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动上合组织再定位的思路

对于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的莫过于对其功能的定位,然而至今这一定位仍然是模糊的、不统一的。随着中国的外交压力与发展压力不断增大,中国需要推动上合组织功能的再定位,以助力中国的周边外交不断提质升级。

上合组织的历史功能

上合组织及其前身“上海五国”机制在中国外交布局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在历史上产生的第一个功能是化解冷战后中国周边的安全问题——基本上彻底解决了中国在北部和西北两个重要方向上的军事安全问题。之后,中国又与上合组织成员国解决了边境争议地区的问题,这是优化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一劳永逸”的工程,是非常成功的。

第二个历史功能是为中国拓展了外交空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上世纪90年代面临着西方世界的打压和围堵。通过与周边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建立起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政治互信,中国的外交空间得到拓展。

第三个历史功能是拓展了中国的外部经济合作空间。得益于改革开放,当时中国的经济活力、特别是制造能力像雨后春笋一样发展起来,对外部消费市场和原料市场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上合组织从机制化的层面为成员国营造互利共赢的经济活动空间,对中国与欧亚国家进行经济合作起到了促进和保障作用。

当上合组织在中国外交布局中的早期任务基本完成后,如今,全球化以超过人们想象力和承受力的发展速度给全世界带来了极大的不平衡,以市场经济和西方政体为基础的国际秩序面临挑战。中国快速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引起了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的警觉和敌视。要推动上合组织功能的再定位,就要明确当前时代的变化特征,以及中国周边外交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克服的阻力。其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为实现中国的稳定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二、利用周边地缘特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三、首先“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以上三点为“中国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上合组织”确定了答案,构成了当前中国推动上合组织功能再定位的基础。

对中国推动上合组织再定位的思考

一、推动其成为加强成员国政治互信的平台。“上海精神”的第一个要素就是互信。应该继续利用元首会晤机制促进政治互信的有效性,巩固和扩大成员国领导人之间的对话、协商和沟通,协调对地区及世界形势重大变化的看法。

二、推动其成为巩固地区合作安全的平台。用“亚洲新安全观”弥合扩员后上合组织成员国在地区安全认识方面的差异,争取在极端组织“伊斯兰国”人员回流中亚、阿富汗安全形势、地区非传统安全和综合安全等问题上达成协作、产生成果,扩大地区反恐机构的工作职能,带动新成员国建立共同安全、合作安全意识。

三、推动其成为对接多元经济活动的平台。在继续坚持推动上合组织自贸区、上合组织银行等地区经济合作机制的同时,促进“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在上合平台上的对接,推动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等成熟项目早见效、早受益、早示范,并将以能源、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向新成员国倾斜。十几年来,上合组织框架内经济合作的机制化程度一直很难提高,这个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但上合组织可以成为不同经济活动、不同经济倡议、不同一体化方案对接的平台。

四、推动其成为多样文明包容与繁荣的平台。弘扬“上海精神”,加强各成员国在“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理念上的共识,在上合组织平台上积极促进各成员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成立上合组织文化、教育、艺术、学术、旅游等专业化联盟,在新旧成员国所在的文化多样性丰富的广大区域内,形成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的人文氛围。

五、推动其成为促进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平台。加强上合组织的机制化、制度化建设,确保组织内部平等、互信、团结气氛的继续传承,尊重每个成员国在组织内的利益诉求。及时对世界和地区重大事务进行磋商和协调立场,在联合国及国际社会发出同一声音。配合联合国维护现有国际制度体系,同时主张建设更加合理、更加民主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推动和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本文首发于《世界知识》杂志2018年第1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