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不要再被西式宽松教育蒙蔽,你愿意孩子被悄悄分层么?》这篇文章?

石秀芝

西式宽松教育不是人才成长的沃土,只是给了大家更自由的选择。换个说法,就是你想学得好,学校会提供给你很好的机会和条件,给你一个高级的教育;如果你不想学,那么学校也会顺着你的想法,给你一个最基本的教育。

这样的培养方式,比较容易选出真正的精英。这些人是真正的爱学习,能够深入学习,敢于挑战,善于创新。

但是,西方的精英不全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更多的是吸收了全世界的精英学生。比如美国,每年都吸收来自世界各国的精英学生。如果光靠美国自己宽松的教育培养,是无法支撑起美国整个科技的创新发展。


同时,西式教育真正厉害的地方是私立学校,这些学校选拔非常严格,而且教育的过程要求特别高。如果说我们国内的教育,对于学习的要求是考取高分,那么这些西式的精英学校就是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现在我们的孩子看了很多西方的影片,特别羡慕里面的学生可以自由随意的学习,但是这些影片只是给大家展示了普通的教育而已。西式的好学校要求很高,从生活作息到考试成绩,从品格到学习生活中的细节,都做出相应的高规格要求。


当然,这种严格的教育方式确实也不适合所有的人。能不能学习,其实很大程度上在于人的意愿。人的学习意愿跟家庭和学校都有莫大的关系。现实中,对于不是很渴望学习的孩子,要求太严格确实也会产生不良后果。


所以,与其说被分层,不如说是自己的选择。我们国家目前的教育依然是很公平的,虽然评价体系不是很完善。尽管高考成绩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但是如果没有高考这样的统一化的考试,普通孩子进入名校的机会是非常非常低的。


西方的自由式的教育,建立在人人平等而自由的价值观上。在西方,父母不依恋孩子,孩子不依靠父母。成才与否,长大了变成什么样,大部分都是自己的选择。而我们中国人不一样,父母和孩子之间有扯不清的关系。父母习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孩子也习惯了把父母当成自己的靠山。在这样的关系中,谈论自由意志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父母给孩子规划学习,甚至是逼迫孩子学习,是普遍而正常的。


可以说,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在我国现阶段还是一件比较稳妥的事。而在这个竞争如此大的环境下,要想通过学习来获得相对的竞争优势,确实是太难了。

如果不努力学习,想进名校几乎没有可能;

就算努力学习,方法不对,只会一味地死读书也是没有太大的机会;

这是一个拼家庭环境、拼学校环境、拼孩子天性的时代,三者可以说缺一不可。

现实的残酷在于,即便是我们认知到学习需要大量的付出,还远远不够。愚公移山的精神,不能真正地移动高山。没有合适的方法和工具,空谈精神和道理,没法获得预期的结果。


最简单直接的学习方式是模仿尖子生,模仿尖子生接受的家庭教育和学习方法。在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绩之前,作为家长的我们,必须得先把自己的做法先纠正过来。可以说,没有家长的成长,孩子的成长只能是靠撞大运。

改变自己是最难的,我们希望孩子有成长的渴望,但是如果自己每天都还是一颗僵化的心,那么又怎么能让孩子真正的愿意改变呢?


日本和西方现在都在反省宽松教育留下的不良后果,我们必须要小心提防不要“入坑”。当你在孩子小学的时候就抱怨作业太多,课业负担太重的时候,那么一定要反思自己,是否早期的家庭教育做得太少了?


翼翔老师的儿童教育

能怎么评价呢?

能够为了提升民智而做出努力的任何一个人,都值得为我们为其疯狂打call。


关于中国的教育,一直处于被骂并且常年背锅的状态。社会上一有什么关于教育的新闻,百分之九十逃不出作业多、家长累、老师打学生、学生杀老师这么几类。搞得老师名声不好,教育也被吐槽的厉害。

前面几天也爆出两地不约而同地出台政策,要求学校不得布置这样那样的作业,让家长轻松,孩子玩好。

小时候玩的开心,学不到知识和技能,长大了呢?这个社会正在惩罚那些不读书的人。

人生有两杯水:一杯甜水,一杯苦水。就看你先喝哪一个。

西方教育的确宽松,但是不绝对。

即使没有出过国,也可以去网络上看一看那些在国外的人的见闻感受。公立学校孩子学得轻松,要求也比较低,长大了,孩子们随便找个工作,干的是最底层的活。这里面的原因,很大部分上决定于公立学校的属性是社会服务机构,必须体现公平性。私立学校就不一样了,家长拼劲全力把孩子送到这里,目的是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来能够获得常青藤的青睐,从而继续维持在原有的家族社会阶层。

我们国家还没有到达这样的情况,社会层次的跃迁是可以通过努力读书而实现。

但是现在就是有人不懂啊,认为老师布置作业多了让孩子们很累,当然,重要的是让作为父母的自己很累。因此就疯狂贬低教育,吐槽老师。

其实,二十年后,最终伤害的是孩子的未来和老两口的晚年生活。


朱铁平

开门见山澄清一下对西方教育的理解误区。

不知道从哪年哪月起,国内的学界流传中一种神奇地说法,就是西方教育很宽松,孩子们上学基本靠玩,考试基本看兴趣,过着愉快自由轻松的生活,然后轻轻松松地就学会了很多技能或者考上了大学,开始美好人生,而且智力很高、情商很足,事事完美。

这个传说蛊惑了很多人。

而事实上,它只是西方教育让你窥见的一个侧面。

没错儿,以美国为例,很多公立学校,尤其是在某些特殊区域,如贫民区的学校,对学生要求那是相当的宽松。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学生对自己课业态度,都有明确地认知,就是我妥妥地把高中念完,在学校里不贩卖毒品,也不把枪支带进课堂,大家平安教学一场,就算完。别说不做作业了,你爱干嘛干嘛,你负责不交作业,我负责给你打C打D。

但是真正的好学校,为培养精英而做准备的学校,比起国内的任何重点高中,辛苦程度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啥,他们真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要求和培养的。对于一个孩子的人格、智力、阅读面、知识积累、兴趣爱,甚至体能体魄,都有非常具体的要求和培育计划。

咱国内的孩子,只需要死读几门课程就行了,死记硬背或多做题海战术,去应付高考。

他们的精英学校,我曾经看过某校的高一学生的书单:《麦田的守望者》、《1984》、《搏击俱乐部》......不仅仅是要读,读完了要做PPT,做了PPT要谈出独到的见解。

我还听过某校的神学课,有个作业叫《我家庭的信仰史》......不是期末论文,是某一周的小作业.....

他们还在初中甚至小学,就要学会自己组成TEAM,合作完成某些作业或实验。

对了,早晨5点起床,去游泳馆游泳训练一小时,再去上学。这样的日子你怕不怕?

为孩子准备了精英教育的阶层,都是这样迎接孩子的学习生涯的,世界上哪有容易的事,最可怕的不是别人比你聪明,而是比你聪明的还比你努力,努力一百倍。

这就是现实,很残酷。


陈岚的女拳

这篇文章老早看过,第一感觉,不爽!它总让我联想起孔乙己的长衫和假洋鬼子的辫子,有点滑稽,又有点捉襟见肘的无力。

文章是这样写的:作者试图通过中西方公立教育的对比,告诉我们一个“真相”:所谓“快乐学习”的西式教育,只是政府免费提供的基本而有限的大众教育产品。要想上名牌大学,成为社会精英,必须另行购买更高级的教育服务,比如私立精英教育。

言下之意,西式教育是一种社会分层机制。平民和黑人进入大众公立学校。这些学校自由散漫,节假日多,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学生没有作业,除了玩还是玩。而富人的孩子则选择私立精英教育,学风严谨,纪律严明,学生埋头吃苦,与国内的重点学校有得一比。

最后得出结论:中国的应试教育还是最好的。别惦记什么“快乐学习”宽松教育了,老老实实地做你的“书呆子”。因为,高考是你们这些平民唯一可以与富家子弟同台竞争的机会,更是你济身上流阶层的唯一途径。至于“快乐学习”,全是狗屁!



文章看完第一眼,觉得不无道理。甚至一度让我对国内的教育改革产生怀疑,素质教育还有用吗?但很快我就发现作者对西式教育的认识,也和我这个不明里表的吃瓜群众一样,只看到了事物表面。事实果真如此吗?

西式公立教育,是不是传言中嬉闹散漫的“宽松教育”呢?

当然不是!

显然,以英美为代表的西式教育,并不能简单地用表面上的自由散漫来定义。欧美崇尚自由和人权,表面上看,这是个人主义和散漫的象征。

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他们比我们更懂得尊重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西式教育,是根据孩子年龄由小到大,接受教育则选择先易后难,先松后紧。

所以你看,欧美幼儿园的孩子纯粹就是玩,小学初中的课程设计也只有我们的一半。到了高中,课程才与我们初中的水平持平,上大学就更是离谱:你可以上大学,但毕业就很难。



然而反观国内的应试教育,则是恰恰相反的“先苦后甜”模式。孩子小时候,该玩却拼命学习。一句“不要输在起跑线”,将多少孩子的童年推向深渊。你的孩子3岁学英语,我就从2岁开始;你家孩子1岁教唐诗,我从胎教开始!

所以,你看我们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背着沉重的书包,戴着厚重的眼镜。身体素质更是与欧美儿童相比,相差十万八千里。

谁都觉得不对,谁都没有勇气纠正。因为变态的社会竞争,带来变态的被动适应。越是感觉到危机,越是无法脱离!



再来看看我们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年纪轻轻正是学习的好时光。但实际情况却是,甭管你高考之前多么努力,211和985都是一样的,不是玩手机,就是打游戏!

谁都埋怨国内的大学生缺少创新意识,可是谁又能理解这些年轻人的苦衷?高考之前的学习太累太苦,苦到孩子们没有童年和少年。如今考上大学了,家长满意了,他们用游戏来弥补一下过去,不行吗?



我们都知道拔苗助长的故事,也知道唯物主义就是要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更晓得“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这样尽乎浅显的道理。

可是,当过多的学生体测猝死,因学习压力自杀以及过多的天才英年早逝等新闻,一再刷新“东亚病夫”这个让我们倍感耻辱的标签的时候,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

那位浙江父母辛苦培养的大学生,刚刚工作就查出了癌症;那个湖北少年因为学习压力选择跳楼,他的父亲因为自责选择与他同去;华为的高级工程师,35岁因身体状况被迫离职……

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鲁迅先生笔下曾描述过两个最具典型的人物:一个是身着长衫的孔乙己,另一个是披头散发的假洋鬼子。

孔乙己的长衫,是科举仕人的象征,孔先生一生都没舍得脱下。而假洋鬼子带着辫子留学日本,到了日本就将辫子剪掉。假洋鬼子回国没了辫子,不能做官。于是买一假辫子戴上,企图混进官场。没承想,假洋鬼子遇到革命党,于是又撸去辫子,投身革命。斗争胶着,假洋鬼子两头捞不到好处,于是干脆将辫子解开,披头散发。既不是保守派,也不是革命党,终于不会被杀头吧?

国内的教育改革,也是如此。

改革的过程中,总有一些人坚持做孔乙己。也总有一些人想两头都不得罪,他们就是鲁迅先生所描述的假洋鬼子。

教育需要改革,改革需要我们做家长的理解和坚持。毛主席早在1958年就提出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对于国外的先进技术要用批判的眼光,既要懂得吸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教育改革,当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西式教育,有它科学和先进的地方,我们需要学习和吸收。而素质教育,则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因为碰到困难,遭遇一点挫折就停止不前,妄自菲薄。

谢谢你的阅读!


爸爸不讲理

舒服是留给死人的!

这话听着难受,但很现实。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宽松是没有毛病的,但人性的贪婪,惰性,推诿责任等等毛病,让不懂教育的人擅自为这个词赋予了太多的内涵:教育不能体罚,不能严厉批评,不能让孩子太累,作业少点,不要考太难,学科不能太难等等,恨不得把自己理想全都附加到教育和老师身上,就差没说让孩子在老师的教育下笑着,玩着,乐呵着舒舒服服就学得棒棒的!

我们在获取西方教育宽松思想时,我们认为的按照自己想要强制赋予了过多自己想要的“舒服”意识。

精英的成长过程都没有随心所欲和舒服,你一定认为只能说你只看到了表面。“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揍!” 如同童年时别人家的孩子,家长更愿意相信别人家孩子根本就没有怎么教育就很优秀了,是天生的,来安慰因自己的无知所带来的尴尬,平复自己的内心。这种心里愈演愈烈,形成了一种社会病态的教育思想!

西方人在认真专研中国传统的精华,我们在囫囵吞枣别人的糟粕!

最让西方学者困惑中国什么?全世界屈指可数传承历史最长和完善的名族之一。一直没有被灭族的原因是什么?其中一个学者研究到我们的神话故事,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等,是否找到了答案:我们的神话故事都是我们的祖先不断与比自己强大很多的大自然做斗争,最后取得成功。他们对比了西方的神话故事,是臣服各种神,最后认命了! 得出了一个结论:这种神话故事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思想基因,在环境恶劣的远古名族才得以传承并获得快速发展。对这个结论不做评论,但看得出来跟我们截然不同的视角和态度。

从历史上哲学体系的萌芽发展,中国哲学主要研究人与人关系。

教育最先进的理论和思想就在中国,与时俱进,我们需要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完全抛弃,照搬别人的舶来品。熟读《论语》也就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从中国教育最落后的最西边到教育资源优厚的首都一线,体会过教育的很多不公平,我想对部分家长和孩子喊:醒醒吧!你已经被悄悄的分层了!不要抱怨,教育,可能是你一身中唯一也是最公平的一件事了!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欢迎添加关注,力所能及提供咨询。


魔7英语单词速记

先发表观点,再说原因吧。我觉得作为一个一线教师,对待这篇文章,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可评价的资格的(谦虚坐好姿势),我觉得,这篇文章说的有道理。原因有一下两点:

一,我国实行的教育模式和西方的教育模式不相同,所以西方的所谓宽松教育并不完全可取。在我国实行的是分支式教育,就是指学生都必须进行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可以选择高中大学或者上一个技术学校。在西方,以英国为例吧,实行的是双轨制教育,即从小开始学习的东西就是不同的,贵族或资本家的孩子学习的是一种教育内容,以脑为主。而普通人家或者贫民的孩子学习的是另一种不同的教育,以体力为主的技工。他们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很短,但是在课后的金钱和时间投入量确很大!尤其资本家的孩子,会有各种课外活动(不仅仅为了玩儿,而是一种生存方式)或者家庭教师补课或者课外班的学习,而贫民孩子则只能在荒玩儿中度过。所以,我国很多“平民”家长呼吁宽松教育的,可见并不了解西方教育的实际。


二,所'谓“宽松教育”,到底是谁宽松了?是学生吗?是老师吗?是家长吗?其实都不吧!对学生而言,在本应该努力的年纪,开开心心的玩儿过去了,那将来呢?只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吧!或者有的家庭有资金的,面对大量的宽裕时间,难道不会选择给孩子们报上三五个课外班吗?我身边有太多孩子,一个星期有四五个课外班要上。这样,孩子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都不宽松吧!
再说学校老师吧,


难道放学了,老师就轻松了吗?当然更不是。中国本就要求分数,即使提倡素质教育,即使一再减负,中考高考就在那儿摆着,成绩上不去,素质再高也上不了清华北大,不是吗?本来一天八节课,老师可以在学校守着学生辅导,答疑。可是,现在的宽松教育之后呢?学生一天六节课,下午三点多就回家,老师需要把内容一再精炼,花费更多的精力从精神和思想上劝解学生好好学习。学生考的不理想,老师一把一把掉头发的时候恐怕比家长还厉害。

况且,现在还要用“爱”来感化学生,不能打不能骂还可以理解,甚至于不能严厉批评(严厉批评叫做变相体罚,侮辱学生尊严),这样的情况下,又有什么方法可以督促学生好好学习呢?那些大力主张“宽松教育”的人啊,你可知很多西方国家是在法律上有相应的对违规学生的惩罚措施的。

再说家长吧,本来孩子们八节课,和家长上下班时间是相临近的,这样方便接送孩子。可是现在呢?孩子三点多放学,很多家长都没办法接孩子吧。而且学校课程宽松了,那课外辅导呢?中国传统“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思想会促使很多家长花钱让孩子上辅导班吧,这样的金钱投入远比上学的投入要大,那么,家长宽松了吗?恐怕也没有吧。


那么我想问问,这种宽松教育是谁提出来的?必然是部分最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别有用心想人。我们应该提防那些大肆批判中国教育的人,他们目的何在?想想中国自古以来吧,泱泱大国数亿人口,谁不想出人头地,谁不想光宗耀祖,可是职位是有限的,总归是贤者居之,可是怎么才能贤呢?除了本身的天资聪颖或者家财万贯的,恐怕就需要头悬梁锥刺股了。

我觉得现在很多国人都该醒醒了,那些嚷嚷着宽松教育的家长,你想让你的孩子将来做什么工作啊?是你有能力让你的孩子依靠打高尔夫与商界大鳄谈单子还是需要在跑马场和业界大佬聊股票?还是风里雨里送外卖或者起早贪黑卖煎饼?如果都不是,就麻溜低头学习好吗?也别再瞎嚷嚷了,寒门出贵子,除了玩命学习,你告诉我还能怎么办?


木大远老师

首先,我很想问作者,请问我们的教育什么时候宽松了?

先交代背景:

1,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接触的留学生很多很多(美国英国居多)。接触的歪果仁外教也比较多(来自各种国家)。尤其是我们这儿有了大学城以后,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更多了。

2,我们在讨论某一个中西方差异或对比的问题时,要客观,要力求真相。不然,我们就会总是被各种错误信息迷惑甚至诱导。

3,对比西方教育,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参照物,不是中南美、非洲、东欧、中东或者亚洲其他国家。所以,不要以偏概全。

4,在我看来,对比教育是为了我们的教育更好地发展,基于此,我们不能动不动就上纲上线,不然我们都不能更理性地看待问题。我的立场是中西方教育都有各自好的一面,可以借鉴,不可以复制。

5,我们讨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教育目的的最大化,如果有人总是认为总有孩子达不到要求,不好意思,这个问题整个地球都解决不了。

6,如果没有看完本文,就不要乱评论。如果有问题,请理性地说出你的故事。

------------------------------------------------------------------------------------------------------------------------------

首先,我先普及一下美国的高中教育的模式,不然你不能客观地理解两国教育之间的差异。美国的高中有公私立之分,然后总体来说私立要好于公立(美国大学也如此),数量也是私立远远多于公立。美国的高中生面临的问题和我们的高中生一样,“高考”和升学。他们的高考是SAT或ACT。SAT1只考数学、批判性阅读和写作,SAT2考单个科目,比如理化生史地等。SAT成绩只是美国申请大学的一个必备要素。申请美国的大学,最重要的是SAT(至少是1)和平时成绩(GPA,每一个学期的每门课都不能马虎,而且成绩是会上传网络公示,修改成绩一旦发现就不用再想上大学了),还要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体育艺术学术等方面的奖励。好的大学还需要面试。当然,美国高中学的知识相对我们的高中生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这点很多赴美读高中的学生深有体会,中国的中等生去了之后发现在某些学科瞬间成为全校第一,但是他们更注重阅读量,学校对学生每一年的课外书籍阅读量都有要求,还有考核。

来,我们对比一下。美国的教育追求的是高中生要尽量全面发展,不仅学业好,而且综合素质高。所以,SAT成绩只是一个方面,每一年都很多学生因为只有学习成绩而被名校拒绝。平时成绩GPA,对于我们来说,完全不重要啊,反正我们的高中三年都是为了那一次高考。但是美国的大学相比SAT更看重平时成绩,是因为平时成绩更体现了学习能力(但是对于中国的申请者,他们更看重SAT,我们的高中成绩不联网公示,他们查不到)。而社会实践更难了,绝对不是你以为的给福利院打扫卫生那么简单,而是参加社团活动(如果是社团管理者最好),参加公益活动,参加各种比赛,很多学生为了申请好大学会利用假期去贫困国家或地区支教(来,把我们的孩子都扔到大凉山)。而且,为了更脱颖而出,学生还得有特长,同时这个特长还学的不错。去面试好大学时,学生还得穿得体的正装,而且仪容仪表要得当,注意礼节,最重要的是需要有好口才,对答如流(如果阅读量达不到,肚子里没货,还能出口成章的不是口才,是传销)。大部分美国好学生还会在12年级就是我们的高三选修AP课程,AP课程是美国大学课程的先修课程。就是说,学生会提前学习大学的基础课程,除了特定科目外,还有经济学这类专业性课程。AP课程的难度,要远远高于普通高中课程。

总体来说,在美国申请大学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而不是一次考试定终身。要申请到好的大学,你需要每学期的成绩要优秀,你需要精打细算地合理规划每个假期的社会活动和实践,你要发掘强化自己的特长。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这些工作其实不是学生一个人完成,而是需要全家人共同的努力。

而我们的学生,只要努力学习就可以上大学。而美国的学生除了学习,还得把自己的课余生活都丰富起来。在此,我们不讨论美国学生家庭背景对申请大学的影响,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要上常春藤名校。

其次,我再讲一下公立私立之间的区别。公立学校肯定是政府出资盖的学校。但美国的私立学校和我们的私立学校却不一样。我们的私立大部分都是所谓的社会力量办学,我们的私立学校大部分还处于摸索状态。然后美国的私立教育的历史远远比公立教育久远。美国私立学校的出资方基本上都是专业的教育集团和教会(所以你看到了各种基督中学),这些机构有丰富的资金支持学校各方面的建设。所以,我们看到美国的私立学校总体来说在各个方面都比公立好很多。但是,美国也有非常好的公立学校(和我们一样,一般就是市中心的一些公立学校)。

那么美国的公私立除了有没有钱外,就没有区别了?当然不是,公私立学校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他们的教育目标不一样。私立学校是为了追求教育目的的最大化,就是说要让每个孩子上的他或她本身能力可及的最好的大学,因为私立的本质是产业化,产业化就要追求利益最大化。美国私立中学的年学费在2-3万美元左右,而公立则是基本免费(只针对当地学生)。私立学校的家长掏了巨额学费,自然会要求很多,客户是上帝。而对于私立高中本身,因为他们的经费来源很大一部分靠学费收入,所以必须努力让自己的学生都有好的归宿才有更多的学生选择他们。而公立学校的目的,总体而言,是为了消除文盲普及义务教育,尤其是那些贫困的社区的公校。他们的诉求就是至少每个孩子都高中毕业,不能太早地进入社会,不然过多的文盲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在此我们不应该也没有理由讨论美国的阶级分化(因为我们的学校也有明显的好中差之分,不要讨论所谓阶级,不要伤及自己,阶级是地球现阶段的普遍问题)。

说到这里,就要说为什么会有人有错觉认为美国的教育很简单很轻松。因为他们看到的是美国的公立高中。就现实而言,越是贫困的地区高中辍学率就越高,辍学的原因有两种:家里穷和没有学好(不是单纯的学习能力问题)。既然美国的公立高中是基本免费的,至少穷这个不是大问题。那么就得考虑,是不是学生学习太难了?学生学不动了?美国也一样,他们的学生中也有大量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好好学习或根本就学不会的人。那么请问,这些人难道听之任之吗?美国没有那么多富士康、制鞋厂。如果真的让那么多文盲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果不堪设想。在这个现状下,

请问,美国经费短缺还肩负社会责任的公立学校有必要为学生制造学习的困难和麻烦吗?

所以,你们看到了一个美国相对宽松、相对容易的教育方式。这也就是《不要再被西式宽松教育蒙蔽,你愿意孩子被悄悄分层么?》这类文章为什么会认为宽松教育是将学生分层的原因。其实,不是学生被分层,而是因为有那个层次的学生存在,所以必须为他们寻找合适的教育方式。其实,说句不好听的,这样还有个好处的确是可以保证优秀的公私立高中可以有更多的精英出现。教育分层是全球性问题,不能单纯归结于公私立学校。因为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的教育是以公立为主,但他们也依然有分层现象,只是因为人口基数少而看起来不那么明显。

说到这里,请思考一下,我们的学生中,有多少是因为学不会不想学而放弃学业的?有多少是看起来是在学校却已经把学习当形式的呢?还有一个数据,在我国农村地区高中普及率已经低于50%(说实话其实更低),可是我们也发现其实很多孩子并不是没有钱上高中而是根本学不会也考不上高中了。教育局给每一个高中校长定的任务都不一样,重点高中的校长一定要保证达线率,让更多的学生上大学;而较差的学校的校长必须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出事故,保证每个学生都毕业。你觉得不公平?那你就得去寻找为什么总有学生不好好学习的原因了,这个是需要改变的,但是不是一两代人可以改变的,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可以改变的,这个问题和所有问题一样,只能通过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当那个阶段的教育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后,才可以找到相应方法。

回过头来聊美国教育到底宽松与否。至少我觉得现在,你们明白了美国教育宽松与否要看学校本身,不能一概而论。

OK,那我就再给你们普及一个知识:看起来美国学生要上个好大学真的不比我们容易,某种意义上说,比我们还难,然后美国教育中最难的一个阶段不是高中、不是硕士,而是本科!

这是我们最不理解的。不要说你理解,对于中国家长来说,高考就是终点站,大学只是拿文凭的地方,至于你学到什么不重要,因为社会会教你。我们表面上总是说大学要好好学习技能多考证,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准备。但我接触了很多家长和学生,大部分人真实的想法是,大学是一个可以放松一下地方,因为高中太累了(是被约束的累。每天早7点晚10点,没有休息日,谁能不累。大部分学生早就被消磨的没有学习的动力了,还谈什么考好大学)。

而美国大学生才累。到了大学,的确是一个相对自由的阶段。没有人管你学不学。但是,美国大学动不动就挂科、动不动就开除学生。挂科需要重考,重考需要掏高额的重考费用,按学分收费,如果是专业课,费用得几百美元;如果学生的出勤率低于80%,就会被警告,如果还不改进,那么可以滚了。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家长习惯在孩子18周岁后不过多地提供生活费用(学费大部分还是家长出),美国大学生有校外打工的习惯。

而且,美国的教育理念是尽量在适当的年龄安排适当难度的课程。美国的高中生虽然需要精打细算地安排自己的所有时间和精力,但是学习内容相对我们简单。但是到了大学,难度会急剧加大!这种情况下,学生会觉得非常吃力。雪上加霜的是,美国的大学考试以论文和答辩为主,每学期都需要写论文,做答辩。写论文要参考文献。很多在美国留学的学生告诉我,他们好就好在不用去打工,他们把时间都放在了图书馆。更为变态的是,很多美国大学不是在学期末安排统一的考试,交论文和考试是和课程进度有关,所以可以每过一段时间就有一门课要考试或交论文,这就让学生时刻处于紧张状态了。很多中国留学生经常需要熬夜嗑书。

说到这里,请认真思考,到底美国教育难不难?

我们不讨论中美教育哪个更好。都有优势也都有问题。我只是希望更正你们的思维。

虽然我们的教育不要求我们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做到对事情有自己的判断力,而且请注意这个判断力基于对事情真相的发掘。这就要求我们要多观察多客观地思考问题。

所以我很想问作者,请问我们的教育什么时候宽松了?


马休哥Matthew

美国小学,初中,高中确实是宽松式的教育模式。许多国人没有见识过究竟什么是宽松式教育,仅仅只是听砖家介绍,就觉得宽松式教育好。

美国学校里,老师布置完作业后,学生确实是可以不做。老师不会强制你完成作业,会认为这是你学生自己的选择,如果考试成绩不好,也是你自己的选择,作为学校老师会充分尊重你的选择。你申请大学没有学校录取你,是因为你初中,高中时自己选择不认真读书,那么今天的结果也是你自己的选择。这样的宽松教育是不是与我们理解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区别?

而对于想认真努力读书的学生,由于是走班制教育,学生可以得到学校更好的资源。你可以跨年级读书,可以读AP课程,可以选择更多的课程。最后就可以申请到顶尖大学。

美国学校这样的宽松教育实际上是分层教育,如果在国内完全按照这样的教育模式,许多喷子又要说教育不公平了。


蒙古太平洋舰队司令

[中国的教育理念到底好不好,要看国家的发展,要看与国外教育的对比,国家在70年不到的时间发展如斯,教育功不可没。这些年国外与中国教育的对比也屡见不鲜,丹麦主导的中丹两国中学生综合对比、英国采用中国的数学教材等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的教育的成功性。教育从来不是一件轻松快乐的趣事,学习也从来不是放牛吃草的不负责任。国外所谓的素质教育、快乐学习是以华尔街的董事长、总经理们确保自身利益不受侵犯的刚性需求,是用来筛选劳动力的机器,人家精英阶层的孩子接受的是比我们的孩子还要苛刻严厉、昂贵专属的私人教育,这从国外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学生的天差地别的大学升学率可见一斑。中国专家鼓吹国外的教育理念,要么是极其盲目而片面的认识,这点可以理解,毕竟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对国外的教育进行过系统而长时间的考察对比,要么就是带有自私而不可告人的目的,想把教育变为揽财牟利的工具,这是毁人不倦。国外的高等教育目前是比中国要好,但我们必须要看到,这是人家几百年的发展结果,而且,人家可以依靠雄厚的财力物力进行全球招生招教,这是我们所不能比拟的,但是,随着我们国力的逐渐加强,在今后的20—50年间,追上甚至超越国外的高等教育是完全可能而且必然的。我们不要轻易的相信某些所谓砖家叫兽的狂吠乱叫,须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独狼72142743

我并没有看过这篇文章,所以无法评说文章的好坏,但关于标题里提到的这个问题,倒是可以说说看法。

所谓的西式宽松教育,我理解就是这几年很多年轻父母所推崇的”快乐教育“和”自由教育“,主要观点就是应该尊重孩子自由的天性,不要给孩子过多的约束和压力,让孩子自由快乐地成长。

但这种认知对于国外教育的了解程度是相当浅层的,以美国为例,美国孩子拼爹拼妈拼家庭背景的情况更为明显,社会阶层也比较固化,贫民窟里的孩子靠努力实现向上流动的机会不能说绝对没有,但已经越来越难。

而最大的壁垒就在于,贫民窟的孩子家庭要么完全没有”教育投资“的意识,已经彻底放弃了奋斗,要么根本就自顾不暇,整日忙于为生计奔波,完成了”快乐教育“之后,基本就是子承父业,继续留守贫民窟了。

同时,关于快乐教育,很多父母其实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尊重孩子的天性是没错,可是很多父母给孩子的自由过了火,其实对孩子来说,也是根本快乐不起来的。

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一直奉行”快乐教育“,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兴趣班去受累,孩子只要表现出不想尝试,她也总是任由他去。

可是,等上了学,她儿子更加内向自卑了,因为几乎身边大部分的孩子都有所长,他在学校其实压力很大,而且越来越不敢去尝试。

快乐教育,不等于放任,而是要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懂得孩子在想什么,然后以恰当的方式帮助他成长,这也是真正的尊重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渴望得到关注的,希望别人和自己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以,单纯的快乐,其实并不能让孩子真正的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