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在身邊:北有長城,南有靈渠,千古靈渠,秦皇運河

公元前214年靈渠鑿成,從此嶺南與中原地區相互交流有了便捷而可靠的聯繫通道,靈渠在歷史上為歷代中央政府有效的在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上諸方面統治這塊地方,起著十分重大的作用。政治變化和人口增加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不能不再次提到靈渠的歷史作用。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靈渠流向由東向西,將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流向由南向北)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灕江源頭,流向由北向南)相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

非遺在身邊:北有長城,南有靈渠,千古靈渠,秦皇運河

興安有條美麗的靈渠。兩千多年來渠水悠悠,濤聲細說,生生不息,常常給人一種思今詠古之感!靈渠是一個歷史文化遺產。它雖沒有長城的雄偉、故宮的輝煌、天壇的神秘,更沒有像社稷壇那樣根據人們的意想來建造,但它的功能價值和歷史貢獻,卻遠遠勝出了那些金碧輝煌的雄偉建築,讓後世敬仰!靈渠建於秦代,是集人工開鑿渠道與自然河床融為一體的古老運河。它從東到西,依山繞行後奔馳田野,就像一條銀光閃閃的玉帶連接了湘漓兩江,繼而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神奇般地將大半個中國的水域連在一起,構成了中國第一張水上交通網。從此,嶺南廣袤地區納入了中原皇朝的版圖,實行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您若想了解靈渠,務必要走完36.4公路的全程,特別是要走過人工開挖的越城嶠、城臺嶺、魚公山、到達湘江大壩的核心區這一段,就可以看到一個宏偉的科學的靈渠體系了。

非遺在身邊:北有長城,南有靈渠,千古靈渠,秦皇運河

​​

靈渠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也叫興安運河或湘桂運河,由於是在秦朝開鑿的,又叫秦鑿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靈渠全長34公里,分為南渠和北渠,其中南渠全長 33.15公里,分四段,大部分為喀斯特地貌,利用的是天然河道,人工只開挖了5公里;北渠的長度雖然只有4公里,但它卻是連通湘江和灕江的航道。如今靈渠景區有俗稱分水臺,可謂是中流砥柱的鏵嘴;用來攔蓄和提高水位,以便將水通過渠道引向灕江的靈渠的樞紐工程-大小天平;三將軍墓、秦堤、飛來石、四賢祠等景緻。

非遺在身邊:北有長城,南有靈渠,千古靈渠,秦皇運河

整個景區古樸典雅,能充分體會“行盡靈渠路,興安別有天”的意境。靈渠靈渠景點美齡亭 秦文化廣場 狀元橋 大小天平壩 水街 萬里橋 百米浮雕秦堤在興安靈渠的南渠與湘江故道之間,築於秦朝,用以防止南渠渠水洩入湘江故道,保護南渠不受洪水衝擊。堤自分水塘至大灣陡,全長3150米。堤下1米多處開了“渠眼”,豐水期可排洪,枯水季節則溢出細流以灌溉農田。堤上古木成蔭,構成七里長堤風景道。飛來石在秦堤之上,石高4米,周長20米,近正方形。石的上方,平坦如臺,有級可登。平臺上有兩株桂花樹裂石而出,亭亭玉立。飛來石石質成分與周邊岩石相差巨大,獨聳於湘江故道與南渠的二水之間,讓人不得不對它的來歷產生無限遐思。宋以來,歷代詩文題刻凡11件,有“砥柱石”、“虯如”、“夜月潭輝”、《重修靈渠記》等。飛來石實為靈渠一大奇賞。陡門陡門是建築在靈渠的南北渠中的一種通航設施。它的作用類似於現代的船閘,只是比現代船閘建造簡陋,但操作則相當簡便靈活。靈渠的陡門是最古老的船閘,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設施。也可謂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築的明珠、世界船閘之父。

非遺在身邊:北有長城,南有靈渠,千古靈渠,秦皇運河

早在1988年,靈渠就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靈渠已兩次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作為人類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伴隨靈渠而生的古橋、古亭、石刻、水街引人注目,馬仔調、賀郎歌也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把靈渠沿途的歷史、人文、自然景觀、農業產業等進行串聯,將打造靈渠全域生態旅遊帶。希望桂林的千古靈渠能夠申遺成功,榮耀地加入到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