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再整“現金貸”:手機回租、變相擡高利率要遭殃

今日,據21世紀經濟報道稱,5月30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下稱互金風險整治工作小組)辦公室下發文件,針對行業內存在部分平合通過手機回租違規放貸、強行搭售會員服務和商品變相抬高利率、惡意致借款人逾期、虛假購物再轉賣放貸等方式變相開展“現金貸”業務的亂象,要求相關部門進行整治。

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文件

這是監管層首次對“變相”現金貸亂象提出了明確的整治要求,“皇帝的新衣”終於被一針見血地拆穿,肅清消金行業的戰鬥正式吹響號角,這一次,絕不是雷聲大雨點小。

在全國各地,監管層早就開始了打擊消金行業違法犯罪的實際行動。

從今年1月開始,成都、蕪湖、深圳等地就已經發生了多起小貸、現金貸機構因無牌照經營放貸業務等原因被清查整頓、相關負責人被拘的情況。

5月底,伴隨全國掃黑除惡之風,深圳市相關部門再次開展了打擊整治騷擾信息違法犯罪集中行動,查處了24個涉騷擾信息違法犯罪窩點,其中小額貸款公司4個、金融投資諮詢公司9個、銀行催收公司2個。

深圳的這一次動作,無疑給消金行業中的所有機構以明確的提醒:這絕不是演習。這場深入整頓正從發佈政策,進一步推動到執行落實的階段。

2017年底的政策風波,僅僅是一個開始而已。現在,監管層正在從各個方向去規範消金機構的業務發展,這一點也從很多信貸業務的細節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進退兩難的催收機構

比如,催收業務在這場後繼而來的深入整頓中,就受到了不小的關注和影響。

今年4月,中國互金協會向其會員單位下發了一份《互聯網金融逾期債務催收自律公約》,從隱私保護、費用問題、金融機構內控管理、催收行為規範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

“今年日子不好過啊,監管太嚴格,”西南地區某第三方催收人士告訴新流財經,雖然2018年消金行業逐漸呈現了不良資產的爆發徵兆,但貸後處置領域卻並非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業績增長都是次要的,哪裡一出事,傳得人心惶惶。”他說,以前公司以回款為第一,現在合規才是第一。

為了合規地生存,不少消金機構對其催收部門或外包催收公司有了越來越多的要求。“電話催收一天不能超過3次”、“短信通道關閉或限制”、“不再外訪或只能派一名工作人員外訪”等都是在各大消金機構及合作催收公司中為避免出現暴力催收,採取的屢見不鮮的手段。

除了暴力催收,“個人信息安全”也一直是催收業務中存在的敏感的問題。

“北京最近也有針對洩漏個人信息問題部署的打擊行動,但主要針對信息中介、投資理財類機構,還沒聽說催收機構被查,”一位北京的貸後催收人士認為,南方的監管政策較嚴格,打擊力度更大,但據他了解,為了安全、合規,大部分的催收公司都已經開始清理電腦中留存的敏感數據。

另外,一位持牌機構內部人士反映,由於相關部門對個人信息安全問題的打擊,原來通過爬蟲或其他手段獲得用戶信息來對失聯用戶進行數據修復的方式也不再可行。

這就造成了催收機構進退兩難的局面:一方面,因為行業逾期攀升,不良資產處置的業務空間越來越大;另一方面,種種嚴格的合規要求,不斷提高了金融機構催收業務的難度。

當然,這場深入整頓,不會只針對催收機構。

風暴中心的持牌消金、銀行機構

持牌消金機構和銀行,同樣處在這場風暴的中央。

西南地區某銀行人士稱,近日當地監管部門正在對金融市場亂象進行檢查,敦促銀行對不規範、不標準的業務進行梳理整改。“上個月已經現場檢查過一輪了。”

另一方面,在線下從事大額信貸業務的持牌消金機構也傳來了整改的消息。

據多位從事線下大額信貸的業內人士透露,最近一段時間,中銀、華融、湖北消金等多個持牌機構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程度的放貸量收縮表現,有的消金機構在個別地區幾乎暫停了與全部渠道商的合作。

據瞭解,部分地區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在於持牌機構針對線下大額消費貸款業務進行自查、合規性整改。其中,渠道商向借款人額外收費、大額借款用途不能保證等問題,被認為是主要整改對象。

日前,重慶銀監局在規範收費行為、推進收費公示等方面對相關金融機構提出了明確要求,同時強調了“全面清理銀行內部人員和中介機構違規收費,嚴厲打擊助貸機構變相‘砍頭息’行為”,“第三方合作機構不得以助貸、聯合貸款或與貸款捆綁等方式直接向借款人收取息費”等要求。

6月1日,北京互金協會也專門發佈了風險提示函,重點提到了某些平臺以會員卡、會員服務等形式變相增加借款成本、涉及“砍頭息”問題,要求各機構謹慎對待此類收費方式。

上述政策,正好也與本次互金風險整治工作小組的監管意見相呼應。可見,在這個監管鐵錘全面落地的特殊時期,任何在業務上存在瑕疵的消金主體,都沒有低調賺錢的餘地了。

百變花樣終顯形

“見招拆招”,鑽政策漏洞,一直是許多抱著僥倖心理的消金機構對待監管政策的態度。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

在36%的年華利率紅線正式被推出的同時,搭售保險、會員卡、甚至充電寶等轉化費率的花樣百出;

在監管層要求無牌照不得經營放貸業務後,就出現了委貸、自建P2P平臺,並假借P2P機構投資人身份放貸等多種方式繞道監管。

事到如今,越來越多的從業者應該意識到,百變花樣最終還是逃不出監管鐵網,這些得以短暫維持的小把戲,很快就會在強監管的碾壓中失去意義。

一部分持牌的消金機構,努力轉型、整改;一部分申請牌照無望的機構正拼命轉型金融科技。

“一個產業鏈條能穩定存在,是因為上下游互相依存、共生,而持牌的金融機構如果做所謂的金融科技是在是太簡單了,”某金融機構總監認為,金融業務有別於其他的任何業務,所有環節需要建立其體系內的閉環。而不能放貸的金融科技企業沒有打造閉環生態,實際上未來的生存難度並不小。

如何打造別具一格的競爭優勢,避免同質化,而不是光靠消化此前累積的流量度日,也許是消金機構轉型金融科技企業之前要想清楚的問題。

此外,還有一部分機構,則選擇了從國內撤退,低調出海。如今東南亞這片熱土,反倒成為了不少投資機構和從業者熱切期待的下一片消金藍海。

其實,即便國內行業監管如此嚴厲,但消費金融的熱度還是未減半分。

新流財經獲悉,不少耳熟能詳的大型民營企業、線上大流量平臺,仍在極力低調中悄悄搭建系統、佈局牌照,準備殺入消費金融。

需要提醒的是,現在的消金行業已經正式進入強監管落地時期,不再是“韭菜地”,正式進入之前,一定要做好合規的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