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錢幣,越是菜逼,越愛裝逼

玩錢幣,越是菜逼,越愛裝逼

(南宋·嘉熙通寶)

在我們玩錢幣的不同階段,

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大神”。

他們神通廣大,無所不能,

請他們看錢幣,他們能分析得你雲裡霧裡,

聽他們聊行情,他們能聊到讓你五體投地。

直到有一天,你也達到了相應的水平,

才發現,

他們東拉西扯,從來沒有關鍵,

他們看似嚴謹,一直都在打眼。

玩錢幣,越是菜逼,越愛裝逼

(歷代五銖等)

裝備越齊,或許越沒眼力

剛玩錢幣那會兒,很羨慕本地一個哥們兒。

在錢幣店裡,店老闆將他引為知己,總是一起闊論錢幣,

而對我,從來都是愛搭不理。

我覺得,問題出在裝備上。

這個哥們兒有個百寶箱,

每次來到店裡,都會逐一拿出,什麼放大鏡,木刻尺,小電子秤,小電筒,一應俱全。

玩錢幣,越是菜逼,越愛裝逼

(清·康熙羅漢)

每看一枚錢幣,他的工具都會逐一用上,

看著很專業,也很有“水平”。

難怪老闆與他,格外的親近。

後來隨著自己的水平的不斷增進,

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這哥們兒雖然每次都重裝上陣,

但實際上最後挑出來買的,都是次品,

甚至有很多仿品,這人也會像模像樣的量尺寸,上小秤,最後心滿意足,高價買進。

老闆與他格外親近,大概是這個原因。

玩錢幣,越是菜逼,越愛裝逼

(北朝·布泉)

很多人玩錢幣,總是不把重點放在鍛鍊自己的眼力上,

而是想著藉助外力,來達到目的。

就比如收藏工具。

收藏工具在收藏的過程中確實必要,但是妄想靠著它練就“火眼金睛”,

想來也是捨本逐末,終不免淪為笑柄。

玩錢幣,越是菜逼,越愛裝逼

(歷代)

要求越細,總是越被算計

玩錢幣,水平總是不斷進階的,

就比如品種派到品相派,再到兼而有之,從認知到求知,再到窮而究之。

但是很多人,卻放棄了求知,不願究之,

認為品相派的更進一步,也是玩錢幣的最高境界,是極端品相派。

玩錢幣,越是菜逼,越愛裝逼

(新莽·貨泉)

於是就有了這麼一類人,

對入藏錢幣的要求極高。

直徑厚度重量要分毫不差,

錢體要按桌不動(平整),

錢邊要立桌不倒(直邊),

更不用說細微的磕碰,斷筆,鑄缺,移範,聲弱,鏽重...

這些,通通都得槍斃。

極端品相派看似水平很高,

其實正在本末顛倒。

在極端要求的背後,是自己心態的失衡,對錢幣失去了求知的慾望,

同時也是自己束縛了手腳,能中意者少之又少,故而能過手者也是少之又少,

最重要的是給造假修補者有機可乘,古錢幣的鑄造工藝根本達不到機制水平,

哪有那麼多的完美品,

那些極端品相派的稱心如意,

又有多少是真正值得推敲的。

玩錢幣,越是菜逼,越愛裝逼

(北宋·政和通寶)

很多人玩錢幣,不把重點放在錢幣的歷史和學術價值上,

而是將品相,置為唯一項。

追求錢幣的完美本沒有錯,

錯就錯在有些人被品相迷惑心智,而錯失了更多錢幣的樂趣。

有些人淪為接盤俠,分數黨,

更有甚者,成了新一代的國寶幫。

玩錢幣,越是菜逼,越愛裝逼

(南宋·開慶通寶)

越吹牛逼,水平越是菜逼

印象中,剛玩錢幣那會兒,

本地有一個“大神”。

那時候總他聽他聊錢幣的“偉大經歷”,

什麼大齊豈止那麼兩枚,

他自己早年就曾慧眼撿漏到一枚,

什麼五十名珍並不罕見,

細心尋覓,終會有所發現。

玩錢幣,越是菜逼,越愛裝逼

(明錢)

我對“大神”更是五體投地,

買不起錢幣,就去聽他吹牛逼,

還一直纏著他,要欣賞他的大珍名品。

終有一天,“大神”帶我去他家中,

神秘的拿出了他多年積攢的珍品,

才發現,全是清一色的“國寶級”。

即便是現在,吹牛逼者仍不罕見,

遇到過一些自詡為某錢幣領域專家的人,

你拿這類錢幣去諮詢他,他也只會含糊其辭,不得要領。

也遇見過一些自認為鑑定水平極高的人,

跟他聊錢幣,從來都是居高臨下,一堆道理,卻從來沒有根據,全看心情。

玩錢幣,越是菜逼,越愛裝逼

(南明·興朝通寶背工)

很多人玩錢幣,喜歡吹牛逼。

我也不例外,在父母面前,在親戚面前,也喜歡闊論天地。

但我知道自己的真實水平,

不會在泉友面前班門弄斧,誤人子弟。

而那些愛吹牛逼的人,往往根本圓不上,

在真正高手眼裡,他們不過是跳樑小醜罷了。

玩錢幣,越是菜逼,越愛裝逼

(清·順治通寶)

玩錢幣,越是菜逼,越愛裝逼

玩錢幣,越是菜逼,越愛裝逼,

在這個圈子裡,屢見不鮮。

願所有摯愛錢幣的人,都不去裝“大神”,

認真磨礪自己的功力,

沉澱自己的水平,

直到有一天,

你們有多牛逼,自有人由衷相信!

玩錢幣,越是菜逼,越愛裝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