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学生择校变“任性”了

为什么日本学生择校变“任性”了

少子化的加剧,特别是18岁人口的持续走低,教育以脚投票时代,日本学生择校变得越来越“任性”了。

景气指数与择校

不同于国内,日本学生择校通常与经济“景气指数”挂钩。经济景气时,他们多会投报大城市那些大规模私立大学,专业选择“文高理低”特色明显;经济不景气时,他们则会变得务实,比如优先考虑“质美价廉”的地方国立大学;专业偏向就业强势的理工科。同时也会考虑那些凭“资格”(上岗证)就业的专业。

虽然安倍新经济政策饱受诟病,但从各项指标来看,日本经济景气指数正在缓慢恢复,给人一种景况改善感。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择校观。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和厚生劳动省今年上半年公布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统计,2017年应届毕业生就业为97.6%,创历史新高。

根据兴趣喜好择校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多。这中间,选择报考私立文科类考生增幅明显。经济、经营和商科成为热门。此外,随着2020年东京夏季奥运会的临近,建筑相关的专业人气高涨。

排行榜与择校

今年3月末,英国 THE(Times Higher Education)根据教育资源、教育满意度、教育成果及国际化四项指标,出炉了《2017世界大学排名日本版》。此排名榜将关注的重点放到了“教育力”。这与国内学生和家长熟知的亚洲及世界大学排名榜有着很大的不同。如亚洲大学排名榜,多侧重对大学研究力及产业界收入的评估。而在业内人士看来,中日韩三国属日本的“教育力”最强。但由于排名指标的选择,导致日本大学的“教育力”常常被低估,加之日本大学国际化偏低,20余年来,大学多将目光集中在本国学生身上,导致中国学生和家长对日本大学并不熟悉,在择校时无所适从,甚至陷入误区。

偏差值与择校

“偏差值”(入学难易度)一直以来都是日本学生择校的重要参照。随着时代变迁,大学与时俱进的同时,对人才的选拔标准也正在发生变化。在THE世界大学日本版,教育资源指标中,大学合格者的学力(学习能力),即入学基点,与偏差值关联的学生学习力所占比例仅为区区的6%,业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020年开始,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将迎来重大转折,即从以往一味重笔试,偏向知识记忆转向对学生“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综合能力的考察。试卷中将增加主观叙述题的比重。

单一的“偏差值”择校,正在被打破。而教育满意度与入学难易度(偏差值)并不直接相关。

英国泰晤士(THE)之所以在今年年初推出“世界大学排名日本版”,无非是希望世界学生在选择去日本留学时能够多元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指标不同,得出的大学排名便会截然不同。

择校一味“任性”不可取

日本学生择校走多元固然是好事,与日本大学特色化发展理念完全契合。择校可以多元,但不可太过“任性”。在负责学生升学指导的许多日本高中教师看来,根据现阶段高中生的阅历和知识结构,他们中许多人所掌握的大学升学信息并不全面,存在肤浅的一面,绝对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学校老师、家长等成年人的适当把关至关重要。

反观国内学生,在选择日本留学时,比较容易受到大学排名榜的左右。提的最多的当属七所旧帝国大学。殊不知,各类世界大学排名榜(包括亚洲大学排名榜),多侧重学术研究评定。一些教养大学、文理单科大学通常很难入选。而现实中,日本有太多教育质量上乘的大学,都应该成为择校备选。随着日本18岁人口的减少,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日本大学将目光转向中国市场,这为我们择校提供了相当的便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