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動上合組織再定位的思路

對於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今後的發展至關重要的莫過於對其功能的定位,然而至今這一定位仍然是模糊的、不統一的。隨著中國的外交壓力與發展壓力不斷增大,中國需要推動上合組織功能的再定位,以助力中國的周邊外交不斷提質升級。

上合組織的歷史功能

上合組織及其前身“上海五國”機制在中國外交佈局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在歷史上產生的第一個功能是化解冷戰後中國周邊的安全問題——基本上徹底解決了中國在北部和西北兩個重要方向上的軍事安全問題。之後,中國又與上合組織成員國解決了邊境爭議地區的問題,這是優化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一勞永逸”的工程,是非常成功的。

第二個歷史功能是為中國拓展了外交空間。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上世紀90年代面臨著西方世界的打壓和圍堵。通過與周邊的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建立起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政治互信,中國的外交空間得到拓展。

第三個歷史功能是拓展了中國的外部經濟合作空間。得益於改革開放,當時中國的經濟活力、特別是製造能力像雨後春筍一樣發展起來,對外部消費市場和原料市場的需求也與日俱增。上合組織從機制化的層面為成員國營造互利共贏的經濟活動空間,對中國與歐亞國家進行經濟合作起到了促進和保障作用。

當上合組織在中國外交佈局中的早期任務基本完成後,如今,全球化以超過人們想象力和承受力的發展速度給全世界帶來了極大的不平衡,以市場經濟和西方政體為基礎的國際秩序面臨挑戰。中國快速發展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引起了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的警覺和敵視。要推動上合組織功能的再定位,就要明確當前時代的變化特徵,以及中國周邊外交需要解決的問題和需要克服的阻力。其主要任務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為實現中國的穩定和發展營造良好的周邊環境;二、利用周邊地緣特點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三、首先“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以上三點為“中國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上合組織”確定了答案,構成了當前中國推動上合組織功能再定位的基礎。

對中國推動上合組織再定位的思考

一、推動其成為加強成員國政治互信的平臺。“上海精神”的第一個要素就是互信。應該繼續利用元首會晤機制促進政治互信的有效性,鞏固和擴大成員國領導人之間的對話、協商和溝通,協調對地區及世界形勢重大變化的看法。

二、推動其成為鞏固地區合作安全的平臺。用“亞洲新安全觀”彌合擴員後上合組織成員國在地區安全認識方面的差異,爭取在極端組織“伊斯蘭國”人員迴流中亞、阿富汗安全形勢、地區非傳統安全和綜合安全等問題上達成協作、產生成果,擴大地區反恐機構的工作職能,帶動新成員國建立共同安全、合作安全意識。

三、推動其成為對接多元經濟活動的平臺。在繼續堅持推動上合組織自貿區、上合組織銀行等地區經濟合作機制的同時,促進“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在上合平臺上的對接,推動中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鐵路、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等成熟項目早見效、早受益、早示範,並將以能源、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向新成員國傾斜。十幾年來,上合組織框架內經濟合作的機制化程度一直很難提高,這個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但上合組織可以成為不同經濟活動、不同經濟倡議、不同一體化方案對接的平臺。

四、推動其成為多樣文明包容與繁榮的平臺。弘揚“上海精神”,加強各成員國在“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理念上的共識,在上合組織平臺上積極促進各成員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成立上合組織文化、教育、藝術、學術、旅遊等專業化聯盟,在新舊成員國所在的文化多樣性豐富的廣大區域內,形成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相互尊重的人文氛圍。

五、推動其成為促進國際政治民主化的平臺。加強上合組織的機制化、制度化建設,確保組織內部平等、互信、團結氣氛的繼續傳承,尊重每個成員國在組織內的利益訴求。及時對世界和地區重大事務進行磋商和協調立場,在聯合國及國際社會發出同一聲音。配合聯合國維護現有國際制度體系,同時主張建設更加合理、更加民主的國際政治新秩序,推動和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本文首發於《世界知識》雜誌2018年第1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