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在漢中抵抗曹魏40年,為何到姜維手中一個月就丟了?

YANGHUA-2046

首先說,

魏延鎮守漢中只有8年而不是40年,起點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漢中沔陽自稱漢中王,之後留魏延在漢中鎮守,終點是到蜀漢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進駐漢中,魏延任諸葛亮的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諸葛亮進駐漢中後一直沒有再回成都,漢中方面的事務都由諸葛亮說了算,鎮守漢中的主要職責已經與魏延無關了。

先說魏延守漢中。

魏延在8年中之所以能守住漢中,主要是因為當時天下形勢決定的。劉備稱漢中王后發生了關羽失荊州事件,之後劉備率兵報仇,再之後劉備死了,蜀漢與孫吳恢復了關係,當時的焦點在荊州。

在此期間曹操也死了,兒子曹丕接班,曹丕把打擊重點放在了孫吳,先後三次南征,漢中並不是曹丕關注的重點。

也就是說,魏延鎮守漢中期間漢中沒有面臨太大的外部威脅,這是魏延順利完成鎮守漢中任務的關鍵。

再說姜維鎮守漢中。

這是必須回顧一下姜維與漢中的關係,釐清基本史實。諸葛亮死後,姜維“還成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根據這個記載,姜維沒有去鎮守漢中。

到了延熙元年(238年)姜維才“隨大將軍蔣琬住漢中”,但“琬既遷大司馬,以維為司馬,數率偏軍西入”,姜維這時雖到了漢中,但並不負主要責任。

蔣琬死後費禕為大將軍,他對姜維提出的北伐並不熱心,姜維難有太大作為。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這就是姜維面臨的主要問題:上面沒有人支持,孤掌難鳴。

而此時天下形勢又發生了新的變化,漢中成為南北爭奪的焦點,曹真伐蜀、曹爽伐蜀雖然都失敗了,但漢中成了曹魏攻擊的重點方向。

諸葛亮在世時,魏蜀之間呈“蜀攻魏守”的態勢,諸葛亮去世後曹魏慢慢改變了策略,也發起過主動進攻,鄧艾主持西線戰事後,雙方呈對攻狀態。

進入對攻後比的就是綜合國力了,在這方面蜀漢顯然差得遠,姜維後來雖然以大將軍的身份主持全國軍事,但面對綜合實力強大的對手,他也難有太大作為。

除此之外姜維還面臨著內部的掣肘,後主劉禪親政以後重用宦官,姜維勸阻不聽,姜維感到了害怕,這是因為,蜀漢內部政治生態已今非昔比,姜維在蜀漢沒有根基,蜀漢本土勢力越來越壯大,姜維其實空有其名。

最後說說景耀六年(263年)魏蜀之戰。

這是蜀漢的最後一戰,雖然蜀漢失敗是必然的,但就戰術層面而言,蜀漢方面也有失誤,主要出在用人方面。

當時魏軍分三路進擊蜀漢,分別是:

  1. 由徵西將軍鄧艾指揮,從狄道進攻沓中的姜維,拖住姜維所率領的蜀軍主力,讓其不得東顧,這路人馬約3萬人;

  2. 由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領,從祁山方向進攻武街的蜀軍,目的是斷絕姜維的退路,這路人馬也在3萬人左右;

  3. 由鎮西將軍鍾會指揮,分別從斜谷和駱谷進攻漢中,這路人馬在10萬人左右。

從以上部署看,鍾會這一路是主力,其它兩路屬於配合作戰。此時,姜維應該坐鎮漢中才對,但他卻遠在沓中,這項人事安排很成問題。

就姜維來說,這並不由他來選擇,他很無奈。但即使如此,在魏軍發起總攻前姜維預感到漢中會有危險,仍然上表後主,請求派遣張翼、廖化分別駐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防患於未然。

姜維是蜀漢的大將軍,全國武裝部隊的總司令,按理說這個命令他可以直接下達,但現在也只能是提建議。這個重要的建議,因為宦官黃皓聽信鬼神,認為敵軍不會來而作罷,對於姜維的上表蜀漢“群臣不知”。

鍾會率軍進入漢中平原後,發現蜀軍主動退至各個據點不出來交戰,於是命魏將荀愷、李輔等各率一部人馬包圍了漢城、樂城等要點,自己西出陽安口,攻擊陽平關。

魏軍圍住漢城、樂城,但久攻不下。鍾會無耐,寫信給守衛陽平關的蜀將蔣斌勸降,蔣斌是蔣琬之子,拒絕投降,但手下將領蔣舒卻獻關投降。

蔣舒原來是武興督,沒什麼戰績,也不知道是怎麼疏通了關係,被安排協助關中都督傅僉守關,這項人事安排也很有問題,直接導致了漢中的丟失,而這時姜維並不在漢中,所以他與丟失漢中沒有關係。

接下來,鍾會指揮人馬佔領漢中各處,在路過定軍山時,鍾會聽說諸葛亮埋在這裡,鍾會特意派人前往祭拜,並下令軍士不得在諸葛亮墓的附近牧馬砍柴。

姜維率領的蜀軍在沓中被鄧艾等糾纏,無法抽身,看到漢中情況危急,姜維於是指揮眾軍拼死回援,鄧艾命王頎率部緊追,姜維率張翼、廖化等各軍集結於劍閣。

姜維之所以沒有向漢中馳援,是因為戰事發展得太快,鍾會已奪取了漢中的多數地方。

回顧以上丟失漢中的經過,可以看出,失漢中跟姜維其實沒有太大關係,姜維作為蜀漢大將軍按理說應該對漢中之敗負責,但他這個大將軍其實只是個“沓中軍分區司令”,負不起那麼大的責任。


南門太守

本質上,魏延和姜維都沒有錯。我們首先來看看兩人守備的策略。第一,魏延。在劉備取漢中後,將蜀地連成一片,而當時劉備沒有派性格急躁的張飛鎮守,反而提拔了魏延。對於魏延來說自然是感激涕零。當時魏延就說“如果曹操親自來,我就為大王抵擋住他,如果只是將領來,我就為大王消滅他”。從這可以看到,魏延守漢中,著眼點就是守好漢中。因此,其策略上就依靠漢中崇山峻嶺的地勢,組建了幾道銅牆鐵壁的防線,一道防線比一道更加難破,即使丟了一道防線,漢中仍然固若金湯。所以,魏延守漢中很成功,在其任內,魏國不能進。此後,王平等守漢中依靠的也是魏延留下來的幾道防線工事,阻擋住了魏國大軍的進攻。所以魏延的守備還是很有效的。魏國為此也識趣,很少敢來挑釁。所以守備一直穩固。



第二,姜維。姜維上任後,他的軍事思想就不一樣了。因為他要繼承諸葛亮遺志,以攻為守,繼續北伐中原。因此,他強調的是進攻,是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因此,當姜維守備漢中的時候,就放棄了魏延幾道防線壁壘的策略。轉而使用積極的進攻手法,依靠漢中地形,關門打狗。主張讓魏軍打進來,然後蜀軍固守漢城,樂城等要塞,然後在背後打游擊,斷糧草。讓魏國人有來無回。從客觀來說,姜維的這一策略也是非常英明,可謂是萬無一失的。但是,因為在最後執行的問題,出了大錯。使得敵人進來了,沒能關門打狗,反而讓魏軍長驅直入,一個月就丟了漢中,使得蜀漢門戶洞開,最後滅亡。


第三,需要說明的是,姜維雖然丟了漢中,但是並不是因為其能力不行。實在是蜀漢後期,國家已經陷入了倒退。沒有了前期的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因此,在魏軍攻來時沒能阻擋。而且,在魏延守備時期,曹操沒來進攻,到曹丕,曹叡時期也都是蜀漢出漢中進攻,而魏國根本就沒有進攻。到諸葛亮死後,司馬懿也沒有進攻過,所以這也是魏延命好。而姜維就不一樣了。姜維守漢中,蜀漢江河日下,而此時司馬懿家族完成權力爭奪,更是建功立業的好時機。而且遇上鄧艾,鍾會兩大名將,不敗才怪呢!


歷史真相背後

這個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魏蜀雙方的戰略方針都有所改變。

在魏延鎮守漢中的年代,曹操是奪取漢中之後主動走人的,當時的魏國是在實行戰略收縮的。為什麼?因為曹操這個時候圖謀代漢,內部不穩,荀彧、崔琰等名士,耿紀、金禕等漢朝遺老連番發動反對曹操的鬥爭,而劉備、孫權也趁此利好不斷的進攻,曹操在漢中、荊州、淮南三條防線上遭受劉備、孫權的輪番進攻,有所不支。

這個時候,漢中的地勢,從北方來看是交通不便,如果屯大軍在漢中,補給費力,且在群山之中,容易被分割包圍,不能策應東部戰線。從南方來看,則蜀道本來艱難,進出漢中雖難,但也不比蜀道更難,所以必須奪到手裡。

因為曹劉雙方對漢中的看法不同,所以爭奪漢中的決心也不同,最終以曹操主動退卻收場,劉備奪取了漢中。此後曹操對西部戰線採取守勢,在中部荊州戰線做掉了關羽,所以這時魏延哪怕守衛的部隊不多,曹軍也不會大舉進攻漢中,自然守得住了。

後來諸葛亮北伐時代,魏國貫徹西守東攻的戰略方針,西部戰線勉力招架,自然也不會去攻打漢中。到諸葛亮死後,魏國曹爽有發動漢中戰役,但是受阻於蜀將王平,不得不退兵。

雖然這個時候魏國的方針變化了,開始進攻蜀漢了,但如果蜀漢的方針不變化,漢中還是很難攻下。魏延的防守策略是派兵佔住所有的山谷通道,避免把魏軍漏進漢中,但姜維認為這種辦法雖能守住漢中,卻不能獲利,不如把魏軍放進漢中,拉長他們的補給線,堅守漢中的漢、樂二城,等到魏軍不及發生危機以後再追殺,可以得到大勝,其實就是拿漢中當誘餌。另外從漢中守軍裡勻出來的多餘的部隊也可以用來北伐。

但是當魏軍大舉伐蜀時,蜀漢已經人心盡失,魏軍人數眾多,殺入漢中後圍住漢樂二城,繼續南下。這樣漢中就是去了誘餌作用,全部被魏軍奪取。然後在此基礎上,鄧艾得以偷渡陰平,滅亡蜀漢。


文史宴

兩人的戰略思想不同。。

魏延守漢中的策略,是層層設防。他依靠漢中的崇山峻嶺,建設了堅固的城池堡壘,組成了一道完備的國防線。這道防線“拒敵於國門之外”,魏軍不能前進一步。歷史證明,魏延的防禦戰術是很成功的,這道防線多次擊退魏軍進攻。

姜維則是另有打算。他覺得魏延的方法,只能被動防禦、擊退魏軍,不能有更多的戰果。他想玩一票大的,要“誘敵深入、關門打狗”。他主張放棄漢中多數的堡壘、據點,蜀軍退守漢城、樂城、陽安關,只在這幾個據點抵擋魏軍。同時,對魏軍堅壁清野,並留部分蜀軍在魏軍後方打游擊。魏軍進入漢中盆地後,想進攻,攻不破漢城、樂城;四處找不到吃的,後勤補給線又太長,必然不能長期堅持。等魏軍後撤的時候,守城蜀軍發動反攻,外圍打游擊的蜀軍斷絕其後路,可一舉殲滅魏軍。

個人認為姜維的戰術沒有問題。蜀國滅亡不是他的鍋。要怪只能怪劉禪、黃皓。


國史拾遺

我們來看看蜀漢拿到漢中219年,到蜀漢滅亡時候263年,都任命了哪些漢中都督。

魏延219年-234年,吳懿234年-237年,王平237年-248年,胡濟248年-263年。

特別要指出的是,諸葛亮在北伐的前一年,也就是建興五年,公元227年就已駐紮漢中,也就是說227年-234年,諸葛亮是實際的漢中最高長官,那麼魏延就是219年-227年,一共是8年時間。

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看出魏延掌控漢中時間8年,沒有像題主說的40年,即使算上魏延被任命為漢中大守算到他被殺,也只有15年時候,遠達不到40年。

為什麼魏延能守住漢中呢?當時劉備在選擇漢中太守的時候,出人意料的沒有選擇大家所認為的張飛,而是選了魏延。

魏延的口氣也是很大,說如果是曹操親自來了,我就為漢中王抵擋住,如果是他派其他將領率十萬部隊過來,我就將他吞併了。可是在魏延鎮守漢中的時候,魏軍沒攻過來過,他當然抵擋得住了。

那麼魏軍前前後後來了幾次呢,一共是三次,第一次是230年,曹真率領三路人馬進攻漢中,但是途中下了大雨,走了一個月,才走了一半路途,實在受不了,就直接撤軍了,連漢中的大門都沒見著。

第二次是244年,曹爽為了提高自己的軍功威望,就率了七軍魏軍進攻漢中,可是漢中的王守和費禕據險而守,曹爽他們過不來,曹爽的手下為進為退吵個不停,最後還是撤軍。

第三次就是263年,鍾會鄧艾帶著近二十萬大軍進攻漢中,姜維就改變以前據敵於漢中之外的作法,因為那種只能禦敵,不能殲敵,直接把魏軍放進漢中,然後據守漢樂二城,他認為,這樣就能夠打擊敵軍補給線,這樣就能獲得大功。

但是這種做法就有兩個問題了,像鄧艾從陰平進入內部,姜維就不得不分兵去救援,那麼劍閣就守不住了,另外魏軍的數量實在太多。所以姜維的這一手安排,直接被鄧艾的度陰平直接破掉了,自然導致蜀漢的滅亡了,所以確實是姜維的佈置有問題,心太大。

 


歷史簡單說

魏延在漢中抵抗曹魏40年,為何到姜維手中一個月就丟了?

因為魏延守漢中用的是“實兵諸圍”禦敵於國門之外,而姜維用的是“殄敵之術”把敵人放進來,關門打狗,和馬謖一樣,書呆子一個,焉能不敗。諸葛亮又看走眼了。

1. 漢中,重於荊州。

楊洪曾對諸葛亮說:“漢中是益州的咽喉要地,關乎生死存亡,如果沒有漢中就沒有無蜀國,此家門之禍也。”(《三國志》卷四十一《楊洪傳》)

如果成都是蜀漢的心,那麼漢中就是蜀漢的肝,而荊州則是臂膀。

胳膊斷了,頂多是個殘疾,而心肝丟了就沒命了!後來歷史證明,荊州丟了,蜀漢再也無望中原,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無功而返;而漢中失守後一個月,蜀國就亡國了。

2. 魏延鎮漢中,實兵諸圍以禦敵於國門之外。

《三國志》說:“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其制。”。


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歷時兩年的漢中之戰落下帷幕,曹操退軍,劉備得漢中全境。七月,劉備自立漢中王,提拔牙門將軍魏延任漢中太守,相當於警衛營營長直升為軍區總司令,全軍一片震驚,連張飛都覺得這個位置非自己莫屬。一日,劉備大會群臣,請魏延發表任職感言,魏延朗聲答道:“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這豪言!這壯語!魏延卻也不辱使命,整兵礪馬,修築要塞。後來,關羽走麥城、劉備敗夷陵,“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漢中卻巋然不動,這期間曹魏甚至都沒有碰它的念頭。

3.姜維守漢中,漢中失守,導致了蜀國的滅亡。


漢中失守,姜維是脫不了干係的,他沒有遵守"錯守諸圍",據敵於外的舊制,認為"適可禦敵,不獲大利",為了"獲大利",他採取"斂兵聚谷",堅壁清野的戰略,等敵人撤退時"與遊軍併力搏之"。

這套方案的深層次意思是:本來蜀漢兵力就緊張,還要在漢中外圍放那麼多人,敵人也不來進攻,白白浪費。不如撤掉外圍,補充我大將軍姜維統帥的機動兵力,萬一敵人來攻,胡濟你們守好幾個關口堵住敵人就行,我自會派機動部隊待敵人糧草耗盡時一舉將其殲滅。

這個戰略構思固然巧妙,但是人家司馬昭偏偏抓住了你主力不在漢中這個時機,這樣由於蜀軍兵力不足,無法固守關隘,不但原本堅壁清野的戰略無法實現,反而使魏軍輕鬆的進入漢中腹地,用了極短的時間的就拿下漢中全境。另外,成都方面命令漢中部隊不在外圍抵抗,全線退縮也可以看作是在執行姜維的計劃。

漢中失守後,姜維退守劍閣,魏將鍾會率十萬大軍強攻劍門,鄧艾偷渡陰平,直趨成都,劉禪不戰而降,蜀國滅亡。

4.對姜維這一戰略部署的歷史評價。

《通鑑集覽》稱之為“外戶不守,而卻屯以引敵,且欲俟其退而出擊之,真開門揖盜之見。”

宋元史學家胡三省稱之為“自棄險要,以開狡焉取疆之心。”

劉友益說:“維之失計,漢所亡也。”

寧郭允蹈在《蜀鑑》中論道:“蜀之門戶,漢中而已。漢中之險,在漢魏則陽平而已。武侯之用蜀也,因陽平之圍守,而分二城以嚴前後之防。其守也,使之不可窺;而後其攻也,使之莫能御,此敵之所以畏之如虎也。今姜維之退屯漢壽也,撤漢中之備,而為行險險僥倖之計,則根本先拔矣異地鍾會長驅直入,曾無一人之守,而敵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鄧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知者而能見。嗚呼,姜維之亡蜀也,殆哉!”


謝謝關注,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給歷史卸妝的姑娘

魏延在漢中抵抗曹魏四十年,為啥到姜維手中一個月就丟了?

這問題也是把人問得沒話說了,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奪取漢中後,出人意料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 建興十二年(234)魏延被馬岱斬於漢中,滿打滿算這期間魏延壽命只十五年,而且魏延還曾被封涼州刺史,丞相司馬,前督部等,跟隨諸葛亮多次北伐。不知道這四十年咋算的?事實上,魏延任漢中太守剛十年,即建安二十四年(219)到建興七年(229),229年以後的漢中,與魏延已經沒關係了。



魏延守漢中十年,沒出大紕漏,既有魏延付出的心血,也有敵軍這一段消停息戰,地形地利因素。這期間,曹魏經歷曹操曹丕去世,曹丕曹睿繼位,將領換代,沒有大舉進攻漢中。漢中地形十分有利防守,只要關鍵位置設置關卡,布好兵力,攻擊器材,縱有千軍萬馬也難通過。這就是當初曹操那麼強大的軍力,在漢中遇到張魯那貨,都差點放棄的主要原因。還有後來的王平,也曾經在漢中創造以三萬人大敗曹爽十萬大軍的記錄。這種策略可以概括為一句話“禦敵於國門之外“。就是在險要隘口設防,多層次把守,即使丟一個也沒關係,不影



響防禦安全。但如從殲敵角度看,屬於擊潰戰,效果比較差。姜維正是從殲敵出發,加築漢城,樂城,意圖把敵人放進漢中,然後關門打狗,從後方增調大兵,以局部優勢擊潰消滅敵軍。應該說這想法不錯,但有個關鍵,就是關鍵隘口不能丟,這既是切斷敵軍援兵的卡口,也是關門堵敵退路的閘門,一旦出了意外,那就是敵軍源源不斷擁入的通道。以蜀國的國力,沒法形成局部優勢,到一定程度支撐不住時,就成了丟城失地導火索,也成了被人詬病的話題。



此外,說姜維一個月丟掉漢中也不確切。這是從魏軍進攻開始算的,如果說姜維責任的話,應該從延熙十九年(256)姜維遷為大將軍,執掌軍權起算,那到263年也有七年,就不是一個月。但漢中丟失,姜維還是有責任的,就是陽安關兩位守將傅儉,蔣舒都是姜維挑選提拔的,在魏軍攻打的關鍵時刻,蔣舒叛變投敵,傅儉獨力難支,戰死沙場,加速了漢中被敵軍攻佔,說明姜維識別人材方面是有缺陷的。(6:05)


流譽後

正所謂時也,運也。蜀漢以實力較弱的一方能在漢中抵抗曹操40年,既有雙方人力財力等實力消長有關,也與兩國國內情勢密不可分。

其一,相持初期,蜀漢因初建國,勵精圖治,有強烈的危機和憂患意識。作為領頭人的劉備在戰略目標上以恢復漢室為己任,因長期受曹魏政權追趕壓迫,認識比較清醒,以守勢為主,恢復百姓生計,積蓄力量,徐圖進取。此時文有諸葛,法正,李嚴等人盡力輔佐,武有關張趙馬黃魏等人全力守備,所以即使曹魏來攻,也沒有什麼機會。

其二,相持中期,雖因劉備伐吳元氣大傷,但諸葛亮因能全力施展才華,經過多年休生養息並外結東吳戰略得當,所以實力有所恢復,武將中雖關張黃已不在,但魏延,趙雲,馬操尚存,張苞,關興,王平也都可用。此時曹操政權內部爭鬥加劇,曹操,曹丕死後,曹休,曹真等曹氏皇族和權臣司馬氏之間明爭暗鬥,一定程度上掣肘了對外的攻勢。但曹真等人志大才疏,曹氏第三代繼承人缺乏進取,耽於享樂。所以,諸葛亮看準它們內部問題主動進攻,試圖恢復中原六出祁山,故此時表面看起來是蜀漢佔了上風。

其三,雖然蜀漢採取一定的攻勢,但就兩國國力而言,蜀漢完全是剛吃飽了肚子就想擴張,基礎很不牢靠,很多隱患,危險都被強大的戰爭動原掩蓋或說被孔明的雄才大略擺平了。而反觀曹魏陣營,地處中原,地勢廣大,政權穩固,人才鼎盛,雖曹三代又些驕奢,但尚在可控範圍,國力並沒有太多消耗。倘此時蜀漢能自我休養以守為主,觀釁而動,或許曹魏貴族和司馬氏之鬥會是另一結果。而因為蜀漢相攻,魏政權不得以而起用司馬懿,遂使司馬氏做大,並埋下統一蜀漢的伏筆。

其四,就魏延和姜維而言,在謀略上姜維肯定要超出魏延,否則以諸葛亮之能,斷不會選擇他。但姜維北伐時蜀漢國力已不堪,姜本身威望又不足以服眾。此時只宜固守,而姜為報諸葛知遇之恩,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也是一種天意吧,再遇上鍾會,鄧艾這樣的勇將良將。所以不敗是偶然的,失敗卻是必然的。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拍磚。


唐史大白話

這個是因為國際形勢的改變。我們不得不說的一個人,鄧艾!在鄧艾以前,整個魏國的國策就是中央掌控局部,這是漢景帝時期平定七國叛亂後得出的結論,那就是諸侯可以駐守邊疆,但糧草必須中央供給。也就是說,曹操定都許昌的時候糧草必須先集中到許昌,再由許昌調往邊疆,這往來路途就要折損一半糧草。漢中遠離政治中心許昌,曹軍轉運糧草困難,無法長期駐守大軍,卻是又擔心大軍離去後漢中為蜀漢所佔變成攻魏的前緣陣地,所以曹操下令遷走漢中的百姓,因此,在劉備佔領漢中之後,整個漢中就是一座空城。這也是為何蜀漢多次出擊魏國卻不得不無功而返的主因。而鄧艾卻給司馬懿上了一封書,陳述了這種糧草轉運首都的弊端並在壽春推廣並建立了糧倉,這樣一來直接增加了前線戰鬥人員的數量以及國庫負擔,一個魏國東線軍團便可以擋住整個吳國對合肥的進攻,魏國再也不用擔心兩線作戰了。鄧艾被調往雍州任軍團長之後,把他在壽春推行的戰略又帶到了隴西,從此,魏國開始準備滅蜀大計,這時候,魏國直接在西部前線建立糧倉,籌集糧草,並長期屯駐大軍,蜀魏兩國本身國力相差甚遠,又不得地利之便,被魏國奪取漢中並不意外,也不是姜維能力不足,僅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優己

這個假設是偽命題。魏延被劉備認命為漢中太守,從219年到227年諸葛北伐,魏延進封涼州刺史。你這個抵抗曹魏40年如何來的。魏延在漢中與曹魏沒有發生戰鬥。曹魏主動對蜀漢用兵一共三次,第一次大雨曹真被迫撤兵。第二次,王平堅守,費禕馳援大破曹魏。第三次,三路伐蜀,二士爭功,滅掉蜀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