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的問題,正一步一步邁向我們

獨居老人,滑倒在冰冷的瓷磚上,流著血,漸漸動彈不得,就這麼死去……法醫說,被發現時,人已死了五天。這是一次悄無聲息的死亡,沒有悲傷,沒有死者家屬的哭泣。

“空巢老人”的問題,正一步一步邁向我們

大過節的,不想談這些,卻又不得不談這些,因為這樣子的新聞,越來越多。總有一天我們要面對這些真相,而真相,往往是殘酷的。

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問題的日益凸顯,獨居老人也逐漸增多,目前,我國超過60歲老年人已經佔全國總人口的14.9%,獨居、孤寡的“空巢老人”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

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自實行以來,好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比較多的也就是兩個孩子。這些孩子成年後離開家鄉另組新的家庭,"421"家庭越來越多,處於經濟壓力,房價等多重原因,很容易造成“空巢老人”的產生。再加上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背井離鄉,在外奮鬥。“空巢老人”越來越多。

“空巢老人”的問題,正一步一步邁向我們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數據顯示,2000至2010年十年間,中國城鎮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農村由37.9%升到45.6%。2013年中國空巢老人人口超過1億。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陸續進入老年,2030年中國空巢老人數將增加到兩億多,佔到老人總數的九成。

“空巢老人”的出現是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個現實問題,也是一個新問題。

過去,家庭以子孫滿堂為福氣,三世、四世同堂的家庭很多,為“老有所養”提供了家庭保障,但是隨著人口流動加快,居民住房條件改善以及民眾家庭觀念逐漸轉變,兒女滿堂、子孫繞膝的傳統生活習俗在中國越來越鮮見,家庭養老的功能也愈發有限。很多“空巢老人”生活幾乎不能自理。

如何找到應對之道,才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如何解決好“空巢老人”的問題?

首先,應該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重要性在於:建立完善的養老社會保障體系,為廣大參保職工和離退休人員提供適當水平的基本生活保障;它是國有企業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的迫切需要;有利於改善居民對改革的心理預期,增加即期消費,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需要。

其次,要積極推進社區養老建設,發揮社區養老功能。

“空巢老人”的問題,正一步一步邁向我們

社區養老是21世紀的新型養老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在於:讓老人住在自己家裡,在繼續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由社區的有關服務機構和人士為老人提供上或託老服務。

“社區養老服務”就是通過政府扶持、社會參與、市場運作,逐步建立以家庭養老為核心,社區服務為依託,專業化服務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為主要內容的服務。

早在2003年,國內心理學者範悅斌等人曾抽取社區養老院或敬老院和不與子女居住的70歲以上老人各220名進行比較,發現兩組身體狀況差不多,但前者的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都顯著優於後者。

在過去的一年裡,北京易飛華通科技有限公司曾參與多次社區活動,通過在某社區用腦狀態客觀定量測量儀給老人們體檢大腦,我們發現僅有29.95%的老人大腦思維清晰度尚可,高達69.59%的老人存在大腦思維不清晰的狀態,說明老人大腦老化現象比較普遍,44.47%的人記憶加工能力較差。

“空巢老人”的問題,正一步一步邁向我們

由於大腦具有自學習能力,因此大腦可以通過適當的鍛鍊,恢復腦能力。腦控感知椅,腦控機器人等腦控電子產品,藉助於信號採集終端將大腦皮層中的腦電活動生理數據採集出來,經過數學處理算法的實時計算,提取出反應腦興奮、抑制、專注、放鬆、耗能等多種定量化狀態數值,然後將這種定量化狀態數值轉化成動作,通過這些變化的物理信號刺激人的感覺器官,根據感覺的變化,使用者可以加強大腦狀態的主動意識,減少非理性的混亂思維,進而學會如何抑制大腦、如何專注的思維技巧,經過長期的訓練,幫助老人們緩解大腦衰老,調整睡眠與情緒。

“空巢老人”的問題,正一步一步邁向我們

(某社區老人在控制腦控機器人)

因此我們通過腦控機器人舉辦多種競技活動,包括機器人定位,機器人拔河比賽等豐富多彩的形式,讓老人們在遊戲的愉悅中獲得健康。

“空巢老人”的問題,正一步一步邁向我們

(某老人訓練期間數據的持續變化)

其實無論是從心理還是身體方面,老年人照顧自己還是有一定困難的。尤其,“空巢老人”--這個似乎被我們經常忽視的新群體,更應該得到家人和社會的溫暖和關愛。

因此在最後,無論何時,無論何種養老模式,終究不如你的一個擁抱,一個眼神,如果可以,請回家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