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偷渡陰平時只剩下2000殘兵,那麼他是怎麼滅掉有60萬人的蜀國的?

藍星隨筆

公元263年,魏國司馬昭兵分三路,共十六萬人進攻蜀漢,其中西路鄧艾領兵三萬出狄道,進攻沓中的姜維,中路諸葛緒領兵三萬進攻陰平,以阻截姜維的退路,東路鍾會率領剩下的十萬進攻漢中。

結果雖然鍾會順利攻下漢中,但他們的計劃被姜維識破,主動放棄沓中,退守劍閣。魏國大軍在劍閣前被擋住一個月後,糧草不濟,準備退軍,但鄧艾卻兵行險著,率自己麾下的西路萬餘人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穿過700餘里荒無人煙的小道,攻佔了蜀漢腹地江油,而此時,鄧艾的一萬多人只剩下了兩千多人。

打下江油的鄧艾,馬不停蹄長驅直入直接進攻成都,在綿竹與來阻截的諸葛瞻相遇,結果諸葛誕雖然人數佔優,但部下都是常年駐守成都的守備軍,戰鬥能力低下,諸葛誕父子皆死於軍中。鄧艾過了綿竹,就是成都,結果後主劉禪在譙周、張紹(張飛之子)等人勸說下,獻城投降,至此,存國四十二年、人口六十餘萬的蜀漢宣告滅亡。

看整個三國曆史,諸葛亮加姜維的十四次北伐,蜀漢和曹魏每次都是幾萬幾十萬的大軍交戰,但卻誰也奈何不得誰,諸葛亮想出祁山,出不來,司馬懿想過劍閣,過不去,只能雙方乾瞪眼,但最後誰能想到蜀漢的滅國之戰,卻僅僅只用了兩千人,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進攻到成都城下的雖然只有鄧艾的兩千人,但後方卻有鍾會的十多萬大軍在牽制著姜維的五萬大軍呢。只要有鍾會在劍閣外盯著,鄧艾在後方鬧的動靜再大,姜維都不敢撤退,只要他一撤,就只有敗路一條,而他不撤,還能寄希望於蜀漢內的守軍能消滅鄧艾,畢竟鄧艾也只有幾千兵馬。

其次是蜀漢除了姜維帶去前線的幾萬人外,真的沒有多少兵力了,頂多也就是能比鄧艾多個幾千人,而且還都是沒打過什麼仗的守備軍。所以鄧艾只要打到成都,面對的就是一個只有城牆的空殼子,劉禪想不投降都不行,除非他放棄成都,逃跑去東吳。

最後蜀漢面對強大的曹魏,打了這麼多年仗,結果百姓越打越窮,兵力越打越少,無論是平民還是朝廷重臣,都已經意識到不可能打敗曹魏,北伐成功了,所以當時除了劉禪、姜維等少數人,估計很多人早就沒心思再打了,這時候正好趕上鄧艾打了過來,乾脆就投降了吧。

用《三國演義》開篇那句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從黃巾之亂開始,天下打了一百多年仗,由東漢末年的五千萬人口打到只剩下了六七百萬人,百姓們真的是太苦了,所以鄧艾能靠兩千人就滅掉蜀漢,也是天下百姓渴望和平意志的一種體現,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漁樵侃史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說過一句話:“全蜀之防,當在陰平”,一語成讖,幾十年後鄧艾偷渡陰平,成功滅掉蜀國!那麼鄧艾是怎麼做到的呢?

首先解釋一下題目中的數字問題,鄧艾偷渡陰平時帶兵3萬餘人,並不是題目中說的2000殘兵。蜀國確實人不少,但是主力被姜維帶走,駐紮在沓中。成都的防守兵力只有一萬多人。這是前提。下面我來解釋一下鄧艾是怎麼偷渡陰平,滅掉蜀國的。

當時蜀國的情況是宦官黃皓專權,公元262年,姜維伐魏失敗,兵退沓中。黃皓向劉禪進讒言:讓姜維暫駐沓中,勿還成都。這樣形成了一個不利的局面。看下圖

沓中在漢中西北,遠離漢中,也就是說蜀國主力軍隊既不在漢中,也不在成都。這樣就給了魏國機會。

司馬師於是制定了剿滅姜維,直搗成都,滅掉蜀國的計劃。計劃分左、右、中三路進軍。左路軍由鄧艾率領,三萬餘人。經狄道直搗沓中,正面與姜維作戰。中路由諸葛緒率領,三萬餘人。經祁山,過武都(諸葛亮當年走的路線)直達陰平橋頭,切斷姜維東歸的路線。也就是說鄧艾和諸葛緒兩人的任務是前後夾擊姜維,最好能打敗姜維,如果打不敗,最起碼是困住姜維所率領的蜀國主力。右路軍由鍾會率領,十萬餘人。先佔領漢中,然後南下經過劍閣道直逼成都。

這個作戰計劃非常的完美,由鄧艾和諸葛緒牽制姜維的蜀軍主力,然後由鍾會率領魏軍主力直搗成都。誰也沒有想到戰局發生了變化,最後鍾會和諸葛緒被堵在劍門關,反而是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奇襲綿竹,迫降了成都的劉禪。到底怎麼回事呢?

先說鍾會率領的右路軍,鍾會沒有料到蜀軍如此不堪,入蜀的陳倉道、斜谷道、子午穀道均沒有蜀軍防守。蜀軍只在漢城和樂城駐兵防守。於是鍾會留下兩萬人兵圍漢城和樂城,然後揮軍南下,直搗劍門關。

姜維知道漢中失守的消息後,沒有和鄧艾的軍隊糾纏,直接繞過鄧艾千里奔襲劍門關而來,這時在陰平橋頭

的位置被諸葛緒堵住。姜維畢竟還是用兵如神,率軍佯裝攻擊諸葛緒後方,諸葛緒率軍回擊,姜維趁著諸葛緒離開橋頭的短暫時刻急行軍度過橋頭,揚長而去。等諸葛緒反應過來趕回橋頭,姜維已經離開有一天的時間了。姜維就是利用這一天的時間差,成功擺脫了鄧艾的追擊和諸葛緒的圍堵。

姜維率領蜀軍主力,依據劍門關的天險,成功將鍾會的八萬大軍阻擋於關外,寸步難行。這時鄧艾和諸葛緒商量偷渡陰平,繞到劍門關南部的涪城,然後直搗成都。即使不能直搗成都,劍門關的姜維也必須撤退南下救援,這樣劍門關自然不攻自破。

諸葛緒認為鄧艾腦子抽風了,沒有理會鄧艾,於是率軍和鍾會匯合,一起進攻劍門關。這時鐘會以諸葛緒作戰不利的名義(沒有完成堵截姜維的任務),將諸葛緒捆綁送往洛陽治罪,然後兼併了諸葛緒的三萬士兵。即使這樣鍾會仍然沒有攻破劍門關。時間長了,魏軍糧草不繼,鍾會開始考慮撤軍。

那麼諸葛緒為什麼認為鄧艾腦子抽風了呢?主要還是因為眾所周知陰平這個地方多山,陰平到涪城要翻山越嶺,根本沒有路可走。千里行軍,一旦被阻於山中,很容易全軍覆沒。

然而鄧艾硬是完成了這樣一個不可能完成的壯舉,鄧艾率領全軍翻山越嶺,鑿山搭橋,開鑿棧道,硬是在杳無人煙的崇山峻嶺間開闢出了一條路。在這個過程中,鄧艾身先士卒,多次隻身犯險,給全軍做出了表率。

鄧艾率軍度過陰平之後全軍疲憊,當抵達涪城時上天眷顧,本想著有一番惡戰要打,誰知道涪城守衛馬邈居然投降了。

於是鄧艾率領全軍在涪城稍作休整,補充體力和武器裝備。然後率軍南下直逼成都。

這時成都的劉禪慌了,急忙派諸葛瞻前去迎戰。諸葛瞻在綿竹列陣防守,以逸待勞。兩軍交戰,鄧艾派鄧忠師纂兩人攻擊蜀軍,兩人被蜀軍戰敗。這時鄧艾徹底惱怒了。千里行軍,只為這最後一戰,俗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於是鄧艾親自督戰,鄧忠和師纂二次返回與蜀軍作戰。這時的魏軍以

必死的決心與蜀軍頑強作戰,終於大破蜀軍。諸葛瞻被鄧艾斬殺。

成都的劉禪聽到諸葛瞻兵敗的消息,頓時不知所措,昏倒於地。在主降派大臣的勸諫之下,劉禪率領文武百官、皇親國戚,抬著棺材,手捧印綬向鄧艾投降。

至此,鄧艾率領三萬魏軍,偷渡陰平,奇襲涪城,戮戰綿竹,終於攻破蜀國腹地成都,結束了蜀國劉禪的統治。偷渡陰平之役也被載入軍事史冊,作為經典範例供人膜拜!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鄧艾偷渡陰平,率領三萬魏軍奇襲涪城,在綿竹擊敗成都守城部隊,成功的滅掉了蜀國。蜀國滅亡了,蜀國軍隊主力還守在劍門關。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每日趣評

所以為什麼晉滅蜀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中原政權平滅蜀地最經典的一次,因為鄧艾偷渡陰平,太險太奇。

但樓主所說的鄧艾只有兩千兵力,這個數據是不準確的,當時鄧艾偷渡陰平的兵力在兩萬左右。

西晉大軍伐蜀,共有十六萬,兵分三路,鍾會自率主力十萬,而鄧艾諸葛緒兩部各率三萬部,主力和主攻都是鍾會部,其餘兩部是策應,但鍾會的大軍都姜維部阻在劍閣。

為什麼蜀方不在此處設防,因為鄧艾所選的這條路實在是太難了,後來大唐詩人李白寫詩,描述:“蜀道之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蜀方是想不到鄧艾敢冒如此大險從陰平偷渡過來。

鄧艾卻率此偏師出奇兵,從那條不是路的小徑出發,翻山越嶺,竟然將這條路走通了。

當鄧艾率領萬餘兵馬從陰平到江由,再從江由過左儋道,左儋道為何稱左儋道,皆因來者只能以左肩擔物,稍有不慎就會落入江中,所以號稱左儋道。

鄧艾軍經左儋道,又通過七百里無人區,抵達涪縣。鄧艾部一下出現在成都平原。

當時蜀軍的五萬主力正由姜維率領在劍閣和鍾會相峙,而其它兵力也分部在入蜀各要塞。

當時在成都及附近的兵力有四萬多,按照數量來說,鄧艾部仍處於劣勢,但鄧艾部一則是精銳,二來出其不意打了個蜀軍猝不及防,再加之有軍事才能的將領都在一線,當時蜀軍不是沒有抵抗,蜀相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就臨危率兵抵抗晉軍,但一來諸葛瞻不是將才,二來所率之部老弱病殘,抵擋不了晉軍動物兇猛,諸葛瞻陣亡。

鄧艾兵臨成都的時候,阿斗率百官出降,已是無奈之舉。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編夜狼嘯西風


夜狼文史工作室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鄧艾的部隊是3萬人,偷渡成功以後殺到江油還有1萬多人,損失了一半左右,也算慘重。

當時蜀國的主力都在外圍,比如姜維的5萬精兵在劍閣對付鍾會10萬大軍。

還有二三萬人則監視東吳大軍,拱衛成都的部隊最多2萬人,而且屬於二三流的衛戍部隊。

蜀國是一個僅有90萬人口的小國,而在成都平原以外的部隊就有8萬,加上成都的2萬以及其他各地分散的部隊,總數近12萬人。

而供養著12萬部隊,需要的運輸民夫至少也有12萬,換句話說至少20多萬人長期用於軍事作戰,這是什麼概念?

也就是說基本成年男性都在打仗,留在成都平原的基本都是婦女、兒童、老人和很少的男人。

而成都平原也是稻米種植,是非常耗費人力的。而當時蜀國的每個縣,青壯年男勞力只有幾百人!!!誇張不誇張,1個縣的男人相當於今天1個村!

這一點點男人,根本是無法維持基本農業生產的,又要維持蜀國的高戰爭稅收。國內老百姓已經疲憊困窘到極點,接近崩潰。

關鍵是,蜀國的這種態勢並不是一二年,基本劉備死後就保持這樣幾十年。

所以,當鄧艾1萬多人殺過來,本來就接近崩潰的蜀國就無力抵抗,蜀國老百姓也不支持蜀漢政權。

江油守將馬邈只有幾千三流部隊,都是老弱殘兵,被鄧艾的1萬多精兵嚇破了膽,直接投降。

隨後綿竹的諸葛瞻倒是敢於和鄧艾決戰,但他的幾千三流部隊也不是鄧艾精兵的對手,一戰就潰,諸葛瞻也被殺。

至此,成都已經在鄧艾的攻擊下。以成都的2萬弱兵,很難抵抗鄧艾,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自然,成都的部隊可以堅持到姜維的5萬人回防增援。

但這樣一來,正面鍾會的10萬魏軍也會追擊殺入成都平原。同時蜀漢的門戶大開,後續的魏軍增援部隊可以源源不斷殺來,蜀國還是架不住。

所以早也好,晚也罷,蜀國肯定是滅亡。

此時的劉禪還算聰明,直接放棄抵抗投降。

這樣劉禪也算為魏國做了貢獻,交給他們比較完整的地盤,還有數萬軍隊。

由此,劉禪被封王,得以善終。

劉禪這個人真的不笨。


薩沙

司馬昭兵分三路伐蜀

公元263年,曹魏政權實際控制者司馬昭為自己進一步封王拜侯增添政執砝碼,決定出兵伐蜀。由鍾會擔任總指揮。

兵分三路進攻蜀漢。西路軍鄧艾率領的三萬精兵,由狄道進攻沓中,直接攻擊姜維的主力。

中路軍諸葛緒率三萬多精兵,出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進發,目的是切斷姜維後路。

東路軍則由鍾會率領的主力部隊十多萬人,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

大戰一觸即發。

東路軍鍾會率領的魏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攻佔了蜀漢的陽平關、樂城和漢城。佔領了漢中全境。

兵鋒直逼劍閣。想當初劉備費九牛二虎之力從曹操手中虎口拔牙奪取的漢中就這樣被輕易佔領。

中路軍諸葛緒率大軍,此時也已經趕到了陰平橋頭,切斷可姜維的退路。

西路軍鄧艾分別鄧艾分別從天水、隴西、金城,即東、西、北三個方向從進攻沓姜維的主力。

姜維巧妙跳出包圍圈,阻擋鍾會於劍閣

此時的姜維已經知道漢中失守的消息。明白不能在此跟鄧艾這麼打下去了。此時蜀漢的形勢非常嚴峻。姜維且佔且退。想要通過陰平橋頭,趕去劍閣支援廖化,阻擋鍾會的大軍。

但陰平橋頭已近被諸葛緒佔領了。怎麼過呢?

姜維先是帥兵向北進,佯裝切斷諸葛緒的後路,諸葛緒聞訊大驚,急忙後退幾十裡。怕被切了後路。

此時的姜維又調轉馬頭向南邊的陰平橋行進。閃轉騰挪,巧妙的避開了諸葛緒。趕到劍閣,同廖化他們合兵一處,共同抵擋鍾會的主力。

劍閣這個地方,山高谷深,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李白的《蜀道難》有云:“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鍾會的大軍在此處進退兩難,甚至有了撤兵的意思。因為眼前的雄關他根本逾越不了。

鄧艾出奇兵,偷渡陰平

就在此時,鄧艾也已經到了陰平道口。通過分析目前的形勢。

素有奇才的他有個大膽的想法,想要搞事情,便跟鍾會發消息說:“現在蜀漢軍隊損失巨大,我想從陰平小道,過德陽,取涪城,在劍閣西邊,離成都有三百多里地。出奇兵攻擊蜀漢的涪城。

此時,姜維肯定會來涪城救援,這個時候,您就進攻劍閣。

如果姜維這個老小子不回來,那麼涪城兵力也不多。兵書也說: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趁著涪城兵力空虛,我肯定能夠攻破它。”

鍾會這個老油條心想:“陰平小道山勢險峻,灌木叢生,根本就沒路,即便讓你去,蜀漢會不會有守軍也不知道。

這一去估計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了。但是也沒別的法子。那就讓鄧艾這個老兒去吧。”

現在我們看來,當時鄧艾這個想法真是非常大膽和冒險,可以說是九死一生,且不說蜀漢會不會派守軍。

但是在行軍途中的損失就十分慘重。一旦蜀漢有兵把守,那鄧艾肯定全軍覆沒了。

但鄧艾這個賭徒已經顧不上那些了,同年九月,鄧艾親點士兵2000多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山勢險要,危險重重。

60多歲的鄧艾身先士卒,用毯子裹住自己,滾向山崖。士兵們也紛紛效仿。700餘里的小道,鄧艾他們走了將近一個月。

秋季的秦嶺陰寒而陰冷。所幸的是,這個小道蜀漢並沒有派兵把守。

鄧艾心中暗喜:蜀漢已經腐朽到如此程度,看來是天意啊。快要接近陰平小道南端江油關的時候。停下腳步。鄧艾心想:2000士兵已是疲敝之師。如果江油關有兵把守,我等也是自尋死路。

兵不血刃,拿下江油

恰巧此時有士兵來報:稟將軍,田章將軍率兵在江油關東北方向的蒿溪山杲陽關擊潰江油太守馬邈的三校士兵,此時的江油關已是空城了。

鄧艾喜不自勝:“真是助我也”於是號令全軍士兵,打起精神,晝夜行軍,趕至江油關下。

故而此時的江油太守馬邈真實情況是:確實無兵可用,並非羅貫中筆下的毫無抵抗。面對鄧艾這群餓極了的猛虎,怎能抵擋得住。萬般無奈之下,只得開門投降。

鄧艾率領幾千疲敝之師兵不血刃,拿下江油關。

此時遠在成都的劉禪已經獲知鄧艾取了江油的消息,大將軍諸葛瞻主動請纓,率成都的守備軍前去剿滅鄧艾這點兵力。

在去往涪城的路上,諸葛瞻停下腳步,躊躅不前。大臣黃崇建議:兵貴神速,將軍應該儘早佔領涪城,依託有利地勢,對鄧艾的部隊進行有效抵禦。但諸葛瞻並未採納他的意見,而是派出一支前鋒部隊,想要一舉把鄧艾剿滅。

但是諸葛瞻高估了自己,低估了老謀深算的鄧艾。低估魏兵的戰鬥力。高估了蜀軍的意志力。

很快,鄧艾率兵擊敗了諸葛瞻的先頭部隊。

諸葛瞻無奈只得退守綿竹。嚴陣以待。以逸待勞鄧艾的部隊。

短兵相接,決戰綿竹

且說鄧艾佔領涪城,兵力和糧草得到補充。來到綿竹稱下,派鄧忠和師纂左右夾擊諸葛瞻,但被諸葛瞻擊潰。

這一仗,諸葛瞻打得不錯,可以算及格。但是跟鄧艾這種老兵油子比,及格是遠遠不夠的。你得優秀才行。老謀深算的鄧艾修書勸降諸葛瞻。以此激怒他。

果不其然,年輕的諸葛瞻為了諸葛家族的顏面和表示忠義之心,主動出擊,同鄧艾展開決戰。

鄧艾鼓舞士兵:要拿出破釜沉舟之氣勢,置之死地而後生。唯有取勝,才能生存下來!

諸葛瞻同樣身先士卒,士兵見狀,也是奮力同魏軍展開廝殺,雙方將士殊死搏鬥,從早晨戰至傍晚,戰鬥異常慘烈。

但終究,向死求生的魏軍以驚人的戰鬥意志,勇猛的作戰精神艱難打敗了諸葛瞻久疏戰陣的蜀漢守衛軍。現場已是屍積如山、血流成河。

狹路相逢勇者勝,勇者相逢智者勝,論軍事,鄧艾終究是個王者。而諸葛瞻充其量也就是個鉑金吧。

攻佔綿竹,拿下成都

鄧艾以一場慘勝拿下了綿竹,在他面前的是一望無際的成都平原。如同一個手腳被捆綁的少女。可以由他肆意蹂躪。

隨後鄧艾以雷霆萬鈞之勢奔襲蜀漢的首都—成都。不多時,便兵臨城下。大臣譙周勸劉禪投降。劉禪採納其建議。隨後率百官開城投降。獻上金銀玉帛和居民冊。

鄧艾也因偷渡陰平建立了不世之功。成為歷史上可與韓信、白起等人並肩的的軍事奇才。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是對這次軍事行動的最好詮釋。至此,由劉備諸葛亮等人建立了42年的蜀漢政權滅亡。速度之快,令人扼腕長嘆!



小王看三國

鄧艾偷渡陰平只有2000殘兵,如何滅掉60萬大軍的蜀國?很簡單,因為鄧艾不止2000殘兵,蜀國也沒有60萬人啊。你這問題沒一句是對的……


按照三國曆史,鄧艾渡過陰平後的部隊應該是2萬人左右。而蜀漢當時全國軍隊只有10萬人,其中主力部隊已經在漢中損失了一批,姜維則被鍾會的15萬大軍牽制在劍閣。再加上南中和東部的軍隊,成都守軍最多也就兩三萬,和鄧艾軍隊實力相當。鄧艾在擊敗諸葛瞻後,成都兵力所剩無幾,只能投降。


按照三國演義,鄧艾最初出兵有9萬人,其中諸葛緒的隊伍被鍾會吞併後,還剩7萬左右。這7萬人鄧艾帶著一路沿陰平小路分兵駐守。到攻打江油的時候,鄧艾確實只剩2000人,因為其餘不對都沿途分兵了。但攻克江油之後,專門有一段描寫:

鄧艾取了江油,遂接陰平小路諸軍,皆到江油取齊,徑來攻涪城。


也就是說,鄧艾已經把後續部隊都接來了。所以這時候鄧艾總兵力不是2000,而是六七萬。

後面有一段也說明這個問題:

艾聞之,謂師纂、鄧忠曰:“成敗之機,在此一舉。汝二人再不取勝,必當斬首!” 師、鄧二人又引一萬兵來戰。……艾見二人俱傷,未便加責,乃與眾將商議曰:“蜀有諸葛瞻善繼父志,兩番殺吾萬餘人馬,今若不速破,後必 為禍。”

單是諸葛瞻兩陣,就殺了鄧艾一萬多人馬,可見鄧艾總兵力不可能是2000,而是至少數萬人。


而蜀漢即使按演義,也沒有60萬。按演義記載,蜀漢末期總兵力是20多萬,其中在前期戰鬥損失數萬(主要是鍾會在漢中殲滅),姜維所部十萬左右被鍾會的20多萬大軍牽制在劍閣,成都只剩下大約八萬軍隊。等到鄧艾殲滅諸葛瞻所部七萬人後,成都只剩下1萬人,當然束手無策了。


天外村藥房

首先鄧艾偷渡陰平並不只有2000殘兵,鄧艾在戰爭之初受命拖住在沓中的姜維時,有3萬人,與姜維的周旋中沒有打過消耗戰,因此3萬人基本沒有多大的損耗。而偷渡陰平時鄧艾率領的軍隊,正是這3萬本部人馬。在險要的陰平道行軍損耗是必然的,但也沒有隻剩2000人那麼誇張,《三國志》中沒有明確記載鄧艾偷渡至江油時還剩多少人,在裴松之的引注中有“以萬人入江油”的說法,在途中損耗近三分之二,這損失不可謂不大,所以萬餘人的說法還是比較可靠的。而蜀國方面,且不論有多少人口,反正常備軍是隻有十萬上下的,當時鍾會攻漢中,蜀國方面應該有萬人的損耗,姜維五萬主力尚存,在劍閣阻擋鍾會大軍。成都應該有衛戍部隊近兩萬人,其餘的就分駐在以永安與南中為主的各地方郡縣。所以鄧艾主要面對的是蜀國在成都平原一帶的兩萬衛戍部隊,以萬餘虎狼之師對兩萬沒有實戰經驗的京畿部隊,並非不可能。


面對鄧艾萬人孤軍,蜀國方面是有機會將其消滅的。第一次是鄧艾軍入江油,當時鄧艾軍隊剛剛從深山老林出來,既沒有糧草也沒有援軍,不可謂不狼狽。但是守衛江油的將領馬邈卻被嚇蒙了,以為劍閣失手,魏軍主力已至江油,便直接開城投降,拱手將一雄關讓與敵手。

第二次是綿竹之戰。諸葛瞻不聽部將黃崇堅壁清野,據險死守的建議,謎之自信地列陣要與從陰平道生死一線下來的魏軍虎狼之師正面決戰。結果是明顯的,養尊處優的諸葛駙馬不是鄧艾的對手,幾乎沒實戰經驗的成都衛戍部隊也不是魏國從刀光劍雨和懸崖峭壁中走過來的百戰之師的對手。這兩次機會,一個因為主將太慫,一個因為主將不知道在塔下猥瑣,都錯過了。從綿竹失守的那一刻,蜀國其實就已經宣告了滅亡。


無論是江油的馬邈還是綿竹的諸葛瞻,只要面對形式做出正確的決策,以堅城據守,鄧艾孤軍深入,既沒有攻城器械,也沒有援軍和補給,用不了多久就會不戰自亂,鍾會也會因為戰線過長,糧草不濟,而短期又攻不下劍閣而退兵,那樣蜀國是有機會繼續割據蜀地的。但是,現實是殘酷的。諸葛瞻失敗最嚴重的後果,不是劉禪宣佈投降,而是姜維被迫放棄蜀地最後的屏障劍閣,馳援成都。只要將魏軍十萬主力放進盆地,那就沒有翻盤的機會了。劉禪投不投降已經不能改變什麼了,早點投降還能使蜀地免受戰火荼毒。


笑談文史



從天下大勢來看,蜀國並沒有被鄧艾所滅,而是滅亡在內部的政治鬥爭。

劉備的蜀漢是一個外來政府,他的主體是由在河北老家招集的關張趙為第一波,然後就是在荊州加入的諸葛亮魏延等第二波,他們共同構成了蜀漢的中央統治集團。

如果讀過三國志,就會明白劉備是一下成熟的政治家,並沒有那麼仁慈,對反對他的人從來是心狠手辣的。

劉備集團和四川本土勢力有很大隔膜,劉備在內心深處可能沒有打算在四川久待,他希望能用幾十年時間統一天下,還都洛陽。

因此劉備並沒有和四川本土勢力和解,而是對那些反對他的堅決打壓,甚至處死了不少的四川本地勢力的優秀人才,造成了兩波勢力的對立情緒。

到了三國後期,劉備的外來勢力力量大大減弱,四川本土勢力走上臺前,對劉備的政權並沒有感情,因此到了鄧艾兵臨城下時,在四川本土勢力的主導下選擇了投降。



從戰術和執行層面上看,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是一個蠢才。

諸葛瞻鎮守在綿陽,雖然兵力並不強大,但阻擋鄧艾進攻還是沒有問題的。鄧艾的致命問題在於,他是走小路進來的,沒有強大的攻城器械,也沒有很好的糧食補給。

只要諸葛瞻佈防各高地要塞,堅守幾天,其它援軍就會陸續從外圍殺過來,對鄧艾形成包圍。而鄧艾的軍隊因為缺少糧草而自亂陣角,其失敗就是必然的。

鄧艾的偷襲成功的前提就是速戰速決,快速取勝,只要一拖住他前進的步伐,他就失敗了。而諸葛瞻的急於求成讓他和蜀國都走上一條不歸路。



從根本上來看,蜀國的滅亡都是大概率事件,蜀國只有不到一百萬人口,兵力超不過10萬,題目中說蜀國有60萬軍隊不知是從哪裡得來的。

三國中間最早滅亡的就是蜀國,其次是魏國,活得最久的反而是吳國,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政策不一樣,蜀國採取了和當地本土勢力的對抗,導致內部不團結,四川本土勢力強大後,對蜀漢國家沒有情感,寧願投降。

魏國則是另外一情況,曹丕為了能當皇帝,不得不向士族大姓出讓權力,讓他們進入政府中央領導集團,最終被士族大姓最強的司馬懿奪了權,亡國了。


吳國的孫權反而是最聰明的一個,吳國孫氏也是外來政權,也是本土勢力有衝突。但孫權年少接班,他受到幾方面的壓力,外有曹操劉備,內有孫策勢力和本土勢力的雙重壓力。

孫策勢力對孫權也不是很滿意,本土勢力也想上位奪權。孫權就在中間打起了平衡牌,讓他們相互牽制,相互制約,不能一頭獨大,才能穩定自己的統治地位。

這個權力架構是最穩定的,慢慢的他得到了孫策勢力和本土勢力的雙重支持,並建立了自己的嫡系班底,政權是最穩定的。

蜀國則劉備對本土勢力的迫害和打壓,最終衝突升級,最先滅亡,這才是蜀國滅亡的根本 原因。


新知傳習閣

鄧艾滅蜀靠的不是那2000魏軍,靠的是蜀國尖銳的內部矛盾。鄧艾偷渡成功,只是使這些原來被壓制的矛盾徹底爆發,最終吞噬了蜀國。


蜀國本來就是偏居西南一隅的小國,兵力和財力都與魏國沒法比。蜀國那什麼與魏國僵持?靠的就是蜀道天險和不斷髮動戰爭讓蜀國保持全民皆兵的戰爭狀態。

蜀國為了生存,採取以攻為守的方式,連年發動對曹魏的戰爭。諸葛亮發動了五次北伐,姜維更是進行了九次的北伐。發動這麼多戰爭,對於一個僅有益州的蜀國來說,負擔是非常重的。

羊毛出在羊身上,蜀國打仗的錢和兵當然還得從老百姓中搜刮。蜀國人民的負擔是三國中最重的,老百姓早就苦不堪言。蜀國處理老百姓的矛盾,就是靠嚴峻的“法治”,刑法非常嚴,而且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這樣一來,社會非常公平,普通老百姓看到那些公卿士族都活的那麼累,自己也就湊合過吧。蜀國靠著依法治國嚴格控制著國家資源的生產和調動,還有效壓制了國內的矛盾。可以說蜀國是個效率非常高的國家,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政治才能。


然而矛盾終究還是有點,老百姓的日子過的也是很苦的,鄧艾的到來,這一切都爆發了。老百姓看到鄧艾,把他視作脫離苦海的救星,他們早就不想打仗了。鄧艾到成都城下時,軍隊已經有好幾萬人,而且糧草充足。所以說蜀國滅亡完全是因為內部矛盾啊,鄧艾只是把這顆定時炸彈給點燃了。

(我是士說新史,歡迎大家關注我!)


遊戲探索機

擒賊先擒王啊!

這裡的賊就是蜀漢集團,而王那?則是後主劉禪。

先說明下,鄧艾先到達成都是2000兵,可這2000兵卻是精英中的精英。同時,鄧艾並沒有立即攻城。而是,收集了他一路留下的屯兵,每隔30裡留下3000兵。鄧艾兵發成都共帶了三萬大軍那。

再來看看成都的守軍吧!哪有守軍啊!空城一座。姜維遠在劍閣。諸葛瞻戰死綿竹的時候把成都的兵都帶走了。在加上後主昏庸,面對鄧艾的大軍嚇得魂飛魄散。降、快降。還美其名曰,為了不讓成都的百姓受連累。哈哈,好玩不?

你說,後主劉禪都投降了,你其他人還抵抗什麼那?一紙詔書到,還不望風而降啊!

所以說啊!別說是60萬,就是600萬也不行啊!

一句話,將熊熊一窩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