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环境日 十条规范让环保更接地气

世界环境日 十条规范让环保更接地气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环境日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行动者”?这五个部门给了我们答案。

近日,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其中倡导:节约能源资源,合理设定空调温度,夏季不低于26度,冬季不高于20度。

《规范》还有哪些保护环境的倡议?让我们逐一学习。

十条规范让这个世界更美丽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提出了十条规范:

第一条 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环境质量、自然生态和能源资源状况,了解政府和企业发布的生态环境信息,学习生态环境科学、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健康风险防范等方面知识,树立良好的生态价值观,提升自身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

第二条 节约能源资源。合理设定空调温度,夏季不低于26度,冬季不高于20度,及时关闭电器电源,多走楼梯少乘电梯,人走关灯,一水多用,节约用纸,按需点餐不浪费。

第三条 践行绿色消费。优先选择绿色产品,尽量购买耐用品,少购买使用一次性用品和过度包装商品,不跟风购买更新换代快的电子产品,外出自带购物袋、水杯等,闲置物品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赠。

第四条 选择低碳出行。优先步行、骑行或公共交通出行,多使用共享交通工具,家庭用车优先选择新能源汽车或节能型汽车。

第五条 分类投放垃圾。学习并掌握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知识,按标志单独投放有害垃圾,分类投放其他生活垃圾,不乱扔、乱放。

第六条 减少污染产生。不焚烧垃圾、秸秆,少烧散煤,少燃放烟花爆竹,抵制露天烧烤,减少油烟排放,少用化学洗涤剂,少用化肥农药,避免噪声扰民。

第七条 呵护自然生态。爱护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积极参与义务植树,保护野生动植物,不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不随意进入自然保护区,不购买、不使用珍稀野生动植物制品,拒食珍稀野生动植物。

第八条 参加环保实践。积极传播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理念,参加各类环保志愿服务活动,主动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建议。

第九条 参与监督举报。遵守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积极参与和监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劝阻、制止或通过“12369”平台举报破坏生态环境及影响公众健康的行为。

第十条 共建美丽中国。坚持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与工作方式,自觉做生态环境保护的倡导者、行动者、示范者,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执法“组合拳”让环保更有效

事实上,我国环保执法有一套系统的“组合拳”。

首先,分四批在30个省区市开展的环境保护督查,实现了中央环保督查全覆盖。如何开展督查?开通举报电话,一线实地暗访;边督查边交办,集中反馈督查情况;问题移交移送,限时拿出整改方案。通过环保督查,问责党政干部1.8万多人;受理群众环境举报13.5万件;直接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8万多个。

同时,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场)、村委会(社区)”四级网格。以各级政府为责任主体,各负有环保监管职责的部门按网格派驻监管执法人员,将监管执法力量下沉至各网格单元,网格员发现问题可随时报告或处置。这样做的效果就是实现了全面覆盖、层层履职;发现及时、处置迅速;上下联运、责任到人。

建立移动执法系统。执法全过程留痕可追溯;执法数据实时在线能监督;执法信息丰富多样能调度;多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可共享。这样实现了现场执法信息化和信息查询功能,提高了环境执法效率;同时可有效克服人为办案的随意性,缩小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空间;防止违法企业说情等外部干扰。

另外,还有异地交叉执法,即集中督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不定时间、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奔现场、直接检查。这样有效地破解了线索流失、阻力干扰、人员不足、业务不精等难题。

借助高科技手段——遥感+无人机,也可以执法。使用卫星遥感协同无人机对城市黑臭河涌及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高分辨率影像采集;结合低空无人机遥感系统对河涌周边疑似排污区域进行污染排查,搜寻河涌周边的排污口。如此一来,现在能识别的目标越来越小,连小堆垃圾、城市沟渠的水体污染也难逃“法眼”。

最后,还有空气监测仪器可以24小时连续采样、实时分析。监测数值通过数据采集仪发送至国家、省、市的空气质量联网监控平台,还可以通过网络、手机APP等实时发布给公众、全程智能化,没有人工操作环节。这样就做到了从气样采集到分析数据上传,无法人为干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