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回顧∣李君:ACLF診斷的東西方差異(精華)

课程回顾∣李君:ACLF诊断的东西方差异(精华)

“肝膽精英薈”由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青年委員會、肝膽相照-肝膽病在線公共服務平臺、國際肝病、《肝臟》雜誌、《臨床肝膽病雜誌》、《中國病毒病雜誌》六大平臺共同發起,旨在幫助醫生和科室群體打造醫生IP,提升基礎醫生業務技能,探索並打造肝膽病領域繼續教育新模式。

為方便醫生學習,李君教授將講課精華整理成文,發表如下。

课程回顾∣李君:ACLF诊断的东西方差异(精华)

上世紀70年代,Trey等提出“暴發性肝衰竭(FHF)”的概念,認為是一種嚴重肝損害所致的潛在可逆性綜合徵。但該概念未將凝血功能(PT、INR)等與預後密切相關的指標未被納入。

1996年,印度國際肝病研究協會提出肝衰竭標準:包括急性肝衰竭:起病4周內出現肝衰竭,以肝性腦病為主;亞急性肝衰竭:起病第5~24周出現肝衰竭,以腹水或肝性腦病為主。

1995年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定義首次被提出,日本教授Ohnishi H等描述了在慢性肝病基礎上出現急性損傷的一組症候群;

而在2002年,William R等提出ACLF定義應包含以下三方面:1.既往肝功能穩定的慢性肝病患者;2.誘發因素:膿毒症、消化道出血、其他嗜肝病毒感染、酒精、肝毒性藥物等;3.2~4周內出現以高黃疸、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徵等臨床表現。

同樣在2002年, Jalan Rajiv等人提出了另一個不同的定義:對於急性肝臟失代償(ADC)患者易出現器官衰竭(如腎、腦等),若合併短期高死亡率,則常規稱這群人為ACLF。

2014年AASLD提出感染相關的ACLF (I-ACLF)的概念:將I-ACLF定義為併發感染,出現≥2個器官衰竭(腎,腦,肺,循環)同時具有短期較高死亡率肝硬化患者。該定義由於只納入了感染誘因的ACLF患者,故適用性不強。

2009年APASL首次發表ACLF共識,該共識是基於200個樣本的回顧性分析,並在2014年更新並沿用至今。其對ACLF的定義為:既往已知/未知的慢性肝病基礎上出現急性肝功能損傷(TB>5倍和INR≥1.5或PTA≤40%) 合併4周內出現腹水和(或)肝性腦病。該研究結果基於小樣本、回顧性分析,同樣未被廣泛接受。

我國常見的為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衰竭,國內舊稱“重型肝炎”。 2000年全國肝病年會將重型肝炎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2006年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和肝病學分會制訂了我國第一部《肝衰竭診療指南》,指導和規範了我國肝衰竭的臨床診療。2012年對《肝衰竭診治指南》更新。中國肝衰竭指南中的ACLF定義和診斷標準是我們臨床工作中最常使用的,但由於基於專家共識,缺乏循證醫學證據,在國際上未被廣泛接受。由於存在爭議和分歧,2015年,Bernal, Jalan 等人在Lancet將以上定義統一起來,依據肝病基礎分為:A、B、C三型。其中A型:慢性肝病基礎;B型:代償性肝硬化基礎;C型:失代償肝硬化基礎。迄今為止,ACLF定義仍缺乏全球多中心循證醫學證據的“統一”。

课程回顾∣李君:ACLF诊断的东西方差异(精华)

我們的研究發現TB≥12mg/dL合併INR≥1.5作為新的診斷指標可有效區分死亡率較高的患者,被納入新的ACLF診斷標準COSSH-ACLF診斷標準的詳細定義為:HBV-ACLF 為一種在HBV引起的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和非肝硬化)基礎上的,表現為肝功能急性失代償和肝臟或肝外器官衰竭一組具有短期高死亡率的臨床綜合症。ACLF 1級:包含4個亞型:(1)單一腎功能衰竭;(2)單一肝功能衰竭合併INR≥1.5或腎功能障礙(肌酐1.5-1.9mg/dL)或1-2度肝性腦病;(3)單一器官衰竭(凝血、呼吸、循環)合併腎功能障礙(肌酐1.5-1.9mg/dL)或1-2度肝性腦病;(4)單一腦衰竭合併腎功能障礙(肌酐1.5-1.9mg/dL)。ACLF 2級:包括兩個器官衰竭。ACLF 3級:包含3個及3個以上器官衰竭。

COSSH-ACLF診斷標準擴大了20%患者人群。同時,我們新建了HBV-ACLF預後模型:COSSH-ACLFs=0.523*HBV-SOFA+0.741*INR+0.003*TB+0.026*Age,28/90天死亡率ROC曲線下面積顯著優於歐肝研究(P<0.001)。154例外部驗證組數據同樣證明了HBV-ACLFs具有最高的預後價值。HBV-ACLF患者擁有特異性的臨床特徵,無論是否存在肝硬化,TB≥12mg/dL合併INR≥1.5的患者都有較高的短期死亡率,均需給予足夠的關注。COSSH-ACLF診斷策略填補了歐肝標準不適用於乙肝人群的不足,COSSH-ACLFs預後評分為評估疾病嚴重程度提供了新的手段。

李君

李君,內科學博士,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老年病學會幹細胞專業委員會副主委、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美國肝病學會會員;浙江省“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培養對象、浙江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浙江省衛生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對象;國家“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留學回國科研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

長期從事肝衰竭診治新技術研究,近年來作為課題負責人主持國家重點研發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子課題等國家級課題12項,發表SCI論文45篇,以通信或第一作者發表Gut、Hepatology、Biomaterials等SCI論文20餘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 2013年獲第七屆吳孟超醫學青年基金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