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郭沫若挖掘的万历陵后来怎么样了?

孤客生

郭沫若这个人在历史上的争议是非常大的,此人做人风格被大多人所厌恶,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此人在文学上面的造诣是非常高的,这是公认的,即使很多人讨厌他,但他的文学水平是大家都认可的。

郭沫若还有个爱好便是考古,他同时也是一位考古学家,他当时非常想挖开武则天的乾陵和秦始皇陵,当然这么重要的陵墓,自然不被许可,于是乎他打算先挖定陵来练练手,定陵说实话挺倒霉的,自从建造好之后,史料记载有三次起了大火,其中一次方圆四十里都能看到烟火。

后来的定陵可以说只有地宫是完好的了,可惜的是又碰到了郭沫若,他和一帮考古学家一起请求要挖掘定陵,最后耐不住他们的软磨硬泡,国家同意挖掘。实际上这次挖掘是郭沫若的私心,他想挖定陵练练手,只要成功他便会请求挖掘武则天墓。

万历皇帝是真的倒霉,这次挖掘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悲剧,根据记载,墓中很多的丝织品宛如新的一般,可惜都只是昙花一现,当接触到空气没一会,全部化为了飞灰。一年的考古工作结束之后,考古队撤出,这个时候正好赶上一段特殊时期,万历的墓被糟蹋的简直不成样子,很多东西都被村民一扫而光,或者是直接给砸了。

就连万历的棺椁都被当地农民给劈开扔入了深山,该墓是一片狼藉,如今大家看到的都是后来人收拾好的。值得一提的是,万历的棺椁还间接的害死了四个孩子,有家人捡了棺材打造成了柜子,结果家里的四个孩子钻进去玩,全部在里面窒息而亡。村里人都说那是皇帝的东西,普通人是无福享受的,敢捡回来用搭上性命很正常。除此之外还发生了不少怪事,定陵地宫刚刚打开,定陵的坐兽直接被雷劈掉,同时两个守陵人也直接被劈死。

挖掘后的定陵是被糟蹋的不成样子,同时挖掘定陵的人,除了郭沫若以外,没有一个是善终的,尤其是联名要求挖掘定陵的人,全部死于非命。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被郭沫若挖掘后的万历陵寝定陵,经过整整一年的发掘,终于看到了梦寐已久的地下玄宫大门的入口处-金刚墙,下图就是当年拍摄的金刚墙老照片,在人们毫无经验的撬开了金刚墙的第一块墙砖的那一刻,宣告中国考古史最惨烈的考古悲剧即将发生了。

当墙砖一块一块的去除。地宫的大门慢慢的显露在人们眼前之时,人们推开了这座已经封闭了几百年的皇家帝陵的玄宫之门。

但进到了存放万历帝棺椁和随葬品的寝宫时候,令人遗憾的事情发生了,已经失传的明代皇家织锦在没有任何技术能力保存的考古队员的眼前迅速的碳化变黑,最后成为了渣滓。还有一些明代的木俑,也因为没有经验能力处理保存而全军覆没。全都被糟蹋了,剩下来的只有那些金器和瓷器。

跟让人扼腕叹息的还在后面,当这些所剩不多的珍宝和万历皇帝的金丝楠木棺都需要进一步保护和清理的时候,一场众所周知的风暴席卷了神州大地,这些正在清理考古工作的专家们被下放劳动,使得这些文物竟然一时间无专业人员的管理保护,就扔在了民房之中,在高潮的事件是在六六年八月份,最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万历帝和皇后的遗骸,以及画像等物件,竟然被疯狂的年轻人拖到了定陵大红门前面的广场上,被一把火烧掉并挫骨扬灰,就连珍贵的楠木棺木也被扔进了附近的山沟里。。。


老猪的碎碎念

郭沫若是近代有名的文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在建国之后他最为我们所知的,就是他考古学家的身份。


他人生有三大梦想发掘的帝陵,分别是秦皇陵、唐乾陵、以及明长陵。

秦皇陵的神秘宏伟世人皆知,但凡有些了解的人都会对其向往无比,所以秦皇陵成为郭沫若的第一个目标是很正常的。

李治、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之所以会成为郭沫若的目标,是因为里面可能埋藏着天下第一书《兰亭集序》,作为一个有着极高文学素养的人,兰亭集序自然成为了郭沫若的终极目标之一。

永乐大帝长陵里面的永乐大典正本则是许多历史学家梦寐以求的绝世珍品,所以长陵在郭沫若的目标之中也毫不为奇。


在这三大帝陵中挖掘难度最高的是秦皇陵以及乾陵,秦皇陵里面有着水银的山河,内部结构复杂无比,想要不破坏里面的文物,发掘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困难指数排在了三大陵中的首位。

乾陵的整体就是一座山,铁水浇灌,在历代帝皇的皇陵中,复杂程度仅次于秦皇陵,坚固程度甚至超过了秦皇陵,难倒了历代的盗墓贼们。


虽然永乐大帝的陵墓在明朝众帝的陵墓中,是最复杂、规模最宏大的,但是相比于前二者却简单了很多,于是作为当时文化部领导、考古方面负责人的郭沫若把开头箭瞄在了永乐帝的陵墓上。

但是当时考古技术有限,还没有挖掘帝陵方面的经验,所以决定挑选一个规模小一点的帝陵发掘练练手,万历帝的定陵就成为了首要的目标,于是郭沫若联合当时各界的负责人,以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为牵头人,开始申请挖掘定陵,刚申请的时候有不少有识之士深知国内考古技术的不成熟,所以出来言正制止,但是没有什么用,几天过后,挖掘定陵的申请被通过了。

悲剧就这样发生了,由于考古发掘技术非常不稳定、不成熟,所以刚挖通定陵的时候里面的很多绫罗绸缎衣物、以及各种抗氧性不好的文物被瞬间氧化,顷刻间发黑、破碎,很多里面珍贵的文物就这样生生被毁了。


永历帝以及两位皇后的棺椁在数年后,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被人当众焚毁。

在挖掘过定陵之后,郭沫若以为自己找到了挖掘的诀窍,于是他又向上申请挖掘永乐帝的陵墓,但是因为定陵的前车之鉴,马上被拒绝了,郭沫若不甘心,于是他又申请了挖掘乾陵、秦皇陵,但都一一被拒绝了,定陵的教训实在太惨痛了,以至于上层。决定在技术未成熟之前不准再挖掘任何帝陵。


万历帝的定陵静静地沉睡在历史岁月中数百年,因为郭沫若的发掘暴露在了世间,一切美好繁华不抵时间的摧磨,倾刻间变为飞灰,无辜的万历帝本该在自己的陵墓中永世长眠,却因人的一己私欲被公之于众,最终被愤怒无知的人群当作柴火一般点燃烧毁,真正地化为了飞灰消散于世间。



孤客生

答:

发掘明陵,吳晗决心己下。搬兵请将,上书总理。郑振铎、夏鼐提出异议,双方争执。

1969.10.10日夜,一股粛杀气氛缠绕着北京某监狱。吳晗快死了,身边无一人⋯

明陵发掘是他大学时代的宿願,也是他建国以来鼎力促成的一件事。但自从万历帝后一人多高的三口金丝楠木棺材连同三具骨架被腾飞的烈焰倾刻化为灰烬的消息传到他耳中时,他才清楚的认识到,在十年前那場争论中,郑振铎夏鼐两位铮友的远见⋯

吳晗腸子都悔青了,但是,流逝的时光不会再来,一失足成千古恨,今天,属于他的只有悲愤和无尽悔恨⋯⋯


令人意外的是1955年10月4日给政务院的发掘报告却是"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

报告领先签名的是:郭沫若,沈雁冰,吳晗,邓拓,范文澜,张苏。

长陵就是朱元璋第四子朱棣的陵寑。幸运的是朱棣生前与他老爸模样相似,作风、性格相差无几,其陵庞大、隐秘、坚固,寻找几个月均无法下手,只好转向地面建筑已破坏,年代较晩的定陵。

1955年12月初在吳晗鼎力主持下,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成员为:郭沫若,沈雁冰,吴晗等九人委员会。


历尽千辛万苦,1957年定陵终于完成发掘。

1958年定陵内部开放。定陵发掘引起世界轰动,这是政府主持的第一次对皇帝陵的发掘,世界目光都聚焦应该具有的发掘报告,然而三十年过去了,报告不见公布。

文革到来,三口一人高的金丝楠木和三具尸骨毁于大火。

1958年,越南政府胡志明主席第一个参观定陵。但是未在留言纸上留下任何字迹。
1965年9月,周总理陪同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参观定陵,来宾对十三陵的规模宏大所震撼,赞不绝口,总理接过话说,我们每一座陵墓都是这样,这时吴晗接过话说:"长陵比这规模还要大,要是发掘,一定更为壮观,研究价值也大于定陵。"总理没有说话,向停放不
远的汽车走去,吳晗着急的问:"总理,你看这发掘定陵的事?


周总理沉思片刻说道:"我对死人不感兴趣"。也正因为这句话,明成祖朱棣才在他的陵寝安睡至今。中国文化瑰宝又免遭一次劫难。幸甚朱棣皇上,幸甚整个华夏民族。

从此,政府不允许发掘任何皇陵!


良人执戟2

现在去北京看十三陵就知道了,定陵除了一个空荡荡的地宫,里面没有一件文物是真货,全部都是仿制品。参观过的人都觉得自己看了个假景点。

万历皇帝的遗体呢?在某个特殊时期里被批斗呗。批斗完之后,万历皇帝和孝靖、孝端两位皇后的遗体还当众用火焚烧。

后殿上摆着的三口巨大的棺椁,也不是原来的金丝楠木,而是用白灰和水泥的复制品。因为当时所有的陪葬品都被拿去焚烧了,棺木也被劈开扔掉了。

什么都没保存下来,后期根本没有办法进行复原。

从定陵开始挖掘到文革结束,过了整整二十多年,考古发掘报告才正式开始撰写。定陵考古发掘报告的正式出版时间是在1990年。

考古发掘报告,是考古发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可以说,考古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将辛辛苦苦发掘出来的实物资料,编写成考古发掘报告。因为后人会将这些发掘报告当作历史资料进行学术研究。

所以说,考古发掘报告不能带有主观意识地乱写。它不是将文物描述一遍这么简单,它还需要通过这些文物来联系时代发展,反映当下社会历史,揭示社会生产规律。在报告内容中,必须包含了当时观察资料时所发现的问题,并就此提出解决建议。

编写考古发掘报告一般需要用上几年不等的时间,可是像定陵这样,发掘出来后过了二十多年才完成考古发掘报告的,实属罕见。

再说回文物。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很多文物被保护保存不当,它们从地宫被搬离出来后,大多数被堆放在一些普通的库房里。

库房的存放条件很差,比不上在地宫里相对稳定的环境,温度、湿度、光照随时发生变化,加上库房角落还漏风,风化十分严重,一大批国宝褪色的褪色,变形的变形。

最后能存活至今展示给众人看的,寥寥无几。

总之,发掘定陵,绝对是大错。


奇异机器

定陵的挖掘失败,不但对当时的挖掘起到了警示作用,也为后世敲响了警钟。没有第一个吃葡萄的,也就没有人知道葡萄酸了,挖掘是失败了,但是得到的经验教训是宝贵的,郭沫若在这方面也算有了功劳。但是过大于功,在定陵失败的情况下和当时挖掘条件不成熟的状况下,还要继续挖掘长陵(永乐朱棣陵寝),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陵寝),甚至还主张挖掘秦始皇宫寑,这个真就有点过了,秦始皇陵甚至乾陵,就是当代科技年代也不主张挖掘。那么那个年代,连个电棒都稀缺的情况下,就要挖掘帝王陵,甚至遭到举国反对,还要继续,是不是真的就只为了一饱眼福呀,如果这样,真的就是历史的败笔了。



定陵在那个年代,要技术没技术,要人员没有人员,甚至经费也不足,仓促就挖掘了,里面需要保护的字画、丝织品(说是失传的明代织锦技术)、金丝楠木棺椁、遗骸、书籍等等自然不会保存下来了。也就有一些瓷器、金银用器罢了,可谓损失惨重。连文物都没法保存,更别说陵宫的护理了,基本上就成了无人看护的废弃地了,想一想,一个富丽堂皇的堂堂大明万历皇帝的陵寝,就这样连一个垃圾站都不如了,很叫人痛心疾首呀。




所以后来周总理规定:十年内不动帝王陵。


诗词尚品

评价历史事件,尽量少带偏见吧。

万历陵结果前面很多描述,不重复了。

应该说既有收获,也有很大的遗憾。前面大多说的遗憾吧?我个人认为,最大的收获,就是让业界明白,没有万全的技术,挖掘总会有损失,也许牺牲一个万历,才能换来其它的保全。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有想法很正常,人总是有局限性的吧?作为一个能入史的学者,总免不了后世的评价,不管是好评还是差评,都只是部分人的感受。

我不太相信郭沫若会主动申请去发掘乾陵,因为那时候根本就不知道具体位置,而且史载温涛有详细记录,没有找到墓道,动用了几十万人,最后是放弃了的吧?据介绍,乾陵的发现是当地村民放炮开山采石,偶然发现,应该没有最后确定,只能说可能性很大而已。

考古永远会面临两难的选择,我个人不相信中国大地上的挖掘出土文物,会有万全的技术手段能实施保护。再说了,考古不是寻宝,文化价值虽不可估量,但巨大的前期、后期投入也是非常巨大的。慎重!


全利88

前车之鉴之,定陵,考古一大悲哀!

被郭沫若挖掘的万历陵后来怎么样了呢?2017年,本人有幸参观过定陵,多年以后,让我们站在客观的角度,了解下万历陵目前的状况。

事件回顾:

万历陵即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的陵墓。1955年,经吴晗、郭沫若、沈雁冰、邓拓等人申请,虽经国家批准,被发掘的一座帝陵。由于当时发掘技术水平不足,又缺乏考古经验,且后期保护工作未考虑周全,导致陵墓开启后,短时间内珍贵精美的古字画、丝绸等文物,包括最为珍贵的龙袍,在突遇氧分子后迅速碳化,全部毁于一旦,整个古墓遭到毁灭性的破坏。1966年,WG时,万历皇帝尸骨又被砸碎、烧毁。

目前情况:

目前定陵已经为5A级景区,供世界各地游人参观,有价值的文物已经得到保管。

事件延伸:

也正是由于定陵的前车之鉴,国务院于1997年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再次重申:“由于文物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手段等条件尚不具备,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也表明着我国对帝王陵墓的重视和尊重!


linux每日谈

对郭沫若的谣言长期占据问答。驳斥以下四条:一、挖掘定陵非郭沫若个人行为,乃国家行为。二、鲁迅从未评价郭沫若是个流氓。三、康生从未写过脚趾头夹笔比郭沫若写得好,康生的字也没有郭沫若好。四、郭沫若从黄埔时代到去世,从未背叛过革命。最后说明郭沫若年轻时代写下爱国诗篇《神曲》一举成名,第一次国共合作就担任黄埔军校高官,大革命失败后一直追随毛主席。喷子们多读点历史!


V徐浩V

定陵被他毁的万劫不复,郭沫若是个文化人,作家等等挂着文化头衔的人,这些都是语文老师教授于我们的,至于楼上有人说他是个文化流氓,我个人不给予任何评价。笑而不语。如果郭先生在世,他还会有一些散文、诗、一句话,流传下来,但已经长大的我只能回答他或者传播他学术的人三个字的回答(大家一起想是哪三个字)。有些人活着他早就死了,有些人死了他却永远活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