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學者遊歷中國後,得出北衰南興的結論!

【續】

內藤湖南從地力、人種和風土三個方面觀察中國的南北差異,最終得出“北衰南興”的結論。

關於地力方面,內藤在遊歷了北京地區之後認為:

“從北京的規模來看,果然是堂堂大國的首都。如果得到妥善的修繕和管理,北京城的雄偉壯麗,一定不輸於西方各國的首都。不過看了郊外土地,我覺得地力已經桔竭,即便有真命天子出世,也不會再以這裡為都城。

內藤還認為中國的百姓也只知道利用地力,卻不懂休養土地,隱藏著深層的病患。

日本著名學者遊歷中國後,得出北衰南興的結論!

關於人種方面,內藤在上海與蔣國亮筆談時提到:

內藤:“我覺得貴國的南方人和北方人並不是一個種族。南方人的骨骼輪廓很像我國人。看到二位(蔣國亮與陳錦濤)的風采,我更覺得是這樣了。北方人大多渾樸架鶩,只是缺少英氣。南方人大多英銳慧敏,缺點是不善持久,就像我國人一樣。”

蔣:“中國人都是從北邊往南遷移。東晉以及宋的南渡兩大事變以後,真正的中國人都遷徙到南方,而北方則摻雜了蒙古人種,不是純粹的中國血統了。”

關於風土方面,內藤在從威海衛遊覽至上海後,認為上海郊外草木茂感,和日本別無二致。進而在遊覽了蘇杭之後,內藤與張元濟討論了南北經濟問題:

張:“先生這次旅行,從蘇杭到武昌,一共遊歷了鄉長時間?路上一切都好嗎?”

日本著名學者遊歷中國後,得出北衰南興的結論!

內藤:“我這次遊覽蘇杭,用了兩個星期;遊覽武昌金陵,用了二十天。看到江南民風和物產的豐富,和北京附近迥然不同,內心感到對未來的希望。這麼美麗的江山,讓他人放言為勢力範圍,我覺得是貴國士大夫的恥辱。不知道先生以為如何呢?”

張:“國家的形勢到了如此地步,還能說什麼呢?先生去過北方長安嗎。為什麼要匆忙回國,不再遊歷一下北方呢?”

內藤:“如果遊歷秦蜀一帶,肯定需要半年的時閨。馬上就是年底了,我已經歸心似箭,秦蜀之遊只好等待以後了。估計關中的民風和物產,一定沒有往昔的繁盛了。地力、人材,都比不上江南。最近康南海等人主張應該遷都關中,我艱難理解。不知道先生怎麼看?”

日本著名學者遊歷中國後,得出北衰南興的結論!

張:“關中的王氣已盡。關於遷都,朝廷的士大夫也有人議論,也不過是為了暫時避開外國人的鋒銳。康南海最近已經不再提這個主張了。毫無疑問,這件事情不可能實行,即便真要實行,京都的百萬旗民已經安於舊土,不願意遷居,一定會站出來阻攔的。將來宗社的重地必定要落在俄國人的手中。”

內藤:“安於舊態難以改變,這是貴國當朝的一大弊端。暫且不提遷都的事情,讓我看來,以東南十省的財富來供養其餘各省以及塞外的荒遠之地,是貴國財政困難的一大原因。如果以東南的富庶來圖自衛,財政充足兵力精銳,幾年的時間就可以達成。這是就局勢來講,如果說到培養人材,固然比這個還要緊迫。”

日本著名學者遊歷中國後,得出北衰南興的結論!

張:“南方各省圖自衛之計,這自然是件很應該做的事情。然而當今的人材有誰能成此大業呢?有權力的人不但不敢做,而且不敢知道這件事。知道這件事,而且敢做的人,又毫無憑藉。草莽英雄,哪裡沒有?但個個都是狂悍沒有見識之流,怎麼能支撐這東南的半壁江山呢。況且南方雖然民物富庶、財力有餘,民智的閉塞和北方並沒有不同。恐怕也是難圖自衛的啊。先生遊歷蘇杭、沿長江而上,一直到達武昌,對內地的民風也略知一二了吧。怎麼能夠足以自衛呢,可悲可嘆啊。”

內藤:“貴國土地遼闊人口眾多,我看到貴國的士人,都有大國的風範。只是有囿於舊習的缺點,很難馬上改掉。西方的新政治,如果現在就實行,還沒有享受到好處,弊端就會隨之而來。陶鑄士風,能像西方人那樣清廉勘敏,不是朝夕之間的事情。”

也就是說,內藤在遊覽了京津地區和蘇杭地區之後,認為中國的南北在諸多方面存在很大差異,而且北方在地力上已經枯竭衰亡,而南方卻物產豐富,一副興盛的景象,即形成了“北衰南興”之中國印象。

日本著名學者遊歷中國後,得出北衰南興的結論!

從以上對內藤中國觀表層形象的復原上,內藤第一種“守舊”之中國印象與源自黑格爾並被福澤諭吉等日本文明論者過度渲染的“停滯”之中國像有著極大的相似,所以才有論者指出內藤中國觀的形成源自黑格爾。

但事實並非如此,問題就蘊含在內藤中國觀的第二種表層形象上,即“北衰南興”之中國。文明論者所謂的“停滯”之中國像是將中國看作“一個整體”,中國在整體上是“停滯”的。與之相對,內藤“北衰南興”之中國形象卻是將中國看作南北“兩個部分”,雖然北方已“衰”,但是南方可“興”,孕育著中國未來的“希望”。

在此暫且不論內藤將中國“兩分”的方式是否別有深意,僅從這種將中國看作“一個整體”與“兩個部分”的視角差異上講,支撐內藤中國觀表層的應當是與黑格爾以西方文明為中心的歷史哲學相異的理論框架,這就是作為以中國文化為中心的內藤史學之兩翼的“唐宋變革論”與“文化中心移動論”。

來稿/天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