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鹏讲《道德经》:人性贪婪和残暴之根源何在?

天下太平,人们专心生产,享受生活,即天下有道;天下战乱,人们相互杀戮,即天下无道。人间为什么会出现无道行为?老子没有答案。

大家好,这是掌上国学院“杨鹏讲《道德经》”。今天讲第四十六章,我先念一遍。

我们先看第一句:“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有道,就会把奔马退回去,制造厩肥。却,指退回。走马,指奔跑的马。粪,指马粪。用马粪制造厩肥,农家肥。

农民养牛马猪,除了用牛耕地、用马运输、杀猪吃肉外,牛马猪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制造农家肥。农民将秸秆、杂草垫在厩里,牛、马、猪将粪便拉在上面,不断践踏,就成了厩肥。春耕前,农民会把这些牲畜的厩肥拉到空地上堆起来,日晒风吹一段时间,变成腐熟的堆肥。堆肥一般用作基肥,耕地时下到地里。

中国人多地少,数千年耕种,农田仍能保持肥力,就因为中国农民自古使用粪便、秸杆这样的厩肥,“取之于自然,还之于自然”,保持了农业内部的物质能量循环。

中国古代养马,除了用于运输外,制造厩肥的作用也很大。没有战争,朝廷就不会大量征用马匹用于战争,马匹分散在农户家里,用于运输和农业生产。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是说天下有道,天下太平,不用战马,马都用于生产,全国上下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忙着搞好生产、过好日子。

看下一句:“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翻译过来就是:天下无道,军马就在战场郊野之地生崽了。“戎马”,指军马。

杨鹏讲《道德经》:人性贪婪和残暴之根源何在?

天下无道,人们相互杀戮

战争爆发,朝廷从农民家里大量征用马匹,好马训练后用于拉战车,差马用于拉战争物资。战争不停,服役的军马只能在战场郊野之地交配生崽。

老子判断天下“有道”还是“无道”,标准很清楚,就是看天下是以和平建设为中心,还是以战争杀戮为中心。如果按此标准,后来的商鞅法家,就是无道哲学。

以和平建设为中心,上下关心的是生产和生活,有益生命,就是有道;当全国上下以战争为中心,全国军事化,就是天下无道。说到底,对生命有益,就是有道;伤害生命,就是无道。老子绝不会为战争唱颂歌。

老子这样的善恶是非观,与他的宇宙观有关。老子认为,上天之道是创生的力量,例如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上天之道是有利于生命的力量。

老子在八十一章中说:“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他认为上天之道是益生的,是有益于生命的。老子在五十五章中也说:“益生曰祥。”老子的社会价值观与他的宇宙观统一,这是老子思想的特点。

“无道”这个概念,与“有道”相对。这样,老子思想中,就把人类行为分成了“有道”和“无道”两部分。

老子并不反对自卫战争,但认为侵略和兼并战争是“无道”的行为。老子认为,就算是自卫战争,也必须以办丧礼的态度去办,战争是令人悲哀的,要认真准备战争,但不能热爱战争。热爱战争,歌颂战争的胜利,就是热爱办丧礼。喜欢自吹自己办丧礼的能力,这是邪恶变态。

杨鹏讲《道德经》:人性贪婪和残暴之根源何在?

老子认为,要以办丧礼的态度对待战争

除了本章中的“无道”这个概念,老子在第五十二章中,还提到“非道”这个概念。“非道”就是违反道。老子反对“无道”、“非道”的行为,认为“无道”、“非道”的事长不了。

《道德经》五十三章认为,当朝廷宫室修建整洁,而百姓田园荒芜、粮仓虚空。贵族官吏们却身穿文彩华丽的服装,身配利剑,吃厌了各种食物,家中财货有余,这些人就是强盗头子,“非道也哉!”把朝廷中邪恶的统治者称为强盗头子,在中国思想家中,老子是第一个人。

原文为:“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

这个世界上,有“无道”的行为,也有“有道”的行为。人“有道”行为从哪儿来的?《道德经》上有解释,我们也容易理解,就是从天道来的。

上天之道是创生的力量,是和谐的秩序,上天之道又无处不在。上天之道运行在我们身上,所以我们会表现出“有道”的行为,这是老子倡导无为而治的前提。

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从保护民众自主自立中获得繁荣与和谐,这是基于对上天之道的信仰,相信人性中有天道在运行,因而对人性有深层的信任。自主自由的人,在互动的约束中,会释放出由天道而来的创生的力量,会互动出一个最公平和谐的自然秩序。

讲了人的“有道”行为的根源在“上天之道”,这样就为人创生的善行及人间和谐找到了依据。但也会引出一个问题,人“无道”的行为,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看看老子的分析,下一句:“罪莫大于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翻译过来就是:最大的罪孽,莫过于贪欲过甚;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满足;最大的错误,莫过于想占有他人财物。

也就是说,“无道”行为的产生,根源在贪欲过盛、不知满足、想占有他人财物。无道行为的产生,在于放纵贪欲,把贪欲导向了不正当的方向。

有人把这几句解释为老子反对物质欲望,这不确切。老子反对不正当的贪欲,但老子并不反对民众经济富裕。五十七章中说:“我无欲而民自富。”朝廷无为而治,民众自己会富裕。老子肯定富裕的生活。

八十章中说:“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享受食物之甘甜,享受美丽的服装,以自己风俗为乐,安享自己的居所。老子对民众享受物质生活是持肯定态度的。所以,说老子笼统地反对欲望,甚至说老子笼统地反对物欲,不确切。老子反对的是靠占有民众财富而生活的君王朝廷的纵欲。

从本章来看,老子并不反对发展经济和享受富裕的生活,但是认为这种物质享受不应当是通过战争的抢劫和兼并而来,而应当是朝廷无为自控、百姓自己发展生产而来。

寻求财富,这是人类的本性,因为人类摄食而生,依赖于外部资源的摄入而得以生存。自古以来,人类获得财富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暴力抢劫,二是生产贸易。老子是倡导生产贸易、反对暴力战争的。

老子反对的是君王官吏的欲望放纵,侵犯百姓;老子反对的是君王官吏的物欲横流,剥夺百姓;老子反对的是君王官吏的贪婪暴发,推动侵略和兼并的战争,伤害百姓生命。

这仍然留下一个问题,就是“无道”的根源问题。人类无道的行为,从哪儿产生?

如果按照本章的解释,是从人的贪婪和暴力抢夺中产生。那么,再问一句,人的贪婪和暴力抢夺的行为,又从哪里来?是从人性深处来吗?如果是从人性深处来,那么,这种人性深处贪婪和抢夺的原因又是什么?

杨鹏讲《道德经》:人性贪婪和残暴之根源何在?

人性贪婪和残暴之根源何在?

因为战争是当权者才能决定的,所以人性的贪婪与残暴,往往是从当权者身上发出来的。这让我们想到一个问题,人性的贪婪与残暴的表现,与权力的关系是什么?一部《道德经》表达了对权力本性的深度怀疑,无为而治就是要减少权力的干预和破坏。

老子为什么对权力扩大深度否定?老子为什么认为人类“无道”的行为,多是由权力中心发出来的?我们猜想,老子的逻辑可能是:权力不是生产性的,权力只是对别人生产的财富进行强制分配。权力的这种表现,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的天道本性不同。

“无道”的根源在哪儿?我翻遍《道德经》,想找出老子对人的“无道”行为根源的定义,发现老子没有去深究这个问题。

老子认为“无道”其实对谁都是有害的,对“无道”行为的受害者是有害的。从长远看,对实施“无道”的行为人也是有害的,只是这种害处发生在深层面,一般人看不到而已。

人的“无道”行为的根源,就是无知和愚蠢吗?《道德经》没有深究和定义人的“无道“行为的根源,似乎《论语》也有这个问题。孔子划分了“仁”和“不仁”,“仁”的根源很清楚,“仁”的根源在上天,在天命,因为上天有好生之德。但“不仁”的根源在哪儿?孔子似乎认为,这是所受教育不够、知识不足造成的。

孔子与老子一样,对“无道”、“不仁”这些问题的根源,停止了深究。也就是说,他们只讲了善的根源。对人性之恶的问题,点到为止,不再深究。是因为他们智慧穿透性不足呢?还是因为他们有智慧,故意停下了呢?

比老子、孔子略早几十年的古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称为袄教,又称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把人的善行归于光明与善良之神、智慧之主,他称为阿胡拉-马兹达(Ahura Mazda);把人的恶行归于黑暗与邪恶之神,他称为阿赫里曼(Ahriman)。这是一种二元论,认为善恶各有本体,善恶之战,最终善战胜恶,光明战黑暗。

杨鹏讲《道德经》:人性贪婪和残暴之根源何在?

琐罗亚斯德教中毁灭与黑暗之魔阿赫里曼(Ahriman)

中国元朝末年的明教,受琐罗亚斯德教影响很深。基督教也有二元论色彩,有上帝与魔鬼的区分,将人性中的光明与善归于上帝,将人性中的邪恶与黑暗归于魔鬼,相信上帝最终消灭魔鬼。

杨鹏讲《道德经》:人性贪婪和残暴之根源何在?

基督教的神魔之战图

琐罗亚斯德教和基督教为人的恶行找到了根源,找到一个恶的本体的观点。与《道德经》和《论语》不同。或者说,在中国的诸子百家中,都没有给“恶”定出一个本体论的定义。老子有阴阳冲气之说,但阴阳冲气“相反相成”,非你死我活之“善恶斗争”。

大家如何看这个问题?为什么人间会有“不道”的行为,为什么社会中会有“不仁”的行为,这种恶的根源何在?

看下一句:“故知足之足,恒足矣。”这句可译为:所以,能够知足的那种满足,才是长久的满足。

老子强调要知足,四十四章中说,能知道满足,就不会有屈辱,能知道停止,就不危险,就可以长治久安。

四十四章原文:“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一部《道德经》,讲到知足和知止的地方很多。老子倡导无为而治,就是一种知足和知止。

从朝廷与社会关系看,老子强调把朝廷权力限制在国防、国家安全、司法刑杀和社会救济领域。不能超越这些边界去控制社会,不能放纵贪欲去征服他国,不能纵情声色剥夺百姓。要留自由空间给百姓,让百姓拥有自己的财富。成就百姓,国家才能繁荣强大。

但是,如果君王朝廷不知足、不知止,怎么办?老子认为,这就是无道,会自作自受。老子就停在这儿了,他没有把“无道”的行为,认定在魔鬼这样的邪恶根源上。

大家注意,人性的贪婪与残暴、人间恶的根源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态度或不同回答,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心理,形成了中国与以色列、西方和阿拉伯文化心理的差异。

贪婪、残暴的“无道”行为的根源是什么?朋友们,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让我们再一起读一遍。《道德经》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