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字子長,他的父親司馬談就是太史令,負責管理皇家圖書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曆法。司馬談打算編寫一部通史,但是願望沒有實現就死去了。臨死的時候,他囑咐司馬遷完成其未竟的事業。


司馬遷的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10歲開始博覽群書,20歲時遊歷天下。他到浙江會稽看了傳說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領開會的地方;到汩羅江邊憑弔屈原;到曲阜考察孔子講學的遺址;到劉邦的故鄉聽沛縣父老講述劉邦起兵的情況……

這種遊覽和考察,使司馬遷獲得了大量的知識。

後來,司馬遷當了漢武帝的侍從官,跟著皇帝巡行各地,並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帶視察。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承父親的職務,做了太史令,這樣他能夠閱讀和蒐集的史料就更多了,於是便開始著手編寫《史記》。
司馬遷的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在蘇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漢武帝曾派將軍李廣利帯兵三萬,攻打匈奴。結果打了個大敗仗,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利逃了回來。李廣的孫子李陵當時擔任騎都尉,帶著5000名步兵跟匈奴作戰。單于親自率領3萬騎兵,把李陵的步兵團團圍住。漢軍因為寡不敵眾,又沒救兵,最後只剩了400多漢兵突圍出來。 李陵被匈奴活捉,投降了。
司馬遷的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動了朝廷,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5000,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麼多的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投降,一定是不想被白白殺死,想將功贖罪來報答皇上。"

漢武帝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是有意貶低李廣利,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人強辯,是存心反對朝廷!"於是下令把把司馬遷問罪處死 。

當時,如果不想被處死有兩種方法,一是拿錢買命,二是接受宮刑。宮刑即割除男性的生殖器,這不不僅是一項酷刑,更是對人格的一種極大汙辱。因此,許多沒錢買命的人,寧可死也不選擇宮刑。但司馬遷卻選擇了宮刑。

司馬遷在被處以宮刑釋放後,開始更加發奮寫作《史記》。大約在公元前90年,司馬遷基本上完成了編撰工作。《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司馬遷的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公元前122年的漢武帝時期,敘述了我國3000年左右的歷史。全書分為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共130篇。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對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蹟都做了詳細的敘述。

《史記》人物鮮明,語言生動活潑,作為史書有極高的歷史價值,作為文學作品有很強的藝術性,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