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隻雞變一千隻”誰在騙誰

“一万只鸡变一千只”谁在骗谁

俗話說,騙你沒商量。其實,並非是說謊者有多高明,無非是利用某種弱點,而讓行騙得以成功。原本不屬於貧困戶的範疇,而且明明飼養了一萬隻雞,卻因為村幹部說:“填1千隻和1萬隻的補助是一樣的”套取扶貧資金。今年4月28日,安徽省全椒縣紀委監委收到這條舉報線索,“武崗鎮中心村貧困戶陸蓮群利用幫別人代養的1千隻雞申請產業扶貧資金,套取1萬元扶貧資金”。那麼,一萬隻和一千隻真的是一樣?相信明眼人都知道,說到底一個字:假!而這樣一起典型的扶貧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案例著實不容小覷。

“一萬隻雞變一千隻”誰在騙誰?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實效。毋庸置疑,近年來,隨著各地扶貧攻堅的日漸深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已然取得顯著成效。但也應看到,當前脫貧攻堅中還存在一些不準、不實的現象。比如,有的地方沒有精準識別貧困人口,有的地方責任分工不明確、考核工作不嚴格,有的地方政策措施缺乏針對性等等如是。按理說,要識別為精準扶貧貧困戶,需要本人申請、村組到戶識別、群眾認可、張榜公示、上級審批等,又豈能因為自己口述家庭收入情況,而認定為貧困戶?這樣的“大概”“差不離”,沒有精準,何來實效?

實施精準扶貧,至少要精細地做好四個環節的工作:一是準確識別出需要幫扶的對象,二是準確查找出貧困的“病根”,三是對症施治確定幫扶策略和措施,四是科學嚴格地保障措施落地。這四個環節,環環相連,缺一不可。但識貧環節,卻是實現精準扶貧最基礎、最關鍵的第一步。把真正的貧困戶、貧困村、貧困縣識別出來,去偽存真,才能做到真扶貧、扶真貧。反觀“一萬隻雞變一千隻”,我們不得不說,扶貧工作的精準程度還很不夠,還有個別黨員幹部把扶貧工作當成了自己的“政績”。

扶貧開發成效如何,關鍵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識真貧、扶真貧、真扶貧。當然,分析“一萬隻雞變一千隻”產生的原因,一方面由於工作運行機制欠嚴密,調查研究做得不實、不透,摸底不清等原因,從而導致扶貧指向失偏;另一方面,扶貧工作方式方法簡單粗放,或“大水漫灌”,或“手榴彈炸跳蚤”,或“撒芝麻鹽”,使得扶貧對象的精準度降低;同時,由於村級基層組織建設水平高低有別,一些農村在扶貧政策落實上,存在“暗箱操作”情況,人為阻礙了精準扶貧。歸為一點,誰也不願意“捅破”既有的那層“窗戶紙”,誰也不願把識別不準的“責任”擔當下來,富人脫貧更顯容易?

有問題不可怕,怕的是面對找不到改正問題的策略。“一萬隻雞變一千隻”,是對那些真正需要扶助的貧困群眾的不公正;是對扶貧政策效率的侵害;彰顯的是扶貧工作轉型的重要和機制改革的迫切。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六個精準”,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確保各項政策好處落到扶貧對象身上,是每一個扶貧工作者的神聖使命。因此,對“扶假貧”者理當予以嚴懲。

消除貧困是人類共同的奮鬥目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要求。只有找準“貧根”,方能有的放矢,才能確保實現到2020年現有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讓全體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對“一萬隻雞變一千隻”誰在騙誰,著實值得釐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