劣,P7彝人高度的群聚性,P8经济史视野看领工制,P12本研究的两大理论来源——未完成的工人阶级理论、市场化与社会的反向运动理论,P28本研究的三方面基本假设。

P34彝人的人口分布,P37彝人的畜牧重于农耕的观念,P40凉山彝区——全国重点贫困区,P43彝人社会等级制度的演化,P46黑彝与白彝的等级差别,P48家支在珠三角彝族劳工中的复兴,P54彝人当代流动分为自发迁居农民和外出务工经商两种,务工彝人的主要涉足行业,P59彝人和珠三角通过国家的整合,在基本理念上相互认同。

P66广东模式的国家主导性,P74代工企业的低端属性与劳动密集性,P76从福特主义到后福特主义,P80代工转包生产体制是劳动力市场混乱的根源,P84彝族劳工属于临时工中一种特别的派遣工,P85未完成的工人状态,P90临时工与正式工的人事体制区别,P92正式员工—学生工—以彝人为代表的临时工的差序劳工体制。

论书|《流动社会的秩序》一书读书笔记及读后心得要点

P95领工制的历史生成脉络梳理,P97彝人劳工采取包工制的原因分析,P101彝人去珠三角打工时间开始较晚的原因——空间距离和社会文化距离,P102彝人向珠三角劳务流动的四类原因——讨生计,开启新的生活,城市生活的诱惑,波动市场的影响,P122彝人领工制的发展过程,P130推进领工制快速发展的原因——市场的动力,政府的推动,P142领工制的裂变,彝人劳务派遣公司的发展模式,P153领工制探讨的小结。

P157波兰尼对市场社会的批判,P159彝族劳工的无处为家,P169彝族劳工的生存状态——在工厂、旅店再到工厂之间不停转换,P170彝族劳工社会里的弱肉强食,P174黑中介的泛滥,监管不力,P178彝族劳工的临时性关系网络,P180劳工跟工厂之间的松散关系,P184彝族劳工的精神生活——娱乐与寻求同质化共同体,P191工头在领工制当中的核心地位,P194彝族劳工的低文化水平,P200通过工头出面向工厂结工资,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出现工厂赖账,P205彝族劳工的群内强关系、群外弱关系,P211工头在彝人家族跟工厂之间的协调与利益弥合,P219劳工补偿正规程序的效率有限,P220工头之下的次级角色——带班,P226工人的抵抗方式——生病、被开除——弱者的武器(斯科特),P228回家过节成为工人重新选择的机会,P230流动的彝人共同体的维系方式——日常性聚会、节日聚会、礼仪聚会、家支聚会,P239少数自己进场的彝族员工,P244共同体归属是彝人选择领工制临时工的重要原因,P247公共服务的严重缺位,P250身份证缺失的影响与原因。

P258领工制内部秩序越发混乱的原因——带工成本不断增加,挖工人现象越发严重,对用工企业的选择更加灵活化,P270内部的威胁、敲诈与绑架,P276彝人工头发起的群体行动的两种情况——工头跟劳务中介的矛盾,彝人群体对工厂不满而发起抗议,P293以家支为中心的群体秩序再造,P296以省籍为基础的聚会和以家支名义召开的聚会,都是为了强调内部团结,拓展社会资本,相比之下,家支聚会更具生命力,P305家支制度与领工制度的结合,增强了博弈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劳动力市场对彝人群体的排斥,家支聚会的主体是工头,新家支组织内部的权力等级与差序格局,P313凉山农民工商会的建立,P318新家支组织的兴起——市场与社会的深度嵌合,彝人自发性的秩序重构。

论书|《流动社会的秩序》一书读书笔记及读后心得要点

P325彝人以领工制为基础,整体嵌入珠三角的社会和经济结构之中,领工制团体的脱嵌与嵌入,P328中国农民工——未完成的无产阶级化,P330彝人劳工抗议行动的特殊性。

P333打破对于彝族劳工的妖魔化形象建构,P335领工制的市场化与社会性。

读后心得要点:

1.媒体、用工者以及彝人自身眼中的彝人劳工形象——市场化媒体对于彝人劳工形象的建构偏差——对待同一社会事实,媒体报道与学术研究的不同操作思路与侧重点

2.学术研究如何践行知行合一——马克思的第十一条论纲:学者们都在解释世界,但重要的是改变世界——如何避免为理论而理论的纯修辞式学术——完全基于田野调查展开的学术研究,值得赞赏——理论来自社会现实,超越社会现实,最终又要回到社会现实当中去检验

3.作为少数民族的研究者,如何处理“进得去”和“出得来”(费孝通先生语)的平衡问题——“进得去”方面有独特优势——因为同理心,是否会对田野素材的解释出现偏差——对彝人劳工的晕轮效应——“出得来”方面,是否存在不足?——彝人劳工的群体性行动与治安隐患,有无自身的教育程度低下,相对于珠三角地区汉人居民的异质性等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对于彝人劳工生存状态的解释,是否存在矫枉过正?值得商榷

论书|《流动社会的秩序》一书读书笔记及读后心得要点

4.两点遗憾——其一,对于领工制的脱嵌与嵌入,是否存在进一步深入的可能?——对彝人劳工群体的分析与论述很充实,异质性方面介绍全面,而相对于全球资本主义时代背景下,彝人劳工作为珠三角劳工大群体的一员,同质性讲述不足——资本、权力与彝人劳工境遇的关系,论述显得克制而保留——其二,关于“未完成的工人阶级”理论,尽管作为全书的主导理论,但分析阐述的内容篇幅过小,未能展开——彝人劳工的农村户口与农民属性,对于他们的行为特点、维权方式与生存状态,具体有哪些影响?城乡二元体制的人为分隔,是如何影响彝人劳工在经济生产链条中的位置与角色的?——细致有余,宏大层面的叙事与分析,显得不足

5.结语:扎实的田野调查,基于现实的理论推演,对彝人劳工群体这样的弱势族群的人文关怀,都非常值得赞赏——期待这样具有温度和厚度的劳工社会学作品,能够更多涌现

2018.4.27晚整理于竹林斋

如果对本文感兴趣,欢迎朋友圈,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