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加薪的永遠不是老闆

1

辦公室贏家的真相

如果你想進大公司拿高薪,只有能力和衝勁兒是遠遠不夠的。

不要動不動就抱怨自己工作很努力但是薪水很低,不要動不動就去要求你的Boss給你加薪,拋出幾個問題給你,你看看你加不了薪是因為老闆的問題嗎?

假如你現在是公司 CTO,你們 APP 產品今年數據很好,部門年終獎有機會大幅提升,你有信心通過一份「年度工作報告」,給兄弟們加薪嗎?

很有趣,提出這些問題後,很多人開始說自己並不一定要做高管。OK,那現在你是董事長秘書。

你們董事長被臨時通知參加高規格政府會議,國務院副總理在場,省長陪同,需要你馬上起草一份「會議發言稿」,你有信心快速搞定嗎?

或者你負責公司某次年會的籌備,這再普通不過了,你想請一個知名歌手駐唱,你有信心寫好一份財務預算審批方案嗎?

而這些日常工作場景的背後,其實是一項被嚴重低估的職場能力:溝通與表達能力,尤其是文字表達能力。

給你加薪的永遠不是老闆

你在大公司的薪水和地位,取決於你能說服多少人,能夠調動多少人,這也是職場贏家的真相。

如果你想在大公司混得好,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甚至要超過你的業務能力本身。

如果你是那種經常說話不過腦子的人,應該不適合大公司的。

情商不夠,高薪與你很遠。

2

真正的高薪工作是以“倍數”為計量單位

身體勞動力創造的價值是有天花板的。一個人再厲害,依靠雙手勞動所能產生的價值都有極限。

比如裝配技術再嫻熟,也很難1分鐘打包20個產品;數字計算能力再牛逼,也不可能一個人審計完全年的財務報表;基礎代碼寫得再溜,也不會一個人頂一個產品團隊。

這些工作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高重複性,低創造性。它們產生的價值,和時間呈正相關增長。時間越久,工作的完成度越高,產生的價值越大。

而以時間為價值計量單位的工作,未來都會被技術所取代。身體勞動力的極限將會被機器打破。

真正高薪的工作,以“倍數”為計量單位。

這是什麼意思呢?

員工在工作崗位上創造的價值,要具備能夠成倍放大的特徵,從而實現企業價值的規模化增長。而具備這種“倍數化”能力的員工,才有資格獲得極高的薪水報酬。

這和經濟學中“規模經濟”的概念很像。

比如開設一家工廠的成本包括場地租金,生產流水線架設,生產原材料,工人工資等。

其中場地租金,生產流水線架設都屬於固定成本(不隨產量的變化而變化,生產1件產品和生產100件產品都是花這麼多錢)。生產原材料和工人工資屬於變動成本(跟隨產量的變化而變化)。

假設生產流水線開動一天的固定成本是200萬元,一天生產1000件產品,需要10個工人。其中一件產品的原材料成本是500元,一個工人一天的工資是200元。

那麼生產一天的總成本是:

2000000+500*1000+200*10=2502000(元).

生產一件產品的成本就是:

2502000/1000=2502(元).

現在還是同樣的生產線,但一天需要生產2000件產品,工人也相應要增加到20人。

這時生產一天的總成本就變成:

2000000+500*2000+200*20=3004000(元).

生產一件產品的成本也相應變成:

3004000/2000=1502(元).

生產1000件產品的單位成本是2502元,而生產2000件產品的單位成本是1502元。這裡的關鍵在於,改變的變動成本對產品單位生產成本只有微乎其微的影響(下圖中黃色虛線框)。

而巨大且不變的固定成本,攤薄了整個產品的單位生產成本。分子不變,分母大幅度增加,除下來的成本當然就是減少了(下圖中藍色的虛線框)。

給你加薪的永遠不是老闆

這就叫規模經濟:規模增長越多,單位成本越低。

現在投入200萬的固定成本,生產1000件產品和生產2000件產品,後者單位生產成本還更低。你是老闆你會怎麼做?

當然是儘可能多接訂單,擴大生產規模了!生產1000件不夠,還要生產4000件,5000件......讓單位生產成本不斷下降,這樣利潤才會不斷上升。

這個道理放在職場裡同樣適用。

高重複性,低創造性的工作,就是企業生產的“變動成本”。

因為個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極限的。當生產規模擴大,員工人數也要相應增加,單位成本並沒有降低,有時反而還會升高(如果招到不靠譜的員工)。

這時作為企業的經營者,當然希望用技術來一勞永逸解決這個問題,降低成本了。

而擁有倍數化能力的員工,就像生產流水線這種“固定成本”。

他產生的價值能夠不斷複製到多個項目和領域中,從而給企業帶來成百上千倍的價值回報。

即使他拿著極高的薪水報酬,最後在計算收益時,反而還降低了企業的單位生產成本。

這就是倍數化的魔力,也是個人效能規模化的典例。

因此你的個人能力價值決定了你畢業5年後職場的上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