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兵铲除吕后余党的齐王刘襄,作为刘邦长孙,为何不能继承皇位?

执而不惑

刘襄是刘肥的长子,刘邦的长孙。而且在吕后去世后,铲除诸吕的过程中立下大功劳。按理说,他是最应该被立为皇帝的,为什么大臣们不立他呢?

咱们先来看看刘襄在铲除诸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刘襄)

吕后去世前,让吕禄担任上将军,让吕产担任相国,并让他们牢牢掌控住兵权。当时的皇帝是刘盈的儿子后少帝刘弘,朝政大权掌控在诸吕手里。不过,朝中还有陈平、周勃等一帮刘邦的老臣也有权力,而且他们对诸吕非常不满,因此,诸吕就商量着准备造反。所谓造反,也就是要铲除陈平、周勃等人,让诸吕完全掌控朝政,甚至废掉刘弘,自己当皇帝。

这件事商量一阵后,又不敢贸然行动。不过,这件事让吕禄的女儿知道了。吕禄的女儿是刘章的妻子,于是回去把这件事告诉了刘章。

刘章是刘肥的次子,被封为朱虚侯,住在长安。除此外,刘肥还有个第三子东牟侯刘兴居也住在长安。只有齐王刘襄住在他的封地上。于是刘章写信给刘襄说,让他起兵讨伐诸吕,自己和刘兴居作为内应。

刘襄准备讨伐的时候,想去联合琅琊王刘泽。但是刘襄又不是真正想联合刘泽,而是有点想吞并刘泽的味道。他给刘泽写信,让刘泽来商量,并且还说刘泽是老资格,最好让刘泽来当首领。刘泽当然就去了。去了以后,刘襄就把刘泽给控制了起来。

(西汉前期封国)

刘襄为什么想吞并刘泽呢?原来刘泽本来是侯,因为娶了吕后妹妹的女儿(也就是樊哙的女儿)为妻,因此吕后就把刘襄的土地割了一个郡给刘泽,同时封刘泽为王。刘襄土地被割,心里不服气,所以才想控制刘泽。

刘襄控制了刘泽后,把刘泽的军队也一并掌控起来,起兵往长安进发。诸吕派灌婴去迎战刘襄。灌婴走到荥阳,就不走了。本来他就不愿意帮助诸吕打刘氏子孙,所以就屯兵在荥阳,准备和刘襄讲和。

这时候,长安城里陈平、周勃等人已经把诸吕拿下。陈平、周勃不但拿下诸吕,还因为后少帝刘弘是诸吕立的,以他不是刘盈亲儿子为由,把他给废杀了。废杀以后,就需要新立皇帝。

这时候,被控制起来的刘泽就对刘襄说,你的功劳最大,又是高祖的长孙,理应当皇帝。我的资格比较老,朝中大臣还是比较听我的话。干脆你让我到长安去,劝大家立你为帝吧。

(周勃)

刘襄听刘泽这么一说,激动了,不假思索就把刘泽给放了。刘泽到长安后,大臣们正在商量立刘襄为皇帝的事。刘泽不但不帮刘襄,反而劝大臣们说,刘襄的舅舅驷钧现在是齐国的宰相,他又是一个残暴的人。如果立刘襄为皇帝,将来驷钧一定会干政。他一干政,诸吕作乱的悲剧又会重演。于是大臣们便把代王刘恒接到长安当皇帝,他就是汉文帝。

我仔细查了查历史书,历史书上关于驷钧的资料很少。刘泽说他残暴,但是史书上并没有他残暴的任何事例记载。这说明,很可能刘泽是诬告。但问题是,不管是不是诬告,陈平、周勃等人为什么不做一番调查才下结论呢?因此,我认为,陈平、周勃很可能根本不想立刘襄为帝。

为什么不想立刘襄为帝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刘襄作为齐王,势力非常强大,长安城中还有刘章、刘兴居两个侯。要是陈平、周勃立刘襄为帝后,刘襄一定只会用他在齐国的旧臣驷钧、祝午、魏勃等人,绝对不会用陈平、周勃。而代王刘恒没什么实力,同时为人又比较谦虚低调。因此,为自己将来的前途作想,陈平、周勃也就顺水推舟,不再考虑刘襄。


张生全精彩历史

公元前180年,独揽大权的吕后去世,汉高祖的庶长孙齐王刘襄起兵,一方面是为配合长安功臣集团荡平诸吕,一方面也是为自己争夺帝位,但是最终刘襄却没能继承皇位,皇冠反而花落相对被动的代王刘恒头上。

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刘襄被委托的代理人坑了一把。

尘埃落定之后,齐王刘襄委派琅琊王刘泽(汉高祖刘邦族弟,一作刘邦远房堂兄弟)前往长安说服众臣立自己为帝,但刘泽到了长安之后,却说出了这么一番话:刘襄的舅舅驷钧不是善类,如果拥立刘襄,吕氏当国之事又将重演。诛灭诸吕的长安功臣集团正中下怀,最终拥立汉高祖第四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委托的代理人坑了委托人一把,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刘襄在起兵时,曾经设计挟持刘泽,夺取琅琊国的军队(刘襄派使者到齐国之东琅邪国——都城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市,说吕氏发动变乱,请琅邪王刘泽赴齐都临淄面商大事,刘泽赶往临淄却被齐王软禁),刘泽怀恨在心,所以来了这么一出。后来刘泽因平乱有功,改封燕王,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帝对他的酬劳。

第二,长安功臣集团想扶持一个相对弱势的皇帝。

汉初封王,山东大部分地区封给了齐王刘肥,现在为其子刘襄统辖,势力非常大,另外,刘襄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比较英武,事实上他的举动虽然符合清除诸吕的政治正确,但也表现出很强的政治野心。

反之,代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以孝顺、谦恭著称,在长安功臣集团看来,选择刘恒对自己有利。刘泽虽然是出于私心黑刘襄,但是他提出的刘襄母族势力过大对于有着吕后专权前车之鉴的功臣集团来说,也是必须要警惕的。

(汉文帝刘恒剧照)

(母亲生病,汉文帝亲尝汤药)

由于上述两个主要原因,汉高祖的长孙齐王刘襄与皇位失之交臂,后来郁郁而终。

(朱虚侯刘章剧照)

这里还有一个花絮,刘襄的二弟朱虚侯刘章在诛灭诸吕的过场中一马当先亲斩丞相吕产立了大功,后被汉文帝加封采邑二千户,赏黄金千斤。公元前178年,刘章又被论功行赏封为城阳王。这件事和刘襄没当成皇帝也有关系,当初因为刘章在诛灭诸吕功劳甚大,汉文帝一度许诺封刘章为赵王,但后来汉文帝从其他地方得知,刘章当时意在拥立兄长齐王刘襄即帝位,心中比较不爽,所以只封他为城阳王。

文气的代王刘恒当上来了皇帝,但是,后续事态的发展与长安功臣集团原先的设想并不完全一致。

周勃等人之所以能最终战胜吕氏,是因为他们从吕氏手中骗取了南北军的控制权,如果不掌握长安的军队,此次行动根本不可能成功。

(《周勃夺北军》上海雕刻厂雕刻作品原稿)

汉文帝刘恒对此当然十分清楚,所以进入长安的当天晚上就入驻未央宫,连夜任命心腹代国中尉宋昌为卫将军,统领两宫卫队南北军;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巡视殿中(“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代国带来的亲信迅疾直接控制了长安的局势,此时的长安功臣集团对文帝只能俯首听命了。

(太史公评论周勃: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

在诛灭诸吕的长安功臣集团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绛(今山西省运城市绛县)侯周勃,由于立了头功,文帝任命他为右丞相,居百官之首,并赐金五千斤,邑万户。但不久周勃因为被人提醒富贵尊荣之中藏有祸端,所以主动辞去丞相职务,而文帝亦欣然允许。第二年丞相陈平去世,文帝重新任命周勃为丞相,但不久又免去其职务,让他带头“之国(去封地)”去了。周勃之国后仍战战兢兢,甚至有些心理不正常,史载:

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

他如此一惊一乍还严阵以待汉朝官员,导致有人上书“告勃欲反”,使得周勃被廷尉逮捕下狱,几乎丢了性命。周勃后来的这些遭遇表明,文帝对长安功臣侯势力是有所提防,也颇有对付他们的收放自如的手段。

从选择相对弱势的皇帝角度,长安功臣集团也可以算是走了眼,当然,文帝为人总的来说还是宽仁厚道的,如果他们选择了齐王刘襄或者淮南王刘长,后续的走向到底怎样,也实在不好说。


谈古论金

没错,刘襄之所以没能被立为皇帝,就是因为他太适合当皇帝了!



《史记》说汉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的确,在刘邦与吕雉结婚之前,他就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齐王刘肥,刘襄作为刘肥的长子,于公元前189年继承了齐王之位,此时正是吕后掌权的时期。



刘襄与吕后是有仇的——汉惠帝刘盈性格和善,他曾经在宫中举办了一次家宴,让自己的哥哥刘肥坐在了上首的位置,刘肥觉得这既然是家宴,而自己又年长,便坐下了。但是吕后却非常生气,她端给刘肥两杯酒,让他给自己祝寿。孝顺的刘盈见状边端起了敬一杯,要哥俩一起给太后敬酒,吕后随即将两杯酒打翻在地。此时刘肥清楚了——太后这是想要他的命啊!



于是刘肥不得不使用非常屈辱的办法——他给自己的妹妹鲁元公主一个郡作为“汤沐邑”,相当于割让了一大块国土出去。另外,他还尊妹妹为“太后”——相当于把他妹妹当娘来对待!吕后满意了,把刘肥释放回齐国,但刘肥没多久就抑郁身亡了。

公元前180年,吕后驾崩,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朱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于是刘襄第一个起兵反对吕党,随后周勃、陈平等人才决心拥护刘氏。



诸吕虽然被平定了,但是刘襄却得罪了一个人,一个非常有话语权的人——刘邦的堂弟琅琊王刘泽!刘泽在刘襄欺骗之后最终在胜利之日抵达都城,在选定新帝的问题上他先表态:“大臣议欲立齐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於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可以说,别的都是借口,最后一句“大臣安”才是重点。如果与自己有过节而且精明干练,深的人心的孙子刘襄当了皇帝,自己有好果子吃吗?



刘泽是这么想的,其他所有的大臣也是这么想的,因为他们都想立一个自己能控制的,不影响自己前途的弱势皇帝。而雄才大略的刘襄,是他们的绊脚石,甚至可能是他们无量前途的终结者!

在这种情况下,“弱势”皇子代王刘恒被选定。而刘恒登基当天,大臣们就发现自己的算盘打错了——代王比齐王更强势!


国史通论

齐王刘襄虽然起兵,却并未参与铲除诸吕的战斗。而刘邦长孙的身份也不是继承大统的必要条件,毕竟他爹刘肥当初位列长子都没戏。此外刘襄自作聪明的举动,以及处于反思外戚干政的风口,都决定了他与皇位无缘。而且他起兵也不全出于公心,除了想上位,很大程度还和吕雉的恩怨有关。

吕雉对诸侯中实力最强的齐国一直忌惮和防范。先是想弄死老齐王刘肥,刘肥以地换命,拿城阳郡给鲁元公主做了汤沐邑才免遭毒手。刘襄继位后吕雉又进一步分割齐国,把济南郡封给了侄子吕台,琅邪郡封给了刘泽。有了这个前提,刘襄出兵便想搂草打兔子,趁机收回故地。他以自己年轻为由,诓骗琅琊王刘泽来齐共商大计,而后将其扣留并收编了他的军队。恍然大悟的刘泽反过来又骗刘襄,说不如放他去长安,好在刘襄称帝的问题上帮忙。刘襄送走刘泽,算是印证了太年轻的话,也为将来的继位阻力埋下伏笔。刘襄大军也并未进关,走到荥阳时与前来狙击的大将军灌婴达成协议,开始静观长安之变。等待的档口,刘襄又拿下了济南郡。

剿灭诸吕出力最多的是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刘章为人生猛,虽为上将军吕禄的女婿却并不心向吕氏,甚至连吕雉的账都不买,曾以耕田歌讥讽,还当着她的面杀过一个吕氏子弟,在朝中颇有影响。通知刘襄发兵的也是刘章,这一方面是维护刘氏江山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想在变革中顺势推哥哥上位。剿灭诸吕的过程有惊无险,诸吕威风仰仗吕雉,吕雉一死也就没了权力保障,刘氏旧臣纷纷倒戈。先是太尉周勃用计拿了吕禄的兵权,之后刘章杀相国吕产打响第一枪,诸吕也随之覆灭。接下来就是讨论皇帝人选问题。

刘襄当时算个大热门,毕竟他是第一个竖起反吕大旗的,虽说没入关,但大兵压境对吕氏构成了威胁,也给长安带来了信心。而齐国立国较早以及嫡长孙的资历和血统优势自然也被摆上台面。然而表决时琅琊王刘泽坚决反对,理由是刘襄的母舅驷钧恶戾,有可能重蹈外戚干政的覆辙。刘泽跟刘邦是一辈人,资格老说话也有分量,又抓住了痛点和热点,令人无法辩驳——淮南王刘长也以同样理由被拒即为佐证。当然这里面也不排除刘泽有报一箭之仇的意思。最后众人将目标一致锁定仁孝宽厚且娘家靠谱的代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路卫兵

这是与汉初政治格局直接相关的。

刘邦在生前致力于打造的汉帝国的统治结构,是以皇帝为核心,以军功列侯集团作为辅翼,统领散居关中和各地的军功授爵旧部,建构汉郡,也就是汉朝直接控制区的统治联盟。

为了平衡军功列侯集团的实际力量,将诸子分封在各诸侯王国,同时镇压各个并不服从秦制的旧六国故地。

而在军功列侯集团内部,又以与刘邦的关系,形成分层、分级。

在刘邦死后,吕后尚在,整个军功列侯集团对“佐高祖定天下”的吕氏非常忌惮,所以,双方基本继承了刘邦时代的政治格局。

然而,双方的蜜月期以“正统”的、“合法”的刘邦继承人——汉惠帝刘盈驾崩为界,宣告结束。

年迈的吕后,对于年幼的少帝的前途非常担忧,所以才有儿子死,“哭声不哀”的情况发生,这个信息,由留侯张良的次子告知了丞相,而留侯张良在汉惠帝继嗣的问题上多次发声,可以视作铁杆的“正统派”。

因此,当时的军功列侯集团出让了兵权,形成了“以吕氏掌禁兵,以军功列侯掌政权”的新政治格局。

吕后之死就是一个新的转折点,封王的诸吕为了保障自身的权位,一口将政权和兵权全部吞没,直接将军功列侯集团空置。

不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齐王刘襄的两个弟弟在长安的活动和他本人的起兵,甚至将宗室长者楚王刘交也拉入了反诸吕集团,此时,齐楚反叛集团是有十足的政治正当性,因为遵照的是刘邦对于藩国扶助汉廷的政治遗嘱。

为了应对齐楚军的军事威胁,诸吕只能重新启用军功列侯集团的大将——灌婴。

结果灌婴到了荥阳前线,却直接与齐楚和解,同时,激励长安的军功列侯集团的阴谋家们发动政变。

事实上,反吕集团的几个代表人物都很有意思,周勃还是丰邑旧人,却很少有和刘邦早年交往的记载,可见个人关系并不亲密,而陈平、灌婴等人则非丰、沛旧人,可以说都是刘邦在征战中发掘出来的,具有极强能力的“新贵”。

从这些人在刘邦的托孤故事中的位置可以看得出来,刘邦非常认可他们的能力,当然,也可能是诛杀诸吕政变之后修改的历史故事。

事实上,诛除诸吕的历史故事里,萧何、张良、曹参等原本的第一梯队列侯,并没有表现,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地位,恰恰相反,曹参之子当时正任御史大夫,也在政变尘埃落定,汉文帝登基后被免职,张良之长子,也在汉文帝初年被夺去留侯爵位。

可见,军功列侯集团的政变本身是其中一部分野心勃勃者和齐楚勾连下的政治冒险,而非全部,尤其是诛除诸吕,就意味着对“正统”、“嫡出”皇帝汉少帝的背叛,所以这事儿绝不简单。

而在政变成功之后,朝议立新皇帝,这是又一次大抉择。

这次抉择的核心问题是,齐王刘襄是否当立?

这里就涉及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就是吕后—诸吕时代的政治路线的评价问题,如果齐王刘襄得立,其反对诸吕的起兵,就是新皇帝的“拨乱反正”,那么,谁是乱?吕氏是乱,那么,曾经支持吕氏封王的公卿将相们又是什么角色?

更重要的是,在各个诸侯王的宫廷里,同样有一群“军功封爵阶层”,只是他们的地位没有迈入一线的“万户侯”,而是关内侯,乃至于更低的爵位,这样的一群人,与军功列侯集团并非利益一致,而新皇登机,自有的班底,挟拨乱反正的大功,肯定会挤压这部分既得利益阶层的权力和位子。

所以,周勃、陈平等人选择齐王刘襄之外的汉文帝,几乎是必然的。


刘三解

我们先来说几个重要的人物:刘邦,汉高祖,建立大汉朝。刘盈,汉朝的第二代皇帝汉惠帝,刘邦的嫡长子,母亲是吕雉。刘肥,齐王,刘邦的长子,注意是长子。刘恒,代王,刘邦的第四子,母亲薄姬。刘泽,刘邦同辈,远房亲戚。刘襄,刘肥的长子,刘邦的长孙。


我们再来分析下当时的情况:汉惠帝死后,吕后独揽大权,先后立刘恭、刘弘为帝,封吕禄为上将军,吕产为相国,割齐国济南郡给吕台,割齐国琅琊郡给刘泽,势力尽握。


但是朝堂上还有吕家集团的对立派,以刘章,周勃,陈平为代表。吕后去世以后,留少帝刘弘在朝,吕禄吕产等人野心勃勃,打得一手废帝取而代之的好算盘。


奸臣的家眷中总是会有那么一两个大义灭亲的人,很不巧,吕家人中就出了这样一位英雄,吕禄的女儿是刘章的妻子,刘章是刘襄的表弟,于是,刘襄就飞鸽传书快马加鞭的被通知了,朝堂作乱,以下犯上的奸臣人人得而诛之,刘襄先是与部下设计杀掉监视他的宰相召平,又拐骗刘泽到府上做客,带走了琅琊郡的兵权,一路西进,仿佛龙椅就在向他招手。不得不说,刘襄的运气还算不错,遇上的大将灌婴也是个不服吕氏的主,灌婴消极待战,双方僵持在荥阳的战场上。


而此时的朝堂上,刘章,周勃和陈平等人趁机端了吕后余党的老巢,将吕禄吕产等人杀了个片甲不留,顺便捎上了少帝刘弘的小命。几位老臣唇枪舌战据理力争,最后迎代王刘恒入朝,主掌大局。


刘章赶至荥阳,拍了拍刘襄的肩膀:大哥,虽然很残忍,但是我还得说,你被out了,上位的是你那没权没势没站队的皇叔。


不只刘襄郁闷,不是放刘泽那个老东西回去替我争皇位了吗?刘恒也很郁闷,我谁也没帮谁,这么大馅饼砸下来,这白捡来的皇位。。。敢坐吗?


这番皇位归属问题的决定,刘泽翻云覆雨,起到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当时刘泽被刘襄骗走,刘泽能在吕后手底下讨到官,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三言两语就说动了刘襄:我也是一个元老重臣,我的话也是很有份量的,到时候几个老臣一合计,我再给你帮帮腔,是吧?


所以,刘襄坐不上龙椅,最主要是和刘泽有非常大的关系,吕后余党被诛清以后,刘泽力排众议要立刘恒,原因有三,其一是刘襄的舅父驷钧为人凶残,风评不好,害怕出现第二个吕氏集团。其二是齐国的势力过于强大,朝中的官员浪迹朝堂这么多年,都想要一个好拿捏的皇帝,可惜呀,白捡了一个皇位的刘恒只是表面看着像小白兔。其三是刘恒的母亲是薄姬,薄氏没有强大的后台,没有掌权的勃勃野心,更不怕会有第二个吕后。


于是除刘襄以外,群臣皆大欢喜,刘恒就位,是为汉文帝,第二年,刘襄病死,谥号齐哀王。


和尚有狐

吕后一死,铲除吕氏一党的行动立刻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朝中的功臣派们齐聚在周勃陈平的身边秘密开始了各项准备工作。而在朝廷外面,第一个跳出来的则是齐王刘襄。

刘襄是高祖刘邦庶长子刘肥的大儿子,也可以说是庶长孙。他接到当时在京城里任职的弟弟刘章的通风报信,说是朝臣们准备剿灭诸吕,你应当赶紧起兵响应,我为你的内应,到时一旦得手,很有可能会坐享天下。刘襄大喜,立刻厉兵秣马,打响了临淄起义第一枪,动摇了诸吕的统治。

但是事与愿违,虽然刘襄刘章兄弟在这次政变过程表现突出,但却并未捞到皇帝宝座,这是为何呢?

原因一:刘襄虽是皇孙,但身份尴尬。刘邦早年还未发迹时,就在地方上与一个曹姓寡妇有了孩子,就是刘肥,此时刘邦还没娶到吕雉。这么一个未婚子,母亲在刘邦称帝后也未得到册封,自然与其他皇子不可同日而语,根本就不会被当做皇位继承人来考虑。

原因二:周勃陈平的私心。周陈灭掉吕氏一门,接下来会考虑下任皇帝的人选。作为立了不世之功或者说他们自以为立下不世之功后,需要一个能对他们感恩戴德,相对更加听话更好摆弄的人来坐这个位子。刘襄太过高调,表现欲极强,并且是首先举兵,如果立他,刘襄肯定认为这是自己努力得来的,是对自己功劳的肯定,当然不会对周陈有什么特别的感激。而代王刘恒则不同,他远离朝廷,默默无闻,似乎看上去有些懦弱,如果他要是黄袍加身,一定会喜出望外,从而为自己在未来朝廷树立不可撼动的地位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这场政变的最大受益者既不是首发义兵的刘襄,也不是老谋深算的周陈,而是韬光养晦的代王刘恒——未来的汉文帝。


泰山7001

诛诸吕之后,把握朝政大权的功臣派决定换个皇帝。因为当时的那个娃娃皇帝是吕后立的。那么等他长大后,会不会替吕家出气,收拾这些诛吕功臣呢?

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之子,立以为后,及诸王,以强吕氏。今皆已夷灭诸吕,而置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史记吕太后世家》

在皇帝候选人当中,呼声最高的是齐王刘襄。《史记•吕太后世家》和《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都有记载,当时有很多大臣呼吁让齐王登基。其实按理说,齐王登基是没有问题的。齐王刘襄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儿子,正统的高祖苗裔。诛诸吕过程中,是齐王率先起兵反吕。其弟刘章在朝协助周勃、陈平剿灭吕氏,情报是他传递的、增援周勃也是他,甚至还牺牲了自己的妻子。那么人家兄弟俩这么出力图什么呢?不就是为了皇位吗。

但是刘襄做错了一件事,他得罪了琅琊王刘泽。在刘襄刚起兵的时候,为了增加兵力,他将琅琊王刘泽骗到了自己那里软禁了起来,自己统御了两国之兵。后来刘泽为了脱身,就跟刘襄说:“灭了吕氏肯定要立新皇帝,我是皇室长者。你把我软禁在这没什么用,不如放我走,我进京后拥戴你当皇帝。”刘襄觉得有道理,就把刘泽送去了长安。可是刘襄他也不想想,你诓骗软禁了别人,还指望人家替你说好话?果不其然,到了讨论新皇人选的时候,刘泽一听有人推举刘襄当皇帝,马上就表达了反对意见。

刘泽的理由是什么呢?他说齐王的母舅驷钧,凶恶残暴,像一只戴着帽子的老虎。我们刚刚结束了吕氏之乱,现在又立齐王,难道是想再出一个吕氏吗?刘泽的这番话确实在理。吕氏的前车之鉴,确实让功臣派对刘襄产生了顾虑。

不过这其实都是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更为关键的原因是,刘襄太有能力了,他不好控制。刘襄手握兵权,年轻气盛,敢于率先起兵反抗吕氏。这样的少年英雄,怎么肯当一个傀儡。

这时候,有一个人进入了功臣派的考虑当中,那就是代王刘恒。

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于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于天下,便。——《史记•吕太后世家》

看看这个评价,多么适合当一个傀儡啊。结果,踌躇满志的刘襄与皇位失之交臂,而在诸吕中毫无作为的代王刘恒则被拥立为皇帝。


可惜功臣派千算万算最终还是看错了刘恒。这个一直默默无闻与世无争的青年王爷其实颇有心机。他一进京就先给了周勃一个下马威,然后立刻让自己人接管了宫城防卫。之后,一步步削弱了功臣派的势力,巩固住了自己的皇位。


攸扬拾羽

汉高祖刘邦死后,其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汉惠帝的母亲则是大名鼎鼎的吕后。

刘邦在晚年曾经想要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因此遭到了吕后的怨恨,于是诛杀了这对母子,并令人将戚夫人剁去四肢、剜去双眼、割去舌头,将其熏哑戳聋,做成了人彘(人为猪形)置于厕中,并请来了惠帝刘盈观看。



刘盈看到后十分惊恐,连连说这不是人能做出来的行为,他不相信自己的母亲是这样子的人,但却不得不相信。因此大病一场,从此不理朝政,吕后得以掌控朝政。

刘盈因为这件事情没过几年就抑郁而终,吕后接连扶立了两个汉惠帝的幼子为皇帝,是为前少帝、后少帝,自己则临朝听政,大权独揽。



吕后掌权时期不断培植吕氏集团的实力,甚至打破了刘邦立下的非刘姓不封王的制度。吕后死前曾经叮嘱吕氏的子侄,吕氏掌权大臣和宗室都是十分不满,在她死后一定要掌握好兵权。

吕后死后不久,大臣与宗室就开始发难,齐王刘襄于外起兵,陈平、周勃于内响应,最终诛杀了诸吕,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可是问题也就来了,皇帝怎么办。当时的皇帝是吕后扶持的后少帝,是肯定不能让他继续在位的,于是就要重新选一个皇帝。

————————————————————————————

齐王刘襄怎么看来都是一个好的人选,他是刘邦长子刘肥的长子,即刘邦的长孙,继位顺理成章,可是他不能继位,其原因有三。

其一,刘襄太能干了,也太强势了,在长安城里立天子的是诛灭诸吕的功臣们,如果继位的是一个强势皇帝,各位功高盖主的功臣该如此自处,恐怕刘襄不会让他们继续掌控权力吧。

其二,刘襄倚重自己的舅舅驷钧,而驷钧为人凶残暴戾,大臣们担心刘襄继位后,外戚继续掌权,再形成外戚专权的局面。

其三,刘襄出兵前诈骗了琅琊王刘泽,夺取了他的兵权。刘泽感到受骗,就向刘襄自告奋勇说要去京城议事,帮助刘襄夺取皇位。

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刘泽进京之后一直阻拦大臣们想要立刘襄为帝。

最终代王刘恒被拥立为帝,是为汉文帝。



立汉文帝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和齐王刘襄的一样,只是汉文帝的自身条件与齐王刘襄正好相反。

汉文帝仁孝,大臣们认为他比较弱势。且汉文帝的母亲薄氏为人忠厚,不会造成外戚专权的情况。

汉文帝又是剩余的刘邦的儿子中的长子,继位顺理成章。

众缘和合,齐王刘襄这个长孙没有继位,汉文帝刘恒这个“长子”继位了,并开创“文景之治”,为汉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林杭之

大家知道,在吕后去世后,陈平和周勃联手将吕氏一族全部给诛杀。在当时,周勃是太尉,掌握着帝国最高的军事权力,陈平是丞相,掌握着帝国最高的政治权力。但在他们之上,其实还有一个小皇帝,是当时吕后所扶立起来的一个傀儡皇帝,他是汉惠帝刘盈的儿子刘弘。

由于小皇帝刘弘年幼,缺乏行为能力,所以自然需要有人来当他的监护人,正常情况下他的监护人应该是娘家人。但问题是,他的娘家人就是吕氏家族,以前小皇帝的监护人是吕后,现在吕后和吕氏家族都全部死完了,那么由谁来当小皇帝的监护人,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谁都知道,能够成为小皇帝的监护人意味着什么?但问题是,在刘氏诸王占据三分之二天下的背景下,不管是周勃还是陈平,甚至整个功臣集团,都不敢去谋求这个位置。这样一来,整个朝廷的局面就变得非常尴尬,于是就有人说刘弘不是刘盈的亲生儿子,陈平周勃便趁势将小皇帝给废了,并决定立一个成年的刘氏皇族成员来当皇帝,这样就不会存在监护人这一说法。

按照道理来说,齐王刘襄是最有资格当皇帝的人,因为他是最先起兵反抗吕氏集团的,他的两个弟弟更是亲自和陈平周勃冲杀在诛吕的第一线。但问题是,齐国的实力实在太大,如果刘襄当皇帝,他以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齐国做后盾,又有魏勃之类的人当助手,还有刘章、刘兴居这种如狼似虎的弟弟辅助,再加上他的娘家人,那可是传说中的杀人不眨眼。

这种人当上皇帝,整个朝廷的权力格局恐怕要来一场大换血,到时整个功臣集团,恐怕连立足之地都没有。

在这种背景下,当刘襄的军队还未抵达长安时,陈平周勃就派人将吕氏已经被诛灭的消息告诉齐王刘襄,让其率领大军退回齐国,还把齐王的弟弟刘章也逼出了帝都长安。最后更是推举在成年的刘氏皇族成员中,实力最弱的代王刘恒成了新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