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一些朝代都定都长安,长安有哪些优势?

为何执狂

中国古都学会已经搞出来了十大古都,但实际上中国的大古都,在我看来也只有长安、洛阳和北京。这里不说其他的两个,就来说说长安吧。

咸阳宫景区

长安作为中国著名的古都,先后有诸多王朝在此建都。过去说长安是十一朝古都,现在说是十三朝古都。在长安建都的王朝应该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当然每个王朝选择定都长安都有其自身的理由,比如西周,人家周人本来就是从岐山之下发展壮大的,关中地区就是人家的根据地,选择定都于长安,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吗?秦人也是从关中地区发展起来的,早在秦始皇消灭东方六国之前,秦人的首都就已经在咸阳了,秦统一天下后继续以咸阳为首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汉代的长安城

新莽王朝的政权是从西汉夺取的,西汉建都于长安,王莽继续在长安称帝。他虽然想迁都,但还没来得及迁都就被杀了。东汉末年,董卓为了躲避东方讨董联盟的锋芒而将汉献帝挟持到长安。西晋末年,洛阳被匈奴人占领,晋愍帝不得不在长安坚持抵抗了四年。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是割据政权,他们所占领的土地就是以关中为中心的区域,他们对于都城就更没得选,只能定都长安。比如前赵和后赵对峙的时候,洛阳就是前线,怎么可能定都洛阳呢?后秦所占领的区域也就是陕西省中部、河南省西部、甘肃省南部和山西省的南部地区,他们除了长安,我实在看不出他们还有什么其他的地方可以选择。西魏北周时期,东方有东魏、北齐,假如你看看地图就知道,他们也只能定都关中长安。

唐长安城

而隋朝是由北周发展而来,唐朝又是隋朝的继承者。他们定都长安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所不同的是,隋朝和唐朝他们是统一王朝,所以他们在长安之外又兴建了东都洛阳。

不过,在我看起来,之所以有很多王朝选择在长安定都除了上面所说的具体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长安的地理优势。西汉初年,刘邦在夺取天下之后,本来定都洛阳,洛阳有现成的宫殿,他就住在洛阳的南宫里。后来有一个叫娄敬的人曾经劝刘邦,你现在不适合定都洛阳,你要考虑到天下的形势,关中地区易守难攻,定都关中就好比扼住了天下的咽喉。而且,定都关中,万一天下有变,你把函谷关守牢了,至少可以保证关中的半壁江山不出问题。刘邦有些犹豫,就问张良,张良对刘邦说,娄敬说得非常对,张良进一步分析说,定都长安的好处在于,关中险固,定都关中只用考虑东方一面的防守问题就可以了,而且一旦天下有变,居高临下占尽地利的先机。刘邦一听就立即决定迁都关中,当时长安城还没建立呢,秦都也被项羽给烧了。但是刘邦已经下定决心,政府机构可以慢慢搬家,当天刘邦就率先离开了洛阳。

秦灭六国形势图

还有一件事情很能说明问题,北宋建立后,由于北宋是从后周手里夺取的都城,而后周定都开封,所以起初北宋定都在开封。但是赵匡胤对开封城并不满意。后来他曾经来到了洛阳下令准备迁都,结果遭到了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说“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升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揺,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强调了开封交通的便利以及对东南漕运的依赖。但是赵匡胤并不同意,依然坚持要迁都。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也来劝。赵匡胤说道:“迁都洛阳也只是暂时的,我最终的目的是要迁都长安的。”赵光义拼命叩头劝谏兄长,赵匡胤说道:“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赵匡胤强调的就是关中地区的地理优势。赵光义答道:“在德不在险。”一下子把皇帝的嘴给堵上了。等到赵光义出去之后,赵匡胤对身边人说道:“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所以,这些王朝之所以在长安定都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才是长安成为十三朝古都的重要原因!


野叟杂谈

中国的历史很长,从黄帝纪年开始,到1911年有4609年。有过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以及秦汉之后的数百个王朝。王朝政治首要顺天理,正名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明其德”,不管朝代再怎么更迭,都是黄帝一家人。因为其他人没有做好,所以天命轮到我,只是要改个国号,以示区别。所以,历代君王开元建国,首要的问题即是定国号,选址建都。

以中国之大,各处名城大邑也有许多,但一般选都也是有迹可循。明人陈建在论述都城选址时,综合历代封建王朝都城选址的各项条件,总结了三个规律:"夫建都之要,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必三者备,而后可以言建都。

(古都:汉家宫阙)

其实在中国夏朝、商朝前期,中国本土还处于游牧状态。农耕技术落后,难以养活日渐增多的人口,畜牧业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柱。因此夏朝都城遍寻不获,其实就可以理解为夏朝是一个游牧部落联盟时期,没有特别发达的城市文明。《史记》中还记载夏朝遗民北迁,到了漠北成为了统治者,最终发展形成了匈奴族。商朝也同样如此,前期商朝游牧,都城多变,凡有十数迁,直到盘庚迁殷,商朝首都才确定下来。此时,商王朝实现了半游牧部落向农耕定居民族的转变。

(盘庚迁殷)

周王朝兴起于关中平原,本身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文化发达,历代国王特别重视土地。所以他们也选定了都城,一曰镐京(宗周),二曰洛邑(成周)。此时周王朝的疆域还不大,很多地方还被蛮夷控制。因此,周王朝实行了“守外虚内”的政治制度,多封众建,将王朝的武装力量投入到外战,把中原一带的蛮族都给赶到北方——诸夏国家成为了压倒性的民族和文化力量。

秦朝开国时也是游牧性质的经济,因此500多年的历史中,都城凡有九迁。直到为了变法能够顺利推行,将都城迁到了咸阳。此时,中原及关中一带已经尽数开发,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中国彻底转型为农耕民族,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文化。那么,关中地区的优势就出现了。关中形胜,沃野千里,易守难攻。山东安定,黄河、渭水漕运可源源不断地供给;山东有变,顺流而下,征讨方便。关中可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关中形胜)

秦末农民战争中崛起的刘邦,面对已经基本开发完毕的中原沃野,采取了与周王朝截然不同的治国策略,在王朝面对异姓诸侯王和匈奴人的威胁时,“守内虚外”,将大量的武装力量用于防卫自己的核心区域——关中。

刘邦从洛阳赶赴关中,政府部门都还在洛阳,刘邦就自己先过去了,其他部门慢慢搬。幸好是王朝开国之初,还没有形成既得利益群体,没有什么阻力。咸阳被项羽一把火给烧了,余烬未熄,刘邦就只好在咸阳东南新选一块土地建设新城,经营新都,就是后世鼎鼎大名的长安城。

长安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它们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均属黄河水系。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著名的辞赋《上林赋》中写道"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写了汉代上林苑的巨丽之美,以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描述。有水就有河运,自汉代起,每年都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条联结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的漕粮路线,形成沟通南北的新的漕运通道,奠定了后世大运河的基础。

(八水长安的漕运)

西晋王朝是世家政治,司马炎必须需要得到司马氏宗族的支持才能稳固统治,因此西晋王朝采取了“守外虚内”的封建政治,定都于洛阳,将周边重镇都分封给众位王爷,由此造成了“八王之乱”。

唐代也由于与汉朝同样的原因定都于长安(天下尚未一统),后来由于强大的国力和皇帝们极强的自信,使得唐王朝也采取了同样的“守外虚内”的政策,最终养成了一个推翻自己的外籍兵团。公元904年,朱温觉得长安城的建筑有颇有龙气,于是命人拆毁京城,将这些龙气木料顺着河水漂流而下,重建了朱温的宫殿,还逼迫长安官吏、百姓一起迁迁移,达到充实新都城的目的。自此关中地力、民力已尽,长安再无缘皇城的称号。

随着中国东南地区、岭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和人口增长,长安偏居西北,难以掌控全国,京城开始东移至洛阳、汴梁、北京。


而知而行

1/历史优势。西周发祥兴盛之地。战国七雄之一秦国,都咸阳,从此出发铸成霸业,一统天下,史称“三秦之地”,亦称“天府之国”。大汉帝国定都长安,雄视四方,逐匈奴,通西域,开丝路,终成世界级大国。

2/经济优势。西安(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士地肥沃,物产平饶,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乃国之重心。渭水丶灞水等八水绕长安,尽享灌溉漕运之利。坐镇关中,即意为坐守国之中轴。定都长安即意为国泰民安丶长治久安。

3/四塞之地。关中地理位置四面皆战略要地。东有函谷关潼关,北筑金锁关通黄土高原及长城,南依巍巍秦嶺,西有大散关阨河西走廊,尽占易守难攻之优势。乃形胜之地,王者之所。

4/交通便利。东出函谷潼关,可经略中原。西出散关可通丝路。北有大道直抵长城。南越秦岭栈道可达西蜀。

唐朝在长安建都即看中上述优势。自唐朝丶西魏在此建都以后,长安不再被后世朝代选定为首都,原因有2:

(1)因千余年来人口稠密,过度开发,自然环境恶化,已不宜居。

(2)多次战乱,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如重建,耗资巨大。











赵凡丁201

中国四大古都定都的朝代如下:

定都西安的:西周,秦,西汉,西魏,北周,隋,唐。

定都洛阳的: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唐,后梁,后晋。

定都北京的:元,明,清。

定都南京的:东晋,宋,齐,梁,陈,明。

这些都是正统朝代

例如史册《三国志》:“立魏为本纪,立吴,蜀为载纪”。

《晋书》:“立晋为本纪,立十六国为载纪”

《新五代史》:“立五代为本纪,立十国为载纪”

如果按照割据政权来算,中国最起码有400多个朝代,这不是侮辱中华文明史吗? 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定都西安的不算多,只不过周,秦,汉,唐这四个影响力大罢了。

我想应该有人要反驳洛阳的西周,隋,唐。 我希望大家去看看《中国通史》周公聂政篇和《中国通史》炀帝功过篇,至于唐朝,《中国通史》有说高宗和武则天都洛阳,但未说洛阳是唯一的政治中心,但百家讲坛教授有明确的说高宗武则天迁都洛阳,配图如下:






牧野乡情

历史上最早有天府之国之称的不是川蜀之地,最早形容的是关中之地,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市周边西部,哪里物产十分丰富,有肥沃的关中平原。因为秦国因此成就霸业,所以也称为是三秦之地,对于秦国而言,其地理位置的有优越性就体现于此,关中之地三面环山,沿途有关隘阻挡,是最理想的一块进攻跳板。

长安其实就是大致的关中地带,继承了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有泾渭两条河围绕,加上有三面屏障,这是一个退可守进可攻的地区,加上有丰富的物产供给,所以在宋以前,大多数王朝偏向于定都长安。而且可以看出来,这些王朝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对外的扩张性强。像秦国和汉朝,这两个王朝定都长安都是为了便于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战乱。



但是作为都城的话,长安的劣势也是十分明显的,首先便是长安过于靠近西北,自然气候比较的恶劣。而且对于西北地区的胡人政权缺乏防御能力,在秦汉时期还好,但是到了三国乱世之后,崛起了大大小小的胡人政权,这些政权的存在,使得都城的选择都尽量的内迁。此时的中原政权对外多采取守势。这时候其实洛阳的地位就上升了,包括汉时期将洛阳定为东都。


而北京和南京这两个城市能成为都城,原因也是因为其特殊性,南京有长江天险,抵御北方的进攻是更容易的,但是如果敌人从东南方向而来,南京就比较危险了。北京的话三面环山,而且还有三面的关隘,比如明长城和山海关等,这些都将北京给保护好了,避免了被北方威胁。但是北京的弊端就在于如果进攻从海上来,那么就危险了。


小司马迁论史

长安,意为“长治久安”,反映了统治者希望天下太平,江山永固的美好期待。长安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历史上,西周(前1112—前770)、秦(前221—前206)、西汉(前206—9年)、新朝(9—23)、东汉(25~220)、前赵(318—329)、前秦(351—385)、后秦(386—417)、西魏(534—557)、北周(557—581)、隋(581—618)、唐(618—907)、武周(690—705)等13个政权定都于此,另外,还有东汉、三国的魏、五代的唐都曾以此为陪都。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和明末的李自成起义军也曾建都于此。统计一下,长安作为都城历时长达1077年,这在中国古都中是绝无仅有的。而且,长安作为国都,其规模之大,更是不可多得。盛唐时的长安城是那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大都市,它的面积比当时的洛阳大1.8倍,比近千年后的明代南京城大1.9倍,比清朝的北京城大1.4倍。

作为都城,长安有其不可不说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的优势。长安处于关中四塞之地,其东有潼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他的东北是黄河天谴,南面有秦岭之险。定都长安,其可布局天下;

二、雄厚的物质基础。长安位于关中平原中间,那里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农业经济高度发达,素有粮仓之称;

三、长期经营的基础。历史上将长安作为都城的朝代很多,历代不断经营,使长安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四、长安还是国际交往的大都市。长安城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各民族交流的中心。

作为都城,长安有其不可不说的劣势:

一、历史上多次战争对长安城的破坏,这也是长安城在唐之后失去都城地位的最重要原因。安史之乱后,长安成为一片废墟,以后的100多年间,长安城屡次遭到破坏,883年,黄巢起义军与唐军在长安一带激战,黄巢在离开长安时,放火焚烧宫室,“至巢败,方镇兵互入掳掠,火大内,惟含元殿独存,火所不及者,止西内、南内及光启宫而已。”《旧唐书》中载:“及诸道兵破贼,争货相攻,纵火焚剽,宫室、居市、闾里,十焚六七。”

二、地理位置的欠缺。从军事上讲长安有其难以比拟的优势,但从政治和经济上讲,长安偏于西北,对加强对中原特别是江南的统治极其不利,加之交通不便,长安作为都城的劣势日益显现。

三、环境的恶化。由于长期作为政治中心,人口集中,过度开发,长安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急剧恶化。以唐朝政府为例,为解决粮食问题,一边发展漕运,从外地调运粮食接济京师,一边大量不得不大量开垦荒地,砍伐森林,人口超载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四、少数民族的威胁。长安据有天险,但由于离游牧民族活动地区太近,少数民族彪悍尚武,加之骑兵的突击能力很强,长安时时受到威胁。如西周末年,西北的犬戎族就攻破镐京(今天的西安),直接导致西周的灭亡。



社会我亮哥

一是经济优势。长安位于关中平原腹地,自古周边沃野千里,物产丰富,自然经济比较发达,有在此建都的经济基础。

二是军事优势。关中从军事上看,南依秦岭山地,北接黄土高原,西有大散关,东是潼关要塞,守可以拒敌于关外,攻东可以逐鹿中原,军事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建都的军事基础。

三是水系优势。长安周边水系非常发达,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渭水、泾河过其北,灞水、浐河在其东,沣水、皂河位其西,潏河、滈河流其南,发达的水系完全可以供人们生活和生产饮用。

四是风水优势。秦岭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龙脉之一,有中龙之称,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此岭山青峻秀,环境优美,长安南靠秦岭,犹如龙出秦岭,北饮渭水,从风水上看,是建都的绝好之地,有利于江山永固,世代相传,人丁兴旺,千秋万代。

总之,长安作为都城,有很多优势,所以古代许多王朝在长安建都,并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悠久和辉煌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文明和鼎盛。谢谢!



知未是也

长安在古代的确有很多优势。

其一,安全优势。长安地处关中,南为高大的秦岭阻隔,北为广袤黄土高原,西有大山,东只有函谷关与中原相通,易守难攻。

其二,长安地处关中平原渭河谷地,物阜民丰,水源充足,农业发达,足以自保。

其三,居长安俯瞰中原,一旦中原有事,可迅速自关中出兵。

其四,交通优势,长安扼守中原、西域、西南联通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特别优越。


苏绽

从周朝到秦、汉唐,中国的都城一直在黄河流域西部的横轴线上,秦汉到唐朝定都关中长安的优点是:关中四面都是险隘,易守难攻,沃野千里的肥沃土地,生产力发达,处在水利资源丰富的黄河上游,自古以来就是得关中者得天下。

一旦天下有变可以依托关中富饶的人力物力资源抗击西北游牧民族的侵略,同时是巩固西北边疆地区国防建设的需要。从汉朝的匈奴、到隋唐的突厥,西北地区总是战争的前线,所以定都长安,对于西北边境的防守和经济建设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用巨大,便于政令军令畅通、管控西北政情军情意义重大,有強大的政治军事中心震慑西北,开启了汉、唐两朝尚武之风盛行,培养出了汉武帝和唐太宗、卫青、霍去病、李广、薛仁贵、郭子仪等政治家军事家,同时长安也成为世界上最強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各国纷纷派使臣朝贡,加强唐朝同西域各国政治经济交流联系,同时隋唐对西北地区大规模的开疆拓土,西部广大地区的国防得到巩固,也逐渐被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


不看人脸看驴脸

该说的我就不说了,我说有一项很重要:那就是能很容易的掌握养马场!自古在冷兵器时代掌握了骑兵就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再加上天然防御自成一体,能很好的掌握天下!宋朝之所以越打越弱就是武没有掌握养马场,文自我阉割儒家思想,对待敌人被动的防御得过且过偏安一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