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女子為何不願嫁到匈奴,因為有一項制度不被接受

匈奴是我國北方草原上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商/周時期,稱為山戎、嚴(xian鮮)允、葷粥(hunyu昏玉)。胡族的一支。戰國時期始稱匈奴。公元前3世紀的秦朝,才在中國編年史上清楚地記載了匈奴一名。《史記.匈奴列傳》雲:“匈奴其先祖夏後之苗裔也。”《山海經.大荒北經》稱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於黃帝。

中國古代的女子為何不願嫁到匈奴,因為有一項制度不被接受

自先秦至兩漢,匈奴一直都是中原政權的重要敵人。他們曾經強盛一時,給中原人民製造過無數的“麻煩”。

秦始皇在統一全國之後,匈奴便能成為秦國最大的敵人。在秦國建立的第六個年頭,秦始皇派大將軍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蒙恬的大軍攻佔了河南地(今內蒙古境內位於黃河干流以南的河套地區)、佔據陽山(內蒙古烏加河以北),設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西北孟家灣),並將秦、燕、趙三國原築的長城加以增修,建立起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使之成為了中原漢民族二千年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要塞。據資料,匈奴最初生活在西伯利亞一帶,後因種種原因遷移至內蒙古一帶,此後一直定居在此。

中國古代的女子為何不願嫁到匈奴,因為有一項制度不被接受

直到蒙恬死去,秦朝滅亡,天下大亂,中原沒人顧得上他了,才偷偷跑回到河南地(即河套地區,匈奴人的發祥地,被蒙恬搶走的地方)。於是便有了西漢初年的“白登之圍”。劉邦認識到用武力手段難以戰勝匈奴,便採取同匈奴和親的政策,以達到邊境安寧的目的。當然也是由於漢朝初年社會經濟需要恢復,政權需要鞏固。和親主要是把公主送到匈奴嫁給單于,還送去絲綢,糧食和酒等物品。文景時期雖然也使用和親政策,但也在軍事上做了準備。

直到漢武帝前期,漢朝都處於被動局面,後來漢武帝為了謀求邊境長久安寧,徹底拜託匈奴的騷擾,便派衛青,霍去病等將領出擊匈奴,最終戰勝匈奴,才使得匈奴力量被大大削弱,無力南下。漢宣帝時期匈奴內部發生了分裂,分為五個單于勢力,也有了南匈奴和北匈奴之分。南匈奴基本與漢朝交好,北匈奴則依然同漢朝有摩擦。到了漢元帝即位後,呼韓邪於公元前33年再次親自到長安,要求同漢朝和親。漢朝便將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於,於是就有了著名的昭君出塞。

中國古代的女子為何不願嫁到匈奴,因為有一項制度不被接受

在這裡說一下,他們有一項制度讓人不齒,名曰“收繼婚”。在匈奴的婚姻制度中,人倫一詞似乎根本不存在,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有著清晰度的記載,“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王昭君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但王昭君下場也比較悽慘。王昭君抵達匈奴後,與丈夫呼韓邪單于非常恩愛,獲封“寧胡閼氏”,並未呼韓邪單于生下一子。這是一個恩愛的家庭,可惜呼韓邪單于在婚後三年去世。

中國古代的女子為何不願嫁到匈奴,因為有一項制度不被接受

呼韓邪單于去世後,長子雕陶莫皋繼承了單于位,按照“收繼婚”制度,結果王昭君又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在外人看來王昭君是悲慘的,其實不然,年輕的單于雕陶莫皋對王昭君更加憐愛,婚後兩人再次生下兩個孩子。相對於其他和親公主來說,王昭君是幸福的,她和雕陶莫皋在一起生活了十一年。雕陶莫皋去世時,王昭君剛剛三十二歲,王昭君的婚姻並沒有因雕陶莫皋病死而終結。王昭君被迫嫁給雕陶莫皋的弟弟搜諧若鞮單于,兩人又生了一個孩子。最後患上重病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