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曾出過一位“三朝元老”

新泰曾出過一位“三朝元老”

網絡配圖

在新泰歷史上,有著許多傳奇人物以及他們身上的傳奇故事為後人所津津樂道,蕭大亨就是這眾多的傳奇人物中的一個。他歷經有明嘉靖、隆慶、萬曆三朝,是真正的“三朝元老”,最後又功成身退,致仕歸鄉頤養天年。

蕭大亨是新泰市放城鎮裡上莊人,出生於嘉靖十一年(1532)。30歲中進士,自此步入仕途。基層歷練基本上是在晉北、寧夏一帶,長期駐守邊塞,深諳邊防情況。朝廷任職先有戶部主事、兵部侍郎,後有刑部、兵部兩部尚書。可以說他是一位既諳江湖民情,又精廟堂運作難得一見的人才。他一生宦歷賅博,但最出彩的地方一是支持抗倭,二是維護蒙漢邊境和平。

萬曆二十年(1592)四月,日本大封建主豐臣秀吉調集水陸軍20餘萬,戰船千餘艘,在朝鮮半島南端登陸,朝鮮全境僅兩個月時間就幾乎全部淪陷。朝鮮國王退到邊境城市新義州,嚮明政府頻頻告急,請求出兵援助。朝鮮當時為明屬國,明廷認為,朝鮮穩則中國穩,於是,作出了援朝抗日的戰略決策。

戰爭前期,在明軍和朝鮮軍民的聯合反擊下,日軍節節敗退,直退至朝鮮南部一隅。在此情況下,豐臣秀吉為保存實力,以圖再戰,便假意求和,嚮明朝請求封貢。以兵部尚書石星為主的一部分朝臣,竟未能識破豐臣秀吉的緩兵之計,同意了日本的封貢請求。萬曆二十二年十二月,日軍接受了明朝提出的日軍從朝鮮撤軍、冊封而不朝貢等條件後,明朝冊封了豐臣秀吉。過了兩年,日軍元氣恢復,於萬曆二十五年初,豐臣秀吉藉口冊封之儀朝鮮禮文缺典,撕毀協定,再次揮軍入朝。萬曆帝惱羞成怒,以“諂賊釀患,欺君誤國”的重罪將石星逮捕下獄,且意欲將石星處死。

蕭大亨作為刑部尚書,負責審理石星一案。在對日問題上,蕭大亨始終堅持主戰立場,反對石星等人的封貢之議。但是,此時他並沒有藉機對石星落井下石,只給石星定了個永久戍邊的刑罰。萬曆帝對此十分不滿,降旨切責蕭大亨,並革去了蕭大亨的官銜和世襲恩蔭,同時將石星定為死罪。儘管如此,蕭大亨仍以石星曾有功於朝廷為由為石星竭力相爭。蕭大亨的做法既表現了以大局為重、不計私人恩怨的儒家風範,也展示了作為大臣為皇帝推恩揚善的忠貞,為此,大受世人稱讚,申時行稱讚他“秉公持平”。

日軍復戰後,明廷派經略(官名)邢玠統兵抗日。萬曆二十六年七月,豐臣秀吉病死,日軍士氣跌落,陣腳大亂。邢玠抓住這一戰機,大戰日軍。但就在這種有利局面下,邢玠卻受到了所謂“久徵無功”的攻擊。在這關鍵時刻,蕭大亨支持、敦促邢玠:“倭已窮蹙,我師乘勝逐之,眾可盡覆也!”邢玠率明軍乘勝追擊,日軍紛紛渡海而逃。為時七年的援朝戰爭終以日軍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萬曆二十七年,蕭大亨因援朝戰爭有功,被詔復官銜,給予錦衣世蔭的嘉旌。

萬曆十七年(1589),蕭大亨擢升右都御史,總督宣府、大同、山西三鎮。次年五月,韃靼發生“洮河之變”,個別韃靼人挑起事端,打死打傷許多邊民,還掠奪去許多洮河的邊民,一時間邊事十分緊張。許多朝臣要求借機大開殺戒,以警戒韃靼人。可是,蕭大亨有著自己的見解。他從長遠鞏固邊防的角度出發,在朝廷力排眾議,反對妄開邊疆的戰端。皇帝對蕭大亨的治國方略深信不疑,對蕭大亨的協調能力也是大加讚賞的,支持了蕭大亨的主張,並且安排蕭大亨全權處理“洮河事件”。蕭大亨得到聖旨以後,立即馬不停蹄地趕到邊疆,迅速召會韃靼酋長,義正辭嚴地指責他的背德之罪。首領心悅誠服地謝罪,當場表示:我回去以後,立即歸還所掠洮河人口,並且保證不會再發生這樣的事件。就這樣,一場劍拔弩張的邊界糾紛被蕭大亨及時化解,邊界保持了很長時間的安寧。

萬曆十九年,原已歸附於明朝的蒙古族部落史二官兒、車達雞二酋背叛出關,復歸韃靼,不斷在邊牆附近騷擾。對此,蕭大亨先是採取軍事手段,擒獲史二官兒子女,並斬殺其妻,鎮壓住二酋的囂張氣焰,而後採用反間計,要扯力克縛獻叛黨,立功贖罪。計成,扯力克誘縛史二官兒等獻給了明朝。經過蕭大亨等人的努力,蒙漢和平相處的局面得以持續。

蕭大亨維護蒙漢和平的邊地勳業,被明代史學家李維楨給予了高度評價:“款垂欲敗而維持安全者,則公一人……垂三十年,疆場不蹂躪,生靈不荼毒,士馬不調遣……以此論功,公之功大矣!”

蕭大亨一生著作頗豐,主要有《夷俗記》一書流傳於世。其主要依據所獲蒙古族各種情報編纂,專紀韃靼風俗。分匹配、生育、分家、治奸、治盜、聽訟、葬埋、崇佛、待賓、尊師、耕獵、食用、帽衣、敬上、禁忌、牧養、習尚、教戰、戰陣、貢市二十類,其中有些記述比《明史》還要詳盡。書中有關蕭大亨在長期戍邊生涯中形成的、一系列獨到的、實踐性很強的軍事思想,如“制虜必先知虜”“夷情未可驟激,兵端未可輕開”“款可用不可恃”“款有款之時,戰有戰之會”“棄我所短,習虜所長”等,對於防邊守疆,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另外,該書客觀上也起到了向漢族傳導蒙古族文化的作用,是研究16世紀蒙古族社會的重要資料,對研究元史、明史、民族史具有重要價值。

萬曆四十年(1612)蕭大亨辭世,神宗敕令在泰安城西南金牛山之陽,為其營建陵墓,5年後竣工,至今風采依舊。

新泰曾出過一位“三朝元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