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溝通才有效

不抱怨的溝通才有效

沒有公式能適用於所有充滿怒氣的抱怨。然而,你懂得越多,就能準備得越好,就越能用正確的和自我肯定的方式來溝通。

機械的思考會使我們的理智變得遲鈍

下列這些短句有什麼共同之處?

真棒!

是人都有毛病!

玩得高興點兒!

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

如果所有人都從橋上跳下去,你會怎麼做?

這些話都是些陳詞濫調,每天我們都用類似這些老掉牙的話來表達我們的意思。其中一些是用友好的方式來進行交流,例如,“事情進行得怎麼樣了?”也有一些是抱怨的話,其中還帶有其他抱怨的意思。像用生氣的語調抱怨道:“你怎麼什麼事情都做不好?”這其中隱含的意思就是說那人是個蠢才。

不論是我們抱怨他人還是被他人抱怨,通過分辨出一般的抱怨和那些習慣性抱怨 的不同之處,我們有勇氣去面對更尖銳的問題,而後如實作出回答。在這一章我們將要探討習慣性抱怨並找出替代語。

你的大腦裡堆著習慣性抱怨的垃圾嗎?

老套的抱怨能讓人們把他們想要抱怨別人的意思表達得淋漓盡致,特別是當每個人都已經習慣了這些抱怨的話時。一些老套的抱怨簡單到只是一個詞。比如一個騎摩托車的人在你散步時飛快地駛過,你連忙躲避那輛車並低聲抱怨:“毛病!”

習慣性抱怨有哪些表現?

說明:下面這36句是很常見的習慣性抱怨用語。如果你聽到過這句話,請在“是”後面的空格中打勾;如果有人曾用這句話抱怨過你,請在“事實”後面的空格中打勾。在此基礎上,你可以在“感受”一欄寫下你當時的感受和情緒。

經驗感受

(1)你怎麼就那麼笨? 是____事實____ ____

(2)你到底還能不能做完? 是____事實____ ____

(3)你能不能做好一件事? 是____事實____ ____

(4)你知不知道你在做什麼? 是____事實____ ____

(5)你這是怎麼啦? 是____事實____ ____

(6)你這是自作自受。 是____事實____ ____

(7)你可真隨你媽媽(爸爸)了! 是____事實____ ____

(8)你真夠丟人的! 是____事實____ ____

(9)我走以後你會後悔的。 是____事實____ ____

(10)你真讓我笑掉大牙。 是____事實____ ____

(11)你早就應該聽我的。 是____事實____ ____

(12)你別想那樣做! 是____事實____ ____

(13)你怎麼還不明白? 是____事實____ ____

(14)你不知道什麼是更好的嗎? 是____事實____ ____

(15)你真是個白痴。 是____事實____ ____

(16)你是幹不了那件事的。 是____事實____ ____

(17)你究竟在想什麼? 是____事實____ ____

(18)你快讓我發瘋了! 是____事實____ ____

(19)就因為你,我才會得到這樣的結果。 是____事實____ ____

(20)你真不害臊。 是____事實____ ____

(21)我沒把你踢出去就是你的運氣。 是____事實____ ____

(22)如果你用一半的腦子想想,你就不會這樣做。 是____事實____ ____

(23)我警告你! 是____事實____ ____

(24)你難道從來都沒聽說過嗎? 是____事實____ ____

(25)看看你都做了些什麼! 是____事實____ ____

(26)你知不知道你自己的位置? 是____事實____ ____

(27)以前我已經告訴你多次了不要這麼做。 是____事實____ ____

(28)這是誰教你的? 是____事實____ ____

(29)你為什麼看什麼都不順眼? 是____事實____ ____

(30)我已經跟你說過了。 是____事實____ ____

(31)你真的瘋了。 是____事實____ ____

(32)你會遭報應的。 是____事實____ ____

(33)你知不知道你正和誰打交道? 是____事實____ ____

(34)你想對我怎麼樣,解僱我嗎? 是____事實____ ____

(35)你知道你在說些什麼嗎? 是____事實____ ____

(36)你為什麼不聽聽原因呢? 是____事實____ ____

美國的文化充斥著抱怨,並隱含著過度的抱怨。上述習慣性抱怨一覽表描述的這些讓人煩惱的話,雖然並未經過科學研究證實,但你能運用它們來提高辨別抱怨的能力。運用普遍的抱怨原則能更好地消除誤會和解決衝突。以上提問能幫助你提高意識,本書中的其他信息能幫助你在生活中遠離被責備的角色,指點你積極地改變生活的際遇。

面對那些習慣性抱怨和良好的人際關係之間的不協調,你可能會面露微笑或報以嘲諷。當你沒有直接受到那些習慣性抱怨的影響時,它們聽上去好像是笑話或是喜劇的場面。然而,絕不要觸摸到敏感的神經或者碰那個傷疤。這個建議用在當你正陷入麻煩中,想躲避或低調處理的時候。

對於一些習慣性抱怨,適當的解釋有重要的意義。它能告訴你一些在你面對抱怨時應有的情緒,你會意識到下面這些關於觀點起源的解釋也許對你有用。

上述觀點的起源

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的演說家馬庫斯·塔賴斯·西塞羅曾說過:“因為你不知道在你出生前發生的事,所以有時你會像孩子那樣想當時的問題。”類似的事情確實曾在我們自己身上出現過。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身世知道得很清楚,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改變我們現在需要改變的一切。面對習慣性抱怨你可能沒有任何反應,但是如果你像絕大多數人一樣,你就需要有一種健康情緒來保證你更好地理解和改變。

“情緒起點分析法”能幫助你找到生活中常見的抱怨方式。這種分析方法包括以下5個部分:(1)認清造成你目前反應的原因;(2)確定這種反應所造成的後果;(3)回想你以前對於某種習慣性抱怨的反應;(4)找出這種情緒起點的意義;(5)通過對這件事的理解為現在和將來的生活作出積極的改變。

假定你曾經對抱怨套話中的第15條“你真是個白痴”作出過情緒激動的反應,在本分析法的第一部分,你會發現你為了避免受到批評而竭盡全力努力著,因為你害怕自己會被解僱或因為犯錯誤而受到斥責。在第二部分你可以推斷出你有一種很強的規避風險的傾向。在第三部分你回想起你有個脾氣火暴的叔叔曾對你的堂兄妹們用過這樣的抱怨。你還記得當你因為犯了錯誤,叔叔下一個就要責罵到你的時候,你在一旁嚇得畏縮著的情景。至於第四部分,你會由於自己的不理智、事情的不可預測性和犯的錯誤而受到這樣的責備。即使你不是你叔叔指責中的主要對象,但在你的內心你也會自我責備的。在第五部分中你知道了通過規避風險而免於被人抱怨的做法是不現實的。

一般說來,一次令人痛苦而難忘的抱怨體驗是不會有長期影響的。如果你在孩童時受到過接二連三的抱怨或是其他差不多的經歷,而且如果你不加鑑別地用這樣的字眼稱呼自己,你就可能會因為這些話的出現而害羞或羞愧,或者會產生內疚和發怒的傾向,也許還會出現其他破壞性的情緒,比如說對現實的恐懼感(一種常伴有意志消沉的焦慮或不安)。下面的練習能幫助你提高在處理常見抱怨方面的能力。

容易引起爭端的常見反應

我們只能在腦海裡重現往事,而在現實生活中一切往事都是不能再現的,但我們有能力處理當前發生的事情。下面有幾條常用的可以用來應對習慣性抱怨或責備的處理方法:

繼續親自尋找他說的話傷害你的自尊心了嗎?為什麼?你具體怎樣做才能在受到抱怨時保持自尊心?

即使你極少受到別人的抱怨,卻仍然害怕因犯錯誤而受到責罵。為了去除這種恐懼感,你會對自己說些什麼呢?比如說,你是否因為預測到最糟糕的事情可能會發生在你的身上而感到擔心呢?如果是這樣的話,想想可能出現的最好的情況,以及介於最壞與最好的極端之間一系列可供選擇的解決方法。你一旦找到了很多可供選擇的解決方法,就可以根據可能出現的情況而做好心理準備了。這樣就不至於把可能出現的一種結果過度誇大,而使自己感到過分憂慮了。

有些人由於看到了他人被責罵的情景而間接地使自己有了一種對抱怨的恐懼感。由於這種原因,他們對極少會經歷的受上級責難的情形產生了過度誇大的恐懼感。儘管自己本身並沒有直接受到影響,但某種抱怨的想法足以讓人擔心起來。如果你也曾經目睹過這樣的情形,一定要留意把這種間接的感受形式與你的親身體驗區分開來。

用抱怨的眼光評價一個人的判斷力。假定這個抱怨的人說的是對的,你會同時意識到,把日常的錯誤轉變成過分的抱怨是沒有任何幫助的。如有可能,請糾正你愛抱怨的挑毛病。說這些話時,你發現自己也因為感到不公平而極度痛苦。下面的分析會幫你擺脫這種雙重煩惱。

抱怨引發的雙重煩惱

當成為被抱怨的對象時,人們通常會作出一些反應,有時甚至是過激的反應。首先,由於被誤解而受到抱怨時,感到氣憤和惱怒是正常的。其實,適度的挫折、苦惱、困惑以及不快能促進良性的變化。另一方面,這種情況與在此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更加強烈的痛苦形成雙重煩惱。你告訴自己不應該成為被抱怨的對象,然後開始感到氣憤並講述你氣憤的心情,你就有了一種雙重苦惱:原有的苦惱加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延續的煩惱。這種延續的煩惱通常會使你思索一些事情,諸如“這件事本不應該發生在我頭上”和 “我無法忍受了”等等。

如果一味地不停自責,那麼某些雙重煩惱就會轉化為三重煩惱。假設你遭到錯誤的指控,你首先會感到氣惱,然後就想“那是我的錯,想必我已經做錯事了”。這樣就在一個難題上面又加上了另一個難題。這樣的反覆使你不能處理最初的問題—被錯誤地抱怨。因而,在雙重煩惱中,第一個反應也許是合理的,當聽到你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時,你會感到氣憤。這個過程的第二個階段又增加了一重無聊的痛苦,到第三重,當我們意識到這個過程使我們無所適從時,我們開始自責。每一步都使我們離解決最初問題的軌道越來越遠。

有個忠告是“認識你自己”(來自蘇格拉底和特爾斐的神諭),它建議你做些事情來增強自身的能力—通過去掉雙重或三重煩惱而消除一些不必要的壓力。處理雙重煩惱,接受你最初的反應。通過向它的合理性提出挑戰來揭穿第二重煩惱的真相,進而揭穿第三重,不再反覆地進行自責。

對他人的抱怨作出反擊

如果有人直接對你進行抱怨,你應該怎麼做呢?那些用習慣性抱怨用語責備別人的人在面對你的正當反擊時是很脆弱的,因為他們的話過於概括、帶有歧視性並且草率。我們來看一下在對付這些過度抱怨的論調時你能夠採用的辦法。

如何對付過度抱怨取決於抱怨你的人(你並不想與一個矛頭對準你並對你進行抱怨的人發生爭吵)。然而,你通常有一些選擇,由不作出反應到採取一系列的行動。如果你選擇表達你的意見來予以回擊,那麼下面是可供你參考的一些技巧。

直接闡明觀點:“你的目的是想讓我感覺你是個可怕的人嗎?”(如果是,為什麼?如果不是,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重新調整重點:“如果我們有問題要解決,說‘我拿不定主意’能使問題得到解決嗎?”

情緒反饋:你還可以提出情緒反饋,比如,“當我聽到你叫我 ‘白痴’的時候,我感到很沮喪。”(注意:沮喪只是一個例子,也可能還有其他的情緒。)

尋求同情的回答:“如果你是我,有人錯誤地認為你很愚蠢的時候,你會做何反應?”(如果不用輕鬆的、注重事實的語氣,問這個問題的風險可能會被別人當成浮誇或遭到挖苦。)

這些例子表明了緩和斷言式抱怨或責備的方法。不過,有關如何回答習慣性抱怨用語的例子都包含著判斷和風險。在人際關係的領域裡,即使考慮得最周到的回答都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可以用一些其他的話闡明事實,例如,“你讓人搞不明白”或“試圖和某人溝通就像是在和石頭辯論”。我們會碰上各種各樣的人,例如他有頑固的立場,並且善於干擾議事。

應該用一個充滿抱怨口吻的抱怨去反駁另一個抱怨嗎?這樣做通常是沒用的。例如,“你母親就是這樣教你跟別人說話的嗎?”這隻會使衝突升級。

沒有公式能適用於所有充滿怒氣的抱怨。然而,你懂得越多,就能準備得越好,就越能用正確的和自我肯定的方式來溝通。

對習慣性抱怨的合理反應

大多數人在聽到用刺耳的語氣說的“這是你乾的好事!”這句話時可能會退縮。這種語氣和這句話會把人置於低人一等的和應受譴責的境地。像習慣性抱怨用語一樣,一個人的語氣和肢體表達也能傳遞出明顯的帶否定意味的信息。

怒氣衝衝地說出的習慣性抱怨用語會加重抱怨的程度。像“嘖”這樣的表達傳遞了溫和但仍然明顯是譴責的信息。我們還聽到過這樣的譴責語氣,它附和著說教者用老練的、自以為高人一等的語氣說話。

典型的譴責信息常常通過身體語言表達出來。有些人聳聳肩膀,輕蔑地譏笑,緊皺著眉頭,眼睛不停地轉動,交叉著雙臂,露出厭惡的眼神,避開別人,或者通過其他一些幼稚表現,諸如添油加醋地模仿和誇大他人的表述、聲音、反應或面部表情來嘲笑他人。

對某人的非語言性抱怨行為有助於引起他(她)的注意嗎?“丹,你聳肩膀是不是想表明什麼觀點呢?”“蘇琪,你皺起眉頭又睜大眼睛,是想說什麼嗎?”在這種情況下,你請別人解釋問題。但是,當你喚起別人對非語言提示的注意時,某些人將會產生戒心。

你對於非語言抱怨提示的反應取決於你的能力、人際關係的好壞,以及你自己的心理狀況。如果你鎮定自若,毫不慌亂,自我感覺良好,並且能婉轉地回答問題,結果很可能不同於那些唾沫橫飛、滿腔怒火的人。

當碰上一個氣勢洶洶、正在抱怨你的人,你感到要對自己負責並準備作出建設性的回答時,不要指望普遍流行的理由。習慣於過分抱怨的人經常是不會聽這些理由的。儘管如此,你還可以有多種選擇:你可以保持沉默;你可以確定什麼是你同意的或是不同意的;或者你可以清楚明白地說明一下你與他人不同的觀點。

美國第33屆總統亨利·S·杜魯門曾說過:“我從不讓別人陷入困境中,我只說事實,但他們認為那是活受罪。”公元1世紀,一個達觀的奴隸埃皮克特塔斯說過:“一個人要尋找真理,必須先想到它是否適用於任何一個社會。”這說明他的頭腦中已經有了自我覺悟。後來,到了20世紀,當代哲學家讓·保羅·薩特在他名為“存在”的研究課題中,表達出“忠實於自我”在存在價值中是非常重要的。

繼續親自尋找,你將會發現一個真理:陳詞濫調地過分抱怨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