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兵回憶“長江”艦上的生活

1975年4月,我作為新兵加入“長江”艦,成為了艦尾雙37炮的裝彈手。當時,我們護衛艇第21大隊稱為37621部隊,主要艦艇都駐紮在長江中的橫沙島上,而作為紀念艦存在的“長江”艦則一直停泊在吳淞軍港六號碼頭。說到艦上的生活,由於戰艦長期駐紮基地,所以吃、穿、住、行整體上都是不錯的。


水兵回憶“長江”艦上的生活

“長江”艦的老照片,當中站立說話的是後來的王三元艦長。

首先說吃,民以食為天,當兵的也不例外。海軍部隊的伙食標準普遍比陸軍部隊要高一些,而海軍中由於兵種不同以及工作崗位的差異,伙食標準也有高低之分。一般說海軍航空兵和潛艇兵的“空灶”、“潛灶”最高,水面艦艇的“海灶”也要比陸上工作的“陸灶”要好。“長江”艦非常獨特,由於是當時人民海軍中僅有的長江炮艦,只能在內河水域活動,所以我們這些當海軍的似乎更應該稱為“江軍”,而艦上水兵的待遇是既高於陸上“陸灶”,又低於海上“海灶”,絕無僅有的“江灶”。記得1975年時“長江”艦上的“江灶”標準是每天一塊零五分錢,比七十年代初期的八角七分漲了不少。那時候海軍“陸灶”的伙食標準是四角五分,和一般陸軍步兵部隊的基本一樣,而出海艦艇的“海灶”伙食標準比較高,是一塊七角左右,出海後還有出海補貼之類的,可以吃得很好。

我們平日吃飯就是“打游擊”。那個年代就算在大點的驅逐艦、護衛艦上吃飯也得蹲甲板,更別說小小“長江”艦。艦上也沒有什麼專門吃飯的地方,平時我就和炮班的戰友一起在碼頭或甲板上圍成一圈蹲著吃,或者乾脆站著吃,如果碰到雨雪天氣就只得找個有遮蔽的地方,端著飯盒將就一頓。由於是露天吃飯,所以飯菜涼得都特別快,所以久而久之我們這些水兵吃飯的速度也練得很快,三下五除二就把飯菜消滅乾淨,這個進食習慣也一直保持到現在。

吊床、蚊帳和柚木甲板

說完了吃,再說說住。那時候海軍水面艦艇都實行“住艦制”,就算“長江”艦這樣長時間靠泊在碼頭的戰艦,水兵們也都是住在艦上的。“長江”艦長僅60.04米,寬7.92米,在這樣狹小的空間裡,有水兵120餘名,擁擠程度可想而知。張廣東政委和王三元艦長都有自己的住艙,位於艦橋下方的艙室。其他官兵均居住在前後兩個大艙中。前大艙不足40平方米,有七、八十個床位。我們那時候睡的還是吊床,這個吊床現在想來還是非常有意思的,吊床外側為一個鋼支架,由四根鐵索懸掛在艙室頂部,帆布吊床被綁在鋼支架上,用纜繩收緊拉平就成為可以睡人的吊床,拆裝非常方便,還能摺疊,就是捆綁的纜繩容易松,得時不時扎扎緊。艙室頂很低,一套吊床上下又有三個鋪位,人睡下後基本就與上面的吊床貼在一起了,要坐人的話必須將中間鋪位收起。後大艙相對較小一些,這兩個大艙居住人多,通風條件差,晚上睡覺各種聲音都有,非常熱鬧。除了大艙外,艦體當中還散落了一些幹部艙,條件相對比較好,基本上是兩人一間,上下鋪,還有木床木椅和衣櫃。後大艙後部到艦尾是儲藏艙室,主要用於存儲糧食之類的。

水兵回憶“長江”艦上的生活

艦艇上的吊床,是在藍色鐵框架上扎纜繩和帆布構成,人睡久了會松得重新紮。

水兵回憶“長江”艦上的生活

西方艦艇中的吊床,中國式吊床更加複雜舒適。

軍艦裡面的生活可以說是夏熱冬冷。上海的夏天一般在30℃~34℃左右,雖然“長江”艦在江中,但經過一天的日曬,艦內溫度往往會上升到40多℃,在艦內工作生活的水兵就像是處於蒸籠中的小籠包,就算不幹事情也是大汗淋漓。那個年代還沒有空調,只有靠風筒通風,而靠舷側的艙室因為有擦拭透亮的銅舷窗,所以有時候也有微風吹入。艙室中的高溫往往要經過一晚的江風吹拂,到第二天凌晨才有所下降,在此之前水兵們還是更喜歡到艦面上去吹風乘涼。當然,經過一天酷曬的金屬甲板是不能躺下睡覺的,不僅溫度高,而且長時間睡金屬甲板也會留下腰椎病。好在“長江”艦是老艦,前後甲板還保留有西方老式軍艦才有的柚木甲板,晚上大家統一在木甲板上打地鋪邊乘涼邊睡覺,很是愜意,就像睡在家裡的木板床上,這也是在其他艦上無法享受到的待遇。所以一到夏天,艦上甲板會支起天棚,晚上睡覺時候水兵們會用纜繩綁在左右兩舷的圍欄上面,一根根橫著的纜繩將木甲板分成一塊一塊,再在纜繩上面搬上蚊帳,墊上席子,一個帶蚊帳的舒適地鋪就做好了。夜晚林立的蚊帳可謂“長江”艦上的一道風景線,值夜班的戰士上崗前要找好接班戰士睡覺的位置,不然在蚊帳叢林中想找到一個人還是挺費時間的。睡下後,要把手腳身體縮在蚊帳中間。黃浦江水上的蚊子可是出了名的厲害,一到晚上就猶如轟炸機般,成群結隊向蚊帳進攻,如果一不小心將手腳靠近帳邊,等醒來就會發現密密麻麻的叮咬包塊。

說到柚木甲板,就不得不說說木甲板的保養。現在我們很多家庭都鋪設了實木地板或複合木地板,保養非常費事。而我們艦上是昂貴的柚木甲板,維護保養更加重要,我軍的光榮傳統就是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裝備,柚木甲板也是如此。我們後炮組屬於炮二班,平時負責艉部甲板的保養,另外由前炮的炮一班負責艏部甲板、副炮的炮三班負責舯部甲板的清洗和保養。我們平時在木甲板上倒上洗衣粉,用長毛刷沾水刷甲板,再用消防水龍頭一衝就好。那時候的柚木甲板已經磨得發白透亮,但也正是得益於一代代代水兵的細心保養維護,才使得幾十年的木甲板始終完好無損。

水兵回憶“長江”艦上的生活

筆者和戰友在“長江”艦上的留影,後面木箱中存放著的是毛刷等木甲板洗刷工具。

小平同志到“長江”艦

水兵回憶“長江”艦上的生活

筆者收藏的“長江”艦照片,此時舷號已經改為紀念舷號“53-219”。

在“長江”艦這樣的老艦上服役也是有遺憾的,就是不能出海,出航次數也非常有限,長江口附近的防務基本上都是由護衛艇、獵潛艇執行。不管是日常巡邏勤務還是作戰勤務,基本上都輪不到“長江”艦,因此大家還是希望能夠到更新的作戰艦艇上去工作。但是因為各種因素,那個年代新型戰艦服役非常少,諸如209號護衛艦這樣六十年代服役的,能夠拿得出手的主力戰艦也是以火炮為主的,戰士們內心充滿了對新型導彈戰艦的渴望。

“長江”艦一直將毛主席在艦上生活時的艙室保持原樣。這個艙室其實就是艦上會議室改的住艙,床鋪是當年臨時架設的硬板床,臥具均是主席一行從火車上帶來的,被子上還印有鐵路局的標記。此外,住艙中還有兩個小沙發、一張小辦公桌和四個靠背椅。那時候,“長江”艦已經隱隱是一艘紀念艦而非戰鬥艦存在了,特別是到了建黨、建國等節點日子,經常會迎來各個單位組織的職工群眾上艦參觀學習,艦上也會展示一些毛主席與官兵合影留念的照片,並對那段歷史進行介紹。除了民眾參觀外,“長江”艦還承擔了大量外事任務,用於接待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這也是為什麼“長江”艦一直停靠在交通方便的吳淞軍港,而非大隊本部的橫沙島的主要原因。

水兵回憶“長江”艦上的生活

艦艉甲板室原來是會議室,後來作為毛主席居住的艙室一直保留下來。

水兵回憶“長江”艦上的生活

毛主席住艙中的椅子和茶几,由於該艙室位於艦體以上,有多個舷艙,採光較好。

水兵回憶“長江”艦上的生活

18 20世紀70年代,“長江”艦接待了大量來參觀的幹部職工。

1975年6月,我們突然接到命令,將有重要領導人和外賓參觀戰艦,遂進行了一番精心準備和洗刷。26日,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軍委副主席的鄧小平同志陪同外賓走上了吳淞軍港的碼頭。那天我們“長江”艦以掛滿旗的最高禮節迎接小平同志和外賓,“長江”艦前的五號碼頭當時停靠了一艘潛艇,再往前還停靠著一艘護衛艦,整個接待規格非常高。

當小平同志陪同外賓踏上六號碼頭時,艦橋上的信號兵鳴長哨向客人敬禮,張廣東政委和王三元艦長站在前甲板舷梯邊,將來賓順著舷梯引上戰艦。在前主炮下,我們擺放了毛主席和“長江”艦水兵合影的照片,張廣東政委向小平同志和外賓詳細介紹了毛主席首次視察海軍艦艇部隊的情況,隨後將來賓迎入主席的住艙參觀。小平同志看過毛主席的題詞後說:“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辦,我們一定要建立一支強大的人民海軍。”小平同志和柬埔寨客人離開時,我們全艦官兵都在甲板上站坡,小平同志還頻頻向我們招手致意。

水兵回憶“長江”艦上的生活

毛主席在“洛陽”艦上與指戰員合影,背景雙煙囪的就是“長江”艦。

訓練和戰備

雖然“長江”艦一直停駐碼頭,但是作為海軍戰士每天的訓練是不能放鬆的。我是雙37炮裝彈手,所以我的陣地就是炮位。我們炮二班每天都會一定時間進行火炮操練。雙37炮仿製的是蘇聯B-11M型艦炮,炮班一共有八個人,分別是炮長、數據裝定手和2名裝彈手、2名瞄準手、2名運彈手。在一些噸位小的艦艇上,比如我後來工作的4310號護衛艇上,就省去了2名運彈手以節約人力,而運彈手則由其他崗位的水兵兼任。

水兵回憶“長江”艦上的生活

筆者在“長江”艦前甲板上值更時的照片,身著74式全藍春秋水兵服,肩章為紅色塊狀肩章,由於江上風大較冷已經帶上了冬季棉帽,而非水兵帽。那時白天武裝更配發的是56式衝鋒槍,照片中還能夠看到“長江”艦特有的柚木甲板。

雙37炮的炮彈是裝在彈夾上面的,5發一個彈夾,每個彈箱中存放著3個彈夾,我作為裝彈手在戰鬥的時候就要迅速地將彈夾插入炮尾的輸彈口上,開火後再以最快速度換上新彈夾。雙37炮的單管射速能夠達到160~180發/分鐘,但61式的人工裝彈速度遠遠達不到火炮設計射速,也因此才有了後來的自動供彈型76式和無人操作雷達火控的76A式艦炮。

但是我們炮的彈藥庫就在炮位下方的艙室內,由於“長江”艦是艘老艦,並沒有安裝相應的自動提彈裝置,所以存取炮彈非常辛苦,上上下下就要靠兩名運彈手戰友,他們的工作和我們裝彈手一樣都是體力活,部隊的鍛鍊也練就了我們強壯的體魄。除了火炮戰位訓練外,每天我們還要對電氣設備進行啟動,以保證相關設備正常,當然艦上其他日常用電需求主要還是靠碼頭供電的。

水兵回憶“長江”艦上的生活

當時筆者所在護衛艇第21大隊的4314號護衛艇與兄弟單位的691號獵潛艇靠泊一起的照片,後來筆者調到4310號護衛艇上工作,是有別於這種120噸62式護衛艇的另一種100噸護衛艇。

最後的落寞

1977年下半年,我們水警區開始建設“長江”艦紀念館。“長江”艦紀念館是位於六號碼頭到七號碼頭之間的一片平坦開闊的江灘,工人和戰士們開挖出一條寬約20多米的水槽,貫通了江堤和沿江馬路,一直挖到離江邊約100米開外的地方。建成後的紀念館外形是一個半圓弧建築,外形就像是游泳館,館內不設樑柱,下部有一個船塢。

1978年8月1日黃浦江漲大潮時,“長江”艦順著這個水槽被拖輪頂進了紀念館內部的船塢,然後再進行排水作業,將水槽逐步填平,恢復江堤和沿江馬路。再後來,聽說因為覺得“長江”艦具有強烈的個人崇拜意味,於1981年將紀念館內部的“長江”艦拆除回爐鍊鋼。紀念館也進行了改造,回填了船塢,增加了內部隔斷,成為了現在的兩層樓展廳。1991年,水警區在此基礎上重新建設了上海海軍博覽館對外開放,是當時的江澤民總書記題寫的館名。

水兵回憶“長江”艦上的生活

筆者與博物館中的雙37炮合影。

水兵回憶“長江”艦上的生活

筆者在海軍上海博覽館向遊人講解雙37炮的操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