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資管新規來了 你再也買不到保本的理財產品了

剛剛!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等4部委聯合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意見》按照產品類型統一監管標準,從募集方式和投資性質兩個維度對資產管理產品進行分類,分別統一投資範圍、槓桿約束、信息披露等要求。

《意見》規定,合格投資者是指(一)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家庭金融淨資產不低於300萬元,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元。(二)最近1年末淨資產不低於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三)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合格投資者投資於單隻固定收益類產品的金額不低於30萬元,投資於單隻混合類產品的金額不低於40萬元,投資於單隻權益類產品、單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金額不低於100萬元。

央行表示,資管新規過渡期為意見發佈之日起至2020年底,對提前完成整改的機構,給予適當監管激勵。(注:市場之前預測資管新規過渡期至2019年底。)

此前在4月25日,央行實施大面積降準,此次共釋放資金近1.3萬億元,在置換掉9000億元的中期借貸便利(MLF)後,淨釋放近4000億元。在央行的表述中,這次降準意在優化流動性結構,對沖4月中下旬企業繳稅帶來的資金壓力。但部分專家認為,此時降準可確保適當流動性,從而減緩衝擊作用。

資管新規來襲 六方面從嚴監管

重磅!資管新規來了 你再也買不到保本的理財產品了

從近年來我國的資產管理業務發展來看,2012年後,得益於寬鬆的金融環境,該業務在2013年-2016年得到了高速發展。數據顯示,2016年末券商資管、公募基金、基金公司及子公司專戶、私募基金以及期貨資管的合計規模為2014年末的2.5倍,廣義資管規模已達100萬億元。

但在金融機構資管業務快速發展的背後,卻存在著監管規則和標準不一致,部分業務發展不規範、監管套利、產品多層嵌套、剛性兌付、規避金融監管和宏觀調控等諸多問題。

為此2017年11月17日,一行三會一局聯合發佈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即資管新規)。雖然起初你或許並不太瞭解這份資管新規意味著什麼,但全文長達上萬字,如此巨大的信息量恐怕也能體現出它的重量級別。

具體來看,資產新規分為29條,其中主要內容包括:打破剛兌、淨值管理、提高投資者門檻、嚴格控制嵌套、統一槓杆比例以及規範資金池業務等六個方面。

重磅!資管新規來了 你再也買不到保本的理財產品了

進入2018年,市場對於資管新規具體落地的關注逐漸升溫。3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再次把資管新規落地推向了高點。並且近日有接近央行人士表示,資管新規或將於4月底、5月初正式發佈。

打破剛兌 保本理財轉向結構性存款

此前我們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理財經理往往會先介紹一下幾款理財產品的收益和性質,一般情況下非保本產品的收益會高於保本產品,但其本金安全性卻存在一定風險。這便讓你有些猶豫,心裡想要較高的收益,但又不想本金有何損失。此時理財經理會察言觀色的告訴我們,非保本產品一般不會出現損失本金的情況,即使出現了,銀行也會保證投資者的資金安全。

但在資管新規中,明確指出“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產管理業務。”

重磅!資管新規來了 你再也買不到保本的理財產品了

這就是說,銀行以後不能再賣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了,如果非保本產品發生了風險,也要由投資者自己來承擔損失。通過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保本理財規模已達7.37萬億元,佔全部銀行理財的24.95%,發行機構多為中小銀行。

具體分析來看,銀行的負債端可分為表內和表外兩部分,前者由存款、同業負債和保本理財構成,後者以表外理財為主,但由於表外理財不承諾保本,對銀行不形成固定負債壓力。

但保本理財在銀行負債結構中可充當存款不足時調節負債的工具,如果資管新規落地,剛兌打破後,中小銀行將面臨負債結構吃緊的情況。不過目前已有多家銀行提前採取了措施,利用結構性存款來彌補這一空缺。

隨著保本理財規模的縮小,結構性存款的發行規模和增速均快速增長,截至2018年2月底,結構化存款規模已高達8.36萬億元,年化預期收益率在4%-4.8%之間,略低於之前的保本理財收益水平。

雖然短期內結構性存款可以替代保本理財,幫助銀行實現主動負債,但並不意味著結構性存款是監管留出的口子,可以鑽這個空子。儘管當前國內還沒有出臺有關結構性存款的相關監管文件和細則,但參考國際發達金融市場的經驗來看,結構性存款業務的監管顯著嚴於普通存款業務,且不受存款保險的保障。

同時,在已有的結構性存款法律文本上,其多被稱為“結構性投資產品”,而監管態度將其類比於理財產品來進行管理。因此,在當前淨值化管理要求和資金偏緊的大環境下,不排除資管新規落地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管理規則也將隨之而來。

但總體來看,銀行不會將所有理財產品都回歸表內,並用結構性存款來替代。一方面結構性存款需繳納存款準備金,另一方面,迴歸表內意味著受到MPA考核限制。因此,表內保本理財會向結構性存款轉型,而表外非保本理財或部分迴流表內,但大部分仍將按照資管新規在表外進行轉型。

非標產品加速回表 淨值產品成主流

近年來,在監管當局要求穿透式監管的大環境下,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逐漸向淨值化管理過渡。而此次的資管新規中再次強調了淨值化管理,要求金融機構要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這將使得銀行理財可對接的非標產品規模進一步收縮,而非標產品也會加速從表外理財賬戶轉移至表內的同業科目和應收款項科目。

其實,早在《中國銀監會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和《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中,便針對淨值型理財產品可投非標債權的規模進行了規定。

重磅!資管新規來了 你再也買不到保本的理財產品了

就淨值化產品來說,其與開放式基金類似,為開放式、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沒有預期收益,銀行不承諾固定收益,實際用戶獲得的收益與產品淨值有關。簡單來說,假設用戶購買時產品的淨值為1,則到了下一個開放日,如果產品淨值變為1.2,則用戶的收益就是1.2-1=0.2。銀行會根據簽署的協議書,在每日、每週或者每月等固定日期公佈淨值,投資者可以進行淨值查詢。

雖然此次資管新規的要求僅是體現在去通道、穿透式監管,但對淨值型產品的要求引發了銀行調整理財產品的結構。數據顯示,在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發佈後,2017年12月淨值型產品發行數量激增,當月淨值型產品共計發行146只,其中封閉式淨值型理財產品112只,開放式淨值型理財產品34只,環比增幅70%和26%。

2018年以來,銀行理財的淨值化轉型步伐明顯加快,截至2月底,中國理財網共有295只淨值型產品登記發行,2017年同期僅為52只。

具體來看,2017年銀行理財投資非標資產規模為4.79萬億,而存量非標的化解方式主要有三種,非標轉標、非標回表和過渡期之前自然到期終止。非標資產回表可能會增加銀行加權風險資產,降低銀行資本充足率,擠佔銀行貸款額度。

雖然資管新規短期內的確會給市場帶來了擾動,但申萬宏源認為,站在時代的大潮中,資管新規是推動中國金融體系新、舊時代切換的基礎性監管制度變革,以信貸思維做資管、剛性兌付、非標資產、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等一系列既有行業規則都將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依託多層次資本市場和標準化資產的直接融資、淨值化產品和主動管理體系。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銀行資管過去的“業務創新”更多側重於流程模式和產品架構再造,券商大部分業務依託牌照價值,兩者均不具備嚴格意義上的“主動管理”特徵。主動管理業務的典型特徵是顯著的龍頭效應,在即將到來的主動管理時代,優秀的銀行、券商等金融機構有望迎來持續的龍頭估值溢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