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專權幾十年,為什麼一直沒有篡位?

依苒梔子花開

不是權臣都會篡位!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大統一朝代中,有多少權臣篡過位呢?咱們數一數,秦朝、漢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有過多少權臣?二十多個有吧?但是篡位的有幾個呢?除了西漢末年的王莽勉強算,西漢延伸到三國的曹丕勉強算,還能找得到一個嗎?

(霍光)

咱們再比較一下霍光所生活的大統一朝代的中期,有沒有權臣篡位呢?一個都沒有。所以,題目所說的問題,大約是不存在的。

那麼,如果霍光一定要篡位,他能不能取得成功呢?

我覺得就算霍光一定要篡位,其實也是無法成功的。為什麼呢?

第一,霍光沒有篡位的背景。霍光如果想篡位,他首先得做一些封王、加九錫之類的事情,然後才能通過禪讓的方式,把權力接管過來。但是漢高祖早就說過,非劉姓不可以封王,非建功不可以封侯。霍光在漢昭帝二年封為博陸侯,這已經是霍光最大的榮耀了,他不可能越過這個封王。不能封王,自然不能加九錫行禪讓。後來,到了三國時期,曹操想被封為“魏王”,都還遭到荀彧等人的極力反對。所以霍光那個時代是完全不可能的。

(漢昭帝)

第二,霍光沒有篡位的機會。霍光雖然一直打理朝政,但是,在早期,並不由他一個人說了算。漢武帝除了任命他為輔政大臣以外,還安排了上官桀、金日磾等人。霍光是在鬥敗了其他人後,才獨掌朝政的。除此外,他所面對的皇帝漢昭帝、漢宣帝等都是成年皇帝,而且並不是昏庸的皇帝,霍光不可能完全拋開他們。霍光唯一可能的機會,就是漢昭帝去世後,他立一個昏庸的小皇帝。但是,當時並沒有這樣合適的小皇帝,他立沒什麼勢力的昌邑王劉賀為帝,其實就是想繼續掌控朝政。但劉賀進京以後,就急急忙忙地安插自己的人,迫不及待地要把霍光搞掉。這使得霍光只得找理由把他廢了。接著他選了一個在監獄裡的,更沒有背景的劉病已為皇帝。不過劉病已一切都做得非常好,讓他完全找不到劉病已的不是,找不到篡位的機會。

第三,霍光沒有篡位的能力。不錯,到劉病已上臺的時候,霍光的勢力在朝廷中盤根錯節。霍光的兒子霍禹、霍光侄孫霍雲都是中郎將;另一個侄孫霍山任奉車都尉、侍中;霍光的兩個女婿分別擔任長樂、未央宮的衛尉,負責整個皇宮的保衛工作;霍光侄女婿及外孫擔當諸曹大夫、騎都尉、給事中等,可以參與朝廷事務。但是,就算有這樣的勢力,還不足以完全把控朝政,還不足以做到他一手遮天。咱們看呂后去世後,諸呂既掌控了軍隊又掌控了朝政,最後還是在朝中陳平、周勃等大臣,以及地方諸侯王劉襄、劉澤等人的聯合打擊下,落得個失敗的下場。霍光顯然沒有那樣的能力。

(漢宣帝)

其實,當我們在說這些的時候,我們忽略了一點,霍光儘管專權,但他並沒有亂政。在他掌控朝廷的時期,漢朝進入了全盛時代,併為後期漢宣帝的“孝宣中興”打下了基礎。其忠誠是有目共睹的,他為什麼要造反呢?


張生全精彩歷史

霍光專權幾十年沒有篡位,客觀上條件不具備。

漢昭帝初期,霍光和桑弘羊上官桀一起輔政,後來霍光利用漢昭帝的信任搬倒了桑弘羊和上官桀,從此開始專權,但這時他根基不深,沒有條件。

漢昭帝駕崩,沒有子嗣,在霍光的主持下,找來昌邑王劉賀繼位。劉賀辦事操之過急,剛進京就在朝中安插自己的人。霍光覺得他不好控制,就廢掉了劉賀。大臣廢皇帝可是大逆不道。這在霍光心裡留下很大的陰影,想起來就後背發涼。這時的漢朝勢氣正盛,人心思漢,霍光要篡位,那就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他當然更是心有餘悸。



劉賀當了27天皇帝被趕出京城。霍光又找來漢武帝的曾孫劉病已繼位。劉病已是廢太子劉據的孫子,因無巫蠱之禍全家被殺,無根無派,霍光以為他好控制,才被立為繼承人。劉病已也就是漢宣帝,非常聰明,有智慧,霍光專權他可以隱忍,霍光一旦有篡位的表現,必然有大批的士大夫跟隨漢宣帝,諸侯王也必然捍衛劉家王朝,霍光勝算不大。

從主觀上講,霍光篡位可能性也不大。應該說,霍光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他對時局的看法應該是很準確的。篡位他沒有必勝的把握。沒有把握的事兒不能幹,何況篡位是天大事兒,失敗了,是要掉腦袋的。



另外,霍光可能根本沒想篡位。食君之祿,為君分憂。拿著漢朝的俸祿,卻要篡奪漢朝的皇位,這為儒家君子所不齒。更何況漢武帝信任霍光,漢昭帝也信任他,篡位怎麼對得起他們的信任。這也不是儒家君子所應為。

不管是客觀原因還是主觀原因,霍光沒有篡位,不然會死得很難看。但是霍光只知進不知退,最後招致滅族之禍,值得深思!


豫有得

霍光是武帝時已故驃騎大將軍、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其父霍仲孺與衛子夫姐姐衛少兒私通生下霍去病,後來又另娶妻並生下霍光。 漢武帝后元二年在臨死之前召大司馬大將軍博陸候霍光、左將軍安陽候上官桀、後將軍秺候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為託孤四大臣奉命輔佐年幼的昭帝劉弗陵。霍光為四大臣之首,又與身為四大臣之一的安陽候上官桀為姻親。 昭帝繼位之初根基不穩,朝政大權都在霍光之手,而此時身為四大臣的金日磾已死,上官桀與桑弘羊屢屢與霍光政見不合於是密謀聯合武帝之女鄂邑蓋長公主、燕王劉旦一起謀廢昭帝竊國之大權與私用,後來被霍光察覺並一舉擊敗四人!桑弘羊、上官桀死後霍光集朝政大權於一身,,霍光當政期間進一步改革武帝時制度,罷不急之官,減輕賦稅。因內外措施得當,武帝后期遺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漢王朝衰退趨勢得以扭轉,“百姓充實,四夷賓服”。昭帝在位十一年與元平元年駕崩,霍光立武帝之子昌邑王劉賀繼位,昌邑王在位二十餘天作惡三千餘條霍光與是告太廟廢之!後又擁立武帝之子衛戾太子劉據之孫流落在民間的劉洵為帝,劉洵繼位為中宗孝宣皇帝,霍光有扶漢室與危急之中,拯救黎民與水深火熱之時,一身忠心輔國,雖為權臣但對漢室忠心耿耿,不負武帝臨終所託,不負兄長提攜之恩,他是權臣但他的權利是武帝給予的,他誅殺上官桀桑弘羊是為朝政而不是公報私仇!他不反是因為沒必要去造反,他的權利已達到頂峰位極人臣,這一切都是武帝給予的。更何況武帝子嗣漢室宗親遍佈天下就算造反也不會成功,對於一個政治老手他自然不會不知道!宣帝繼位之初特建麒麟閣以表諸臣功勳,大司馬大將軍博陸候霍光位居第一,對於霍光的功勞宣帝是認同的,後來霍光死後其侄霍雲、霍山與其妻霍顯謀反作亂被宣帝誅殺但已故大司馬大將軍博陸候霍光的陵墓宣帝卻未動一草一木,霍光自幼長與漢宮之中,受命與武帝臨終之託,扶大廈與將傾之時,他一生輔佐三位皇帝,後人把他與商朝宰相伊尹並稱為“伊霍”。後世權臣欲廢主自立時就自稱行“伊霍”之事!


鬧市俠隱

因為他就算篡位也做不了皇帝,就像董卓也做不了皇帝一樣。

霍光廢皇帝立皇帝看似吊的一批,其實是虛的一批。看看過程就知道了。

霍光曰:“昌邑王行昏亂,恐危社稷,如何?

正常情況下這時候如果霍光真的乾綱獨斷,群臣肯定紛紛響應。然後先廢后立,一氣呵成。

結果呢?

群臣皆驚鄂失色,莫敢發言,但唯唯而已。

不說話是什麼意思?因為沉默就是最高級的反抗。

沒辦法了,霍光的小弟田延年趕緊離席按劍,再放句狠話:群臣後應者,臣請劍斬之。

這件事才算成了。

都弄到拔刀了,可見霍光同志實力還是不夠強啊。


飛鷹走馬大誰何

這個問題我覺得你問錯了。應該問霍光為什麼要謀反?

一,漢武帝對霍光有知遇之恩,霍光打仗方面其實不如衛青霍去病。當時衛子夫和衛太子自殺的時候,也沒有牽連到霍光,從情感方面來說他不應該謀反。

二,當時皇權至上,謀反風險是很大的。就算霍光是託孤重臣,就算他女兒是皇后,他也沒必要謀反。謀反需要人會極端喜歡權力的,而且膽量要很大。當時霍光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漢昭帝和漢宣帝都很尊敬霍光,霍光的外孫女和女兒分別是皇后。還需要謀反嗎?

三,霍光雖然喜歡權力,擠掉了其他的政治對手,但是他品性不錯,對皇帝是忠心的,沒想過謀反。

四,可能他活的不夠久,所以沒時間謀反。

五,他老婆兒子女兒謀反,他就要謀反嗎?他老婆兒子謀反正是因為他死了,漢宣帝對霍家有意見了,他老婆兒子害怕才謀反,如果他沒死,又可以維持很久一段時間。

補充一點,漢昭帝和漢宣帝都是相當聰明的人。昭宣之治就是說他們兩。漢宣帝繼位的時候已經不年輕了,受過很多磨練。你覺得霍光篡位能成功嗎?


實夢閣

霍光因霍去病而深受漢武帝信任重用,漢武帝晚年錯殺太子,致使不得不新立年幼太子。太子年幼,沒有能力處理朝政。漢武帝封霍光為顧命大臣,令他輔佐幼主。霍光感恩先帝信任重用,忠心輔佐。

那麼,霍光專權幾十年,為什麼一直沒有篡位呢?個人認為有以下2點原因:

1、主觀上,霍家世沐皇恩,霍光感恩,不願背叛,不願做亂臣賊子。

2、客觀條件不允許。當時漢朝劉姓宗室仍有相當實力,漢武帝的餘威尚在,上至王侯,下至百姓擁護劉漢天下。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誰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再加上,當時匈奴未滅,仍時不時南下,騷擾漢朝。漢武帝時期窮兵黷武,致使國力衰落,民生艱苦,百姓渴望安定,不希望天下動亂。

總之,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選擇,有的人願意做亂臣賊子,有的人願意做權臣,這是個人選擇。霍光終其一生,都是漢朝的一個臣子,沒有篡位奪權。


實力和運氣兼備的人

他為什麼要篡位,,,專權的就要篡位?他霍家包括他霍光本人都是備受漢武帝恩寵,他本人被漢武帝任命為託孤大臣,以為漢室鞠躬盡瘁為己任,根本不可能篡位。這問題太傻了,懶得詳細回答。


耶律蕭

小時候問媽媽。她說自古賢相是霍光,自古賢后稱馬鄧。霍光輔佐了兩代小皇帝,沒人懷疑他會篡逆,做的這一點是不容易的。而且漢朝在他的治理下發展得十分順利。馬皇后不是大腳馬皇后,是伏波將軍馬援的女兒。鄧皇后是誰我不記得了。她們的文化程度很高,對後宮的制度建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媽媽講,為什麼楊貴妃只能是“貴妃”,不能是皇后,就是因為後宮的制度限制了她成為“皇后”。這就是後宮制度的作用。再說,西太后為什麼不能拿掉這個“西”字,也是這個原因。


老Q54

一個主要條件不夠,在這個位置的人,肚子裡至少打過鼓,進如何進,退這麼退,霍光也沒有為篡位創造條件,也可以證明他選擇當有權位的忠臣,他也明白權力鬥爭的風險,所以到死也不放棄權力,關健這權力和至高皇權相沖突,霍光在世時劉病已一直忍,忍是心上一把刀,霍光後人的行為也為後面的悲劇創造發酵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