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六腑皆令人咳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

咳嗽的主要病因一是外感寒邪,皮毛為肺之合,皮毛受邪則從其合內傳與肺;二是內有寒飲停聚,因肺脈起於中焦,寒飲食入胃,則循肺脈上至於肺,內外之寒合併傷肺,致使肺氣失調,宣降失職,上逆而為咳。咳嗽的主要病變在肺,但其他臟腑的病變也可影響到肺而發生咳嗽。

肺咳:因肺為髒之長,心之蓋,受百脈之朝會,其他臟腑發生病變均可波及到肺,導致肺氣上逆而咳。

脾咳:脾居中焦,為肺金之母,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脾失健運,痰溼內生,上犯於肺,壅阻肺氣,肺失宣降而導致咳嗽、咯痰、胸脘脹悶,且脾氣虛弱則可見到食少、便溏、乏力等。

腎咳:肺司呼吸,腎主納氣,若腎氣虧損,失攝納之權,氣不能歸納於腎,而上出於肺則咳喘、氣短,因腎主五液,腎虛不能溫煦氣化,水泛成痰則咯痰清稀;且腎咳尚且會伴有夜尿頻多,腰膝痠軟等腎虛症狀。

心咳:因心主血,肺主氣,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肺主宣發肅降和“朝百脈”,能促進心行血之作用。若患者久病心氣不足,血行不暢,影響肺的宣發和肅降,肺氣上逆故可見咳嗽;且心咳尚且會伴有心悸氣短等症狀。

肝咳:若肝失條達,氣鬱化火,氣火循經上逆犯肺,肺熱津虧,肺失肅降,氣逆而咳;木火刑金,煉液成痰,故痰黏難咳;且肝咳尚且伴有口苦心煩,胸脅脹痛等。

五臟咳嗽經久不愈,按臟腑表裡相合的關係傳與六腑。《素問·咳論篇第三十八》曰:“五臟之久咳,乃移於六府。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則長蟲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矢。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矢氣,氣與咳俱失。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從五臟咳和六腑咳的臨床症狀來看,五臟咳是初期階段,是以各髒經脈氣血失常為主要病機,以咳多兼“痛”為主要表現。六腑咳是咳久不愈的後期階段,是病情的進一步發展,影響到人體的氣機運行和氣化活動,表現出氣虛下陷,不能收攝的病機特點,以咳多兼“洩”為主要表現。但肺與大腸相表裡,故大腸傳導功能正常有助於肺的肅降,若大腸實熱,腑氣不通,亦可導致肺氣上逆而咳喘。經文下面所說“五藏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人與天地相參。”其實歸根結底也是“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因為不同季節有不同的異常氣候,但都可影響相關臟腑而波及肺致咳,說明五臟相對應季節時邪的易感性,反映出四時五臟的發病觀念。這一觀點對臨床辨證論治咳證具有指導意義,如林佩琴所說:“以四時論之,春季咳,木氣升也,治宜兼降,前胡、杏仁、海浮石、瓜蔞仁之屬;夏季咳,火氣炎也,治宜兼涼,沙參、花粉、麥冬、知母、玄參之屬;秋季咳,燥氣乘金也,治宜清潤,玉竹、貝母、杏仁、阿膠、百合、枇杷膏之屬;冬季咳,風寒侵肺也,治宜溫散,蘇葉、川芎、桂枝、麻黃之屬”。除此四季之咳外還有地域之咳,工作環境之咳等。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